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拯救了絕望的美國,也拯救了混亂的世界

他拯救了絕望的美國,也拯救了混亂的世界

原標題:他拯救了絕望的美國,也拯救了混亂的世界



菲利普·K.迪克在小說《高堡奇人》中虛構了美國被德國和日本分割霸佔的世界


如果美國沒有擺脫1930年代的大蕭條,美國會是什麼樣?第二次世界大戰誰將是贏家?世界將變怎樣?


美國靠什麼成為了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認識一位關鍵人物。


美國人親切地稱他FDR。


歷史學者將他列為與華盛頓、林肯同樣偉大的總統。


他在大蕭條時期,重新給了美國人尊嚴和信心。


在世界陷入法西斯戰爭之際,他力主參戰,最終打贏了戰爭,重建了世界的格局。


美國歷史學家多里斯·吉恩斯·戈德溫說:「沒有任何別的總統那麼徹底地佔據了美國人民的想像力……


他就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美國歷史學者、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專家埃里克·勞赫威為牛津通識讀本撰寫了《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仔細剖析了新政出台實施的背景與過程,毫不避諱地分析了新政的失敗之處。同時,勞赫威教授也梳理了羅斯福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將新政推向世界舞台的歷程。


從這本小書里,我們可以再次領略到這位偉大政治領導和國務家的才能與魅力,重新認識他的歷史功績。


美國人從未感受如此徹底的絕望

通常情況下,那些有辦法在夏天離開曼哈頓的人都會視留下的人為傻瓜。有錢人通常會在8月逃離紐約那不可理喻的炎熱。


但是,在1929年夏天,他們大都選擇留守,看是否能在不斷上漲的牛市行情中大撈一筆。他們甚至守到了勞動節,守到了夏季最悶熱的幾天,直到股市行情在9月3日達到頂峰。此後幾天里,行情出現了下跌;此後幾周里,下跌的幅度更為明顯。人們的熱情也隨之消退。有關那些操縱資金池的大投機者們已經決定使用陰謀詭計拉低股票價格的小道消息不脛而走。此後數周內,股價下跌、反彈,而後再次下跌。


10月24日的整個早晨,在紐約街頭,人群靜悄悄地走向市中心的華爾街。他們在那裡默默地聚集站立,注視著紐約證券交易所,彷彿抽象的交易活動突然間昭示出了那些已經顯然降臨在他們頭上的災難。那一天就是「黑色星期四」。



股災之後的華爾街


股價下跌僅對少數美國人造成了直接衝擊。然而,其他許多密切關注著股市的人,將其視作了反映自己命運的晴雨表。在獲知股市暴跌後,他們突然停止了大部分經濟活動。


1930年代以前,美國也遭受過數次蕭條。但這次大蕭條,不僅涉及範圍廣、持續時間長,還被新聞報道實時記錄下來,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尤為深刻。


大蕭條的嚴重不幸模糊了小康與溫飽之間的界線。無數人迅速從小康滑向溫飽,那些有工作的人也越來越認為自己與失業的人沒什麼區別。收入等級之間的區隔大大縮小。僅僅在此前不久,美國中產階級還會條件反射式地認為任何失業者都是懶漢、認為任何宣稱政府理應為自己提供援助的人都是激進分子。然而,到了1930年代,他們越來越認為那成百上千萬陷入困境的人們和自己類似,後者曾參與建設的這個國家正逐漸走向崩潰。


在大股災之後極短的時間裡,經濟危機便迅速發展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在1932年,美國的失業率飆升至了勞動力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1 150萬人無工可做。


紀實攝影家多羅西婭· 蘭格拍攝的作品,《遷徙中的母親》


那1 150萬失業人口,全部是無處領取薪水的勞動力。他們中許多人背後,都有一個需要養活的家庭。因此,1 150萬失業人口,意味著近3 000萬美國人失去了收入來源。因此,大約佔總人口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發現自己無力購買住房或者食物。到1932年夏天,超過半數的美國工人無法全職工作,平均工作時間和報酬只相當於全職工作的59%。


羅斯福如何拯救美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談話時帶有幾分輕鬆自信,他的口音來自生活在哈得孫河流域和長島地區那些林蔭大道兩旁石制院牆之內的上流階層。這個階層的成員雖然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卻與絕大部分普通美國民眾毫無社會交往。


