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種食物竟然幫美國打贏了二戰!

這種食物竟然幫美國打贏了二戰!

[ 早期精彩節目回顧 ]

以下文字內容為音頻節選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點擊音頻收聽!

播講:田洋

節目編輯:焰三一 程涵

小劇場配音:郭煒 董珂 陳光

今天要跟您聊的是一種既特別又普通的食物。說它特別,是因為它曾經令英國女王念念不忘,也讓美國大兵咬牙切齒;說它普通,也是因為這東西您肯定吃過。這種食物,就是午餐肉。有人可能會問:午餐肉有什麼特別的?涮鍋兒、麻辣燙、速食麵里都能加點。不就是盒裝的火腿腸嗎?那您可就小看午餐肉了,在戰爭年代,它可是不折不扣的軍需品。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艾森豪威爾還曾說過:「是午餐肉幫美國打贏了二戰」。午餐肉真這麼厲害嗎?

荷美爾午餐肉

這事得從美國剛獨立時說起,經過獨立戰爭的美國一片方興未艾。整個陸軍跟現在根本沒法比,裝備不行,伙食也跟不上。做飯技術也不行,只能可憐兮兮地吃牛肉和豬肉。他們的後勤部門,就在駐軍周邊採購屠宰好的牛肉和豬肉,或者買活的回去自己宰。駐紮在偏遠地區的那是買都買不著。可飯還得吃,他們就開始拿橡木桶裝腌肉,這就是肉罐頭的最初形式!

一名美軍士兵正在煎午餐肉

到了19世紀後期,肉罐頭就被推廣開來,不僅是軍隊的口糧,也佔據了老百姓的餐桌。不過那時候這純肉罐頭,沒人愛吃,賣不太動。一方面是因為技術含量高,所以價格貴,另一方面是也是因為不好吃。您說誰不愛吃鮮肉啊,那肉罐頭可都是陳肉,還不知道陳了多久,偶爾吃吃也就罷了,長期吃還是算了吧。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30年代。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來臨,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全球有大批人口不得不靠政府救濟金活著。那時候別說肉了,連菜都吃不上。不過作為當時的工業大國,美國相對沒那麼慘,老百姓的生活只是有所下降,但還沒到吃不上飯的地步。而改良版的肉罐頭也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那是誰做的改良呢?

這時候就必須要提一個叫喬治·荷美爾的人了。他早年間在芝加哥做肉類食品的供應商,之後又創辦了自己的肉類公司,就用自己的姓命名,叫荷美爾公司,主要經營豬肉牛肉火腿腸之類的。再之後,他就把這家公司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傑伊·荷美爾。

傑伊·荷美爾發現:美國不開始陷入大蕭條嗎,老百姓不是窮得買不起肉嗎?那我就不做鮮肉了。我要做一種既好吃又便宜、還能頂飽的吃食。

早期的荷美爾五香火腿罐頭(左)和斯帕姆午餐肉罐頭(右)。兩者都是12盎司規格的包裝

於是,就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荷美爾公司推出了一款廉價的豬肉罐頭,起名叫「荷美爾五香火腿」,說是火腿,其實都是豬肩肉。成本低,但味道可口。小荷美爾信心滿滿地把這罐頭推了出去,準備打個漂亮的翻身仗。聽到這兒,您估計覺得這罐頭得火了吧?

還真沒火,市場反應平平,無驚無喜。於是荷美爾公司綜合了市場反饋,對罐頭做出了一系列改進。第一就是加入大量澱粉,減少豬肉含量。進步一降低售價,讓一盒罐頭僅售40美分,那可以說是想當便宜了。這肉里懟澱粉的時代,就是從這會兒開始的!第二項舉措,就是往肉里加入了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鈉,可以讓罐頭肉呈現誘人的粉紅色,還能延長保質期。有人說了,這亞硝酸鈉不是有毒嗎?吃多了甚至會死人啊!那個年代他們還真不知道亞硝酸鈉對身體不好,所以也不能說人家是黑心商販。最後還有一個舉措,人家還給罐頭重新起了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SPAM。就這樣,全新包裝的肉罐頭於1937年7月5日正式殺入市場。這一下可真火了,不僅老百姓爭相搶購,連美國政府也大量採購,用來救濟窮人。三年後,大部分美國人都吃過這種物美價廉的罐頭了,大家都對這種物美價廉的食物是感激涕零啊!荷美爾公司,也從一家普通的小企業,一下躍升為全美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

40年代的斯帕姆午餐肉廣告

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喜劇播音演員喬治·伯恩斯和格蕾絲·艾倫代言

至於午餐肉為什麼叫午餐肉,而不叫晚餐肉、早餐肉呢,那是因為當年西方流行在午餐宴會中吃斯帕姆。傳入之中國以後,斯帕姆又首先在西餐中出現,國人又習慣在中午吃西餐。因此這種肉罐頭,就被稱為午餐肉了。

二戰爆發後,午餐肉又一次火了。美國人對困難時期吃不上飯的事兒,有特別深的心理陰影。尤其是美國軍方後勤部門,近乎瘋狂的訂購了大量的午餐肉。戰爭時期,軍方要節約經費,荷美爾公司也要降低成本。於是就把午餐肉里加入了更多的澱粉、劣質的油脂和各種防腐劑。從將軍到士兵,上頓吃完下頓吃,人人有份,誰也別想跑。

