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打翻醋罈子也嘗不到的酸味

打翻醋罈子也嘗不到的酸味

新媒體編輯|李雨欣 撰文|孟繁勇 攝影|金建輝

來貴州之前,我曾向一些朋友詢問,當地最有名的一道菜是什麼?問了幾個人,給出的答案,都是酸湯魚。

從貴陽龍洞堡機場乘坐巴士去往市區,沿途隨處可見寫有「酸湯」二字的餐館。早就聽說貴州人嗜酸,街邊的食肆倒是一個佐證。

貴州「酸湯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館」,農家儲放酸湯的復原場景。

一口酸湯調百味

要知道「酸」之美味,並非貴州獨有,東北的酸菜、南方的酸飲,皆以酸聞名,也未聞有上癮一說。

來到貴陽的當晚,我前去拜訪丁文建,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酸湯魚」的傳承人。「在貴陽,一道酸湯魚,數來數去還就是他丁文建。」

42歲的丁文建,兒時對於美味的記憶便是一鍋酸湯。喝酸湯的記憶,對他而言便是生活的味道。每至收穫年節,酸湯豬腳、酸湯牛肉擺上桌,最好吃的便是一道酸湯魚。

「酸湯裡面是什麼菜都能放,各有各的滋味,簡直是一種萬能的調味品。當豐收的喜悅與節日的氣氛因一鍋酸湯煮沸時,家人團聚在一起,品美食,聊家常,這就是生活的本色。」

在丁文建的家鄉,每年7~8月份,都會做西紅柿酸與糟辣酸,這兩種酸恰恰是酸湯魚的主要底湯。

毛辣果酸是酸湯魚獨特味道的主要來源。

丁文建從小幫家裡做飯,他用特製的刀(和菜刀相仿,但中間有孔)將辣椒剁成很小的顆粒。剁辣椒時,放一個80厘米的木盆,內有菜板,當地人的習慣叫法是「砍糟辣子」。辣椒熏眼,淚流不止。

丁文建說:「要把活做好,難免流淚,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溫馨。」

丁建文親自下廚烹制酸湯魚。

切碎的辣椒摻上少量細碎生薑,再加入適量的鹽、酒、大蒜,倒進壇中密封6個月左右,即成糟辣酸,這是酸湯魚的底料之一。

丁文建告訴我,從他的外婆那一代做的酸湯,一輩輩傳下來,直到如今。

丁文建的家鄉——黔南自治州甕安縣草塘鎮丁家院,製作酸湯很普遍,每家都會做。但人們做酸湯的方式,也有微小的區別。有些人喜歡清淡的酸湯,一些刺激的原料就會減少;喜歡味道濃郁一些的,就會多放姜和蒜。

「中國做酸的地區不少,但只有貴州把酸當作調味品,什麼原料都可以放在湯里煮。而把魚放在酸湯裡面煮,我認為是味道最好的。」

濃郁的酸湯被加入鍋中。

我取來小碗,先舀酸湯品嘗,此湯確實好喝:入口酸爽,細品酸中微甘帶辣,酸湯因魚而不再寡淡,魚因酸湯而去除了腥味,更顯鮮香。

以酸代鹽的智慧

貴州人為何喜愛酸食?傳說古代苗人缺鹽,全身浮腫,走路無力。一位苗家姑娘吳月秀見此,便將菜葉裝入土罐,加以熱米湯浸泡。數天之後,米湯變成淡黃色,並散發出清香的酸味。食之,味道鮮美,體力也漸漸恢復了。

貴州「酸湯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館」內,少數民族生活場景的塑像。

這個傳說在貴州省境內廣為流傳,然而有幾人知道故事的背後,實際上是貴州地區長期無鹽,不得不以酸代鹽的事實。

貴州之鹽,來自四川,但自明清兩代,皆對貴州鹽務實行管制。尤其是在戰爭年代,鹽更是控制之要。清代魏源曾作《防苗》一文,其中提到安撫苗族必先控制食鹽的策略。鹽和布經允許進山,與苗寨的藥材等物交換。

更為嚴酷的是,魏源還提出以「堅壁清野」的戰略對待苗民,他為此寫作《乙丙湖貴徵苗記》,提議封鎖苗民各境,禁絕一切可食之物,迫使苗民臣服。而鹽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進入貴州境內更是受到嚴格控制。