羅斯福的祖先早在17世紀就已抵達新阿姆斯特丹,無論政權如何更迭,他的家族從未遠離這一區域。事實上,有些政權更迭正是由羅斯福家族推動的。羅斯福的母親來自一個商人家庭,娘家姓是德拉諾。羅斯福曾就讀于格羅頓中學和哈佛大學,兩校學生主要是來自富裕家庭的男性白人新教徒。


他迎娶了自己的遠房表親埃莉諾· 羅斯福(他的妻子在婚後改名為埃莉諾·羅斯福·羅斯福),而他妻子的舅舅正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追隨著老羅斯福總統的腳步,富蘭克林· 羅斯福先後出任州議員、海軍部助理部長和紐約州州長。


羅斯福患有成人脊髓灰質炎,這使得他只有在忍受極大痛苦、 付出巨大努力後才能在別人的幫助下站立起來。除去疾病的折磨,羅斯福在走向政壇的過程中可謂一帆風順;事實上,他有幸享受了一個民主國家所能提供的所有優厚條件。



羅斯福,攝於1933年


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第一次宣誓成為總統時,美國經濟機制中的每個部件顯然都已經無法正常運轉了。銀行、農場、工廠和商業貿易統統都已陷入困境。


1932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圖,藍色代表羅斯福的選票,紅色為胡佛的選票


羅斯福上台後,立刻開始著手整頓美國的金融業、農業和製造業,但他不那麼關心海外經濟事務。如同以賽亞· 伯林事後所寫的,羅斯福那「規模宏大的社會試驗建立在無視外部世界的孤立主義基礎之上」。


羅斯福新政力圖採用美國自己的方式來解決當時的危機,並防止未來的災難。如伯林所言,「從某種程度上說,與外部世界保持儘可能少的聯繫,正是美國政治傳統的一個部分」。


新政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羅斯福不問政策出處,只要措施確有成效就保留。事實上,恰是出於這種實用主義的考慮,羅斯福才將自己的行動計劃命名為「新政」。


新政伊始,羅斯福政府就著手振興全國的貨幣和信貸系統,以迅速緩解美國人民當時所遭受的痛苦,而這也成了羅斯福新政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成功措施。從新政開始實施的1933年,到美國開始進行戰時生產動員的1940年,除去1937至1938年間的衰退外,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高達八到十個百分點。同時,美國的失業率也從1932年極不合理的高位大幅回落。



1910—1960年美國年均實際GDP,粉色部分為大蕭條期間的數值


1933年3月31日,在羅斯福政府執政的第一個月內,國會就創建了平民保育團,初衷是為18至35周歲(包括35周歲)的男子提供工作。如果一位年輕男性未婚、健康、失業、具有美國國籍,並且來自接受救濟的家庭,他就可以加入平民保育團,前往由美國陸軍部組織運作的某處鄉村營地,並將大部分工錢寄給家人。


1910—1960年美國失業率數據,粉色部分為大蕭條時期


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創立了聯邦緊急救援署,從復興金融公司的資金里再划出五億美元,以撥款而非貸款的形式向各州提供援助。其中一半款項根據各州自身的開銷發放,另一半則由聯邦緊急救援署的管理者酌情處理。


羅斯福雖然擔心,但與直接發錢相比,他還是更傾向於以工代賑。


因此,當大蕭條在1934年底尚未出現好轉的跡象時,羅斯福政府便開始著手設計新的以工代賑方案。生活在1930年代的美國人都知道,以工代賑的成本要高於直接救濟。畢竟,只是把錢交給窮人,要比設立一個官僚機構去規劃項目再僱用窮人更便宜。但是,自尊心和道德感驅使美國人寧願選擇成本更高的路;這樣,即便他們身處絕境,也能從有意義的工作中獲得尊嚴。



聯邦緊急救援署在緬因州為失業婦女建立的培訓營,1934年


1935年春,新的聯邦《緊急救濟撥款法》出台,該法案給予總統近50億美元用於開展各項救濟計劃,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養護環境、興修水利設施、推進電氣化、建設住房、維護公共衛生、再造森林、防控洪災等,涵蓋了幾乎所有能夠想到的對公眾有益的項目。


羅斯福留給世界的遺產


當1936年羅斯福· 富蘭克林再度參選總統之位時,他可以聲稱自己既為復甦也為改革美國經濟做出了努力。


由於美國的地理特點和歷史原因,這兩項工作恰巧既促成了市場朝著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也維護了民主黨的利益。


宣傳新政的油畫,來自公共事業振興署的藝術項目


1938年11月,距離國會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不過數月,羅斯福私下裡告訴他的財政部長亨利· 摩根索,世界滑入戰爭泥潭這件事情,不僅總體而言可能對美國很有利,更能讓民主黨在政治上佔得先機。