1945年初的義大利戰場,一名美國大兵正在吃午餐肉罐頭

美國士兵怨聲載道,可架不住價低量足,後勤部門愣是頂著巨大的壓力,依然不停地大量購買。於是,美國大兵開始自嘲的給罐頭起各種外號,還編排了各種聳人聽聞的傳說。據說後勤部門和承包商一共開發出了六十多種罐頭,包括牛肉,羊肉,豬肉,雞肉,鴨肉,金槍魚等等,烹飪方式有煙熏,紅燴,清燉,蜜汁燒烤等等,種類繁多的能給您來一段貫口兒。可送到前線士兵手裡的,幾乎全是斯帕姆。其他那些都是幻覺吧?所以當年至少有一百萬名美國大兵曾經抱怨過「這鬼東西一定是走後門混進來的」。

二戰當中美國陸軍航空隊在南太平洋的一處前線基地,被飛行員們命名為「斯帕姆鎮」

不過抱怨歸抱怨,但沒有人能否認,午餐肉對士兵的體力,還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二戰結束的時候,當時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對荷美爾的總裁說,「在過去的四年里,我跟其他幾百萬大兵一樣,吃了無數你們的午餐肉,必須承認,我對它有過一些不厚道的評論。但我還是要感謝你們,是午餐肉幫我們打贏了戰爭。我想我可以饒恕你們唯一的原罪,就是你們送來的太多了」。

二戰美軍漫畫家喬治·貝克作品《倒霉的薩克》中的一集:沒完沒了的斯帕姆

二戰時期,根據租借法案,美軍將大量的午餐肉援助給自己的盟國,戰時的英聯邦國家和蘇聯對這種天賜的食物感激涕零。受歡迎程度不亞於坦克和吉普車。

說起英國人民的飲食,那真是一把辛酸淚。當時因為德國的潛艇戰,英國正陷入肉類緊缺的危機中,有限的商船還得運輸戰爭物資,根本吃不上肉。午餐肉的到來,成為了他們當時主要的肉類蛋白質來源,別說英軍,連英國皇室都吃這玩意兒!不止撒切爾夫人吃過,蒙哥馬利元帥吃過,現在的伊麗莎白女王也吃過。撒切爾夫人甚至在自己的回憶錄里都稱讚過午餐肉的美味。

歐洲人同樣感謝午餐肉

再說說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紅軍一路敗退,不僅丟掉了烏克蘭這樣的大糧倉,連戰前儲備的糧食也被德軍大量搶走。當時已經讓農民把所有的糧食都優先配發軍隊了,但還是完全不夠。

幸虧有租借法案,美國的午餐肉漂洋過海的來到了蘇聯官兵的手上。那可是全部都送到了軍隊里,老百姓根本吃不著。午餐肉在美國那是人人嫌棄,在蘇聯卻成了美味佳肴。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跟當時美國副總統尼克松進行過一場有名的「廚房辯論」,赫魯曉夫在辯論中勉強承認,沒有午餐肉的話,「我們真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養活紅軍了」。

德國也不例外,德軍在歐洲戰場繳獲了大量午餐肉,同樣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德軍雖然還算有肉吃,但數量少不少,大多還是植物蛋白食品。在戰爭時期,不管是哪一方,誰不是胃裡虧肉啊?看見肉罐頭,一個個眼睛都紅了。

當時美國通過紅十字協會,給德國和日本的戰俘營的食物里,也包含大量的午餐肉。說起來德國人還算可以,給戰俘的就是給戰俘的,很少截留食品。日本人就不行了,據說被日軍俘獲得盟軍戰俘自始至終就沒見過紅十字包裹。也是,日本人二戰後期也沒肉吃了,怎麼捨得把這好東西給戰俘呢?

二戰當中,荷美爾公司的女工在包裝斯帕姆罐頭

到了朝鮮戰爭時期,韓國那邊的經濟也幾乎崩潰。肉類食品嚴重短缺,當時在漢城南郊的美軍基地附近,小商販就從美軍食堂撿丟掉不要的午餐肉拿出去賣。老百姓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午餐肉和辣白菜,蘑菇,泡麵,豆腐等食材放在一個鍋里煮,發明了著名的美食「部隊鍋」,韓國料理從此又多了一道菜。

部隊鍋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午餐肉從美軍倉庫流入漢城黑市,一度成為韓國一種通行的準貨幣。美軍可以用午餐肉罐頭支付當地人的勞務服務。此後的三十年里,韓國午餐肉受到貿易管制,一直屬於稀缺的緊俏商品。就在美國大兵對著午餐肉豎中指罵大街的時候,午餐肉已經成為韓國老百姓過年送禮的體面物件兒。

抗戰結束後,大量的美軍剩餘物資流入國內,其中就包含斯帕姆午餐肉罐頭。這在當時屬於比較高檔的商品,咱們老百姓要是得著一罐,一般會把它拿來切丁炒米飯。

國內常見的一些午餐肉品牌:左上是上海梅林,右上是天津長城;左中是雲南德和,右中是廣東鷹金錢;左下是豬肉產品大國——丹麥生產的Tulip(三花)牌午餐肉,右下是美國荷美爾公司的世棒午餐肉

上世紀50年代末,大名鼎鼎的上海梅林公司聘請捷克專家,按照西方口味研製出了著名的梅林午餐肉罐頭,成了當時出口的產品之一。基本僅供軍用,一般人要能吃到綠皮的肉罐頭,那肯定能吹噓好一陣子,那說明你背後關係夠硬啊。因為那時候即使是軍人,也不一定能吃到午餐肉。畢竟肉類都當做備戰物資儲存了起來。上世紀90年代以後,午餐肉就不在是稀罕物了,尤其是火鍋火了以後,午餐肉成為了涮鍋的食材之一,銷量也隨之水漲船高。

不過午餐肉雖好吃,也不能多吃,畢竟是脂肪高、含鹽量高的食品,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健康飲食,適度為好!

編輯:高智雅

素材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善惡終有報!二戰中,這個國家坑殺日本20多萬人,至今占著其國土
二戰時,在遼闊的大西洋上有過什麼樣的激烈戰鬥?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