實際上,自雍正五年(1727年)至光緒二年(1867年)的近140年間,清廷在對貴州、湖南、廣西等多地苗族用兵的同時,便嚴格控制食鹽在貴州等地販運。苗族民眾在百餘年間幾乎無鹽可用,因此故,苗民老幼尊長,上下皆因缺鹽苦不堪言、體質虛弱,因而病患者不計其數。

面對清政府的禁鹽手段,當地人想盡了各種辦法代鹽,凡可食之物,皆一一嘗試。苗族起先將草木灰浸泡於水,用以代鹽。這種情況直至民國時期仍然存在。以酸代鹽之法何時出現,至今已不可考,但吳月秀的傳說卻在貴州各地流傳。

如今禁鹽政策早已消亡,用灰與硝鹽代鹽的現象也早就不見,但酸與辣卻成為貴州當地飲食習俗。其中,尤以酸為甚,家家戶戶的主婦,均會製作酸湯。

貴州農家最為常見的酸水罈子。攝影/陸宇堃

在苗族居住集中之地如雷山縣,甚至有以家中酸菜罈子多少,來評定生活是否富裕的風俗。小夥子選擇稱心的媳婦,品德容貌之外,能否做一手好酸湯,也是重要條件之一。貴州當地,無論紅白喜事,還是街邊食肆,都可看到酸食,可謂無處不在。

味蕾奇遇,「獨山三酸」

鹽酸、蝦酸、臭酸,合稱「獨山三酸」。其特別之處,在於僅限獨山縣內,就如同茅台酒出自茅台鎮。

我們到達獨山縣時正值午後,待到了周瑤林的店內時,早就飢腸轆轆。周瑤林的老伴魏小林熱情地為我們煮了碗麵條,擱上幾片肉,澆上一勺鹽酸菜:菜汁鮮紅,菜塊均勻。夾起一塊,送入口中,脆嫩彈牙。

正在用鹽腌制的酸菜。

雖稱鹽酸菜,卻先甜味充盈,細品微辣,再至酸、咸,四味調合之際,竟有一種特別的清香。就我曾品嘗過的腌菜一類而言,確實味道獨特,別處未見。

周瑤林正在製作鹽酸菜。

說來也奇,製作鹽酸菜所用的芥菜須得使用本地所產,獨山以北所產芥菜做出的鹽酸菜缺乏鮮嫩,稍南地方產出的芥菜製成的鹽酸菜則無香味寡,唯有用獨山當地的芥菜製作才夠味兒——

用清水將芥菜洗凈,把菜掛在竹竿上晾曬。菜葉撕開,與菜幫區分,再投入大缸,用鹽腌漬。菜葉與菜頭間成覆瓦狀,緊密為度。疊至缸滿,放鹽於其上,還需要添加當地白酒,最後密封。三天後掀蓋翻菜,再放鹽少許,便靜待成酸。90天後,開蓋加入冰糖和甜酒(即醪糟),放入大蒜、辣椒等,與菜攪拌混合,再次放進缸中,數日之後即可取出食用。

所謂「蝦酸」其實是以霜降之後從小溪中撈得的河蝦製成。蝦取來清洗乾淨後,僅放少量的鹽,隨即密封發酵。一年之後,開壇加白酒、甜酒、辣椒混合,再放兩個月即可。但「蝦酸」只可作為炒菜的調料,並不能直接食用。

發酵過程中的蝦酸。

「獨山三酸」之中,臭酸味道最為古怪,可當地人頗為愛吃。臭酸乃用金鳳花製成,春季開花時採摘下來,洗凈切碎,加老臭酸為酵母,入壇發酵。一年之後開壇,將金鳳花菜筋挑出,加木姜子與炒香的小麥,再放置一段時間即成。

盛於碗中的臭酸。

吃時用切碎的新鮮辣椒與西紅柿加臭酸攪拌。當地人喜將紅白事所剩的菜,用臭酸煮來,請親朋好友同吃。一般的人還不給吃,只有好朋友或關係較近的親戚才有這個特別待遇。

貴州之美食,奇珍常菜無所不包。於當地人而言,黔味縱使百變,不離「酸打底,辣當頭」,日後想來,何嘗不是一種記憶中的思鄉味道?

(本文得到王丙忠、李萍提供採訪支持與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 好文精選 |

法國甜品沒你甜

大年初五,看土耳其和韓國非遺美食什麼樣?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遺產地理 的精彩文章:

地中海騎士傳奇

TAG:世界遺產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