羅斯福說:「這些海外軍火訂單將為這個國家帶來繁榮,而只有在我們能為美國帶來繁榮的情況下,民主黨才能贏得選舉。」與此同時,羅斯福開始考慮強化美國的軍事實力,希望以此威懾希特勒,避免陷入被迫媾和的境地。


儘管在1938年的國會選舉中失利,民主黨仍然控制著美國的政權,羅斯福也於1940年贏得了史無前例的第三個總統任期。與羅斯福一樣,聯邦財政預算也在這一時期將工作重點從推行新政轉向強調「贏得戰爭」。




1941年12月8日、11日,羅斯福總統簽署對日本(左)和德國(右)的宣戰聲明


不過,戰爭並未完全抹去新政的理念。當羅斯福思考戰後局勢時,他又回到了1930年代的價值原則。1944年1月,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宣稱:「現在我們有責任為爭取長久的和平而制訂計劃和確立戰略……我們已逐漸清醒地認識到,沒有經濟上的安全和獨立,就不會有真正的個人自由。」


當雄心勃勃的新政措施在美國本土趨於沉寂之時,羅斯福政府開始再次將注意力投向海外。與凱恩斯一樣,羅斯福的國務卿科德爾· 赫爾幾十年來始終堅信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更可能帶來和平與繁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赫爾所秉持的這類理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44年6月,約翰· 梅納德· 凱恩斯代表英國前往美國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共有730名來自44個國家的代表參會,目的是商討並制定戰後國際經濟規則。從表面上看,凱恩斯不過是這些代表之一,但他實際上卻是這場會議的主角。凱恩斯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的對手是美國代表哈里· 德克斯特· 懷特。


美國代表團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堅持採用懷特方案取代凱恩斯方案的原因,與羅斯福政府堅持將繳費作為享受社會保障計劃前提的原因一致:將福利與繳費掛鉤的做法,限制了經費申領者的範圍,能獲得國會批准。


於是,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在懷特方案的基礎上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美國國會此後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做出了更多限制,以防止該組織成員國從基金中無條件提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一個孿生兄弟,即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該組織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使命是幫助成員國應對與自由經濟伴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世界銀行的業務則是向戰後重建項目提供貸款,並幫助一些長期貧困的國家實現現代化。


1947年,在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整整30年之後,美國政府終於開始接受凱恩斯在《凡爾賽和約》簽訂後所發表的看法,即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有義務使全球經濟重新走上良性運行的軌道。


然而,與才華橫溢的凱恩斯相比,美國領導人更傾向於不那麼激進的試驗,他們在危機迫在眉睫時才猶豫著接受了凱恩斯的看法。


因此,無論羅斯福新政還是此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都沒能如凱恩斯所設計的那樣一步到位;相關政策措施拖泥帶水、零敲碎打,只能緩慢而部分地解決問題,使美國和世界逼近災難邊緣。


然而,這些政策措施最終還是取得了成功: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強化經濟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堪稱空前絕後。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研究專家埃里克·勞赫威著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作序推薦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New Deal: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叢書名:牛津通識讀本


ISBN: 9787544772174


作者:(美國)埃里克·勞赫威


譯者:陶郁 黃觀宇


定價:32.00


出版:譯林出版社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作者


埃里克·勞赫威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學教授,近年來主要研究領域為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另著有《賺大錢的人:羅斯福和凱恩斯如何終結大蕭條、擊敗法西斯並實現繁榮的和平》(2015)、《諸國中的蒙福者:世界如何造就了美國》(2006)、《刺殺麥金利:西奧多·羅斯福的美國是如何形成的》(2003)、《親情的庇護處:1900-1920年間的家庭與美國改革政治》(2001)等。



羅斯福的最大歷史功績,就在於說服了具有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傳統和自我安全感的美利堅民族,使之轉變為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的一大剋星,甚或最大剋星。這項偉大成就依憑的——再說一遍——信賴、鼓舞和引導本國人民的政治秉性和才能,我們可以在譯林出版社提供的《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中譯本內領略再三,得益匪淺。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時殷弘


要想理解大蕭條,理解羅斯福新政為使美國恢復繁榮所付出的努力,每個人都應該從這本書開始讀起。此書見解獨到、發人深省,與前景不明的經濟時期息息相關。——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 小約翰·米爾頓·庫珀



本期內容選自《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內文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本期編輯:維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譯林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這個有874萬種玩家的生存遊戲,誰是開發者?

TAG:譯林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