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文化溯源,到底要溯源幾千年?

中華文化溯源,到底要溯源幾千年?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礎陳列展 / 圖 視覺中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咱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可是近年來,關於中國歷史的長度卻出現了很多分歧,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中國歷史到底有幾千年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搞清楚什麼是我們常說的「歷史」。

有人類活動的歷史:170萬年前

某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是從有可靠的證據表明該國有了人類時開始算的。因為所謂「歷史」就是人類的活動史,有了人類就開始有了人類的歷史。這裡所謂的「證據」是指考古發掘到的人類遺址、遺迹尤其是遺骨。是實物證據,而不能僅憑神話傳說來判定。

從這個概念來看,我國歷史何時開始,應該從已知的而且已被學術界公認的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算起。

文明史:從夏朝算起

狹義的「歷史」是指「文明史」,過去以及現在一般人所說的「歷史」便指的是「文明史」。所謂「文明史」,比較一致的定義是指開始建立國家後的歷史,因為有了國家,人們才能產生出真正的科學文化包括文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文明史」應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算起。

禹州古城微縮景觀·夏王啟時期都城所在地 /圖 視覺中國

但從夏朝至今也就四千年多一點,那麼五千年歷史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人們往往按照舊的習慣把傳說中五千年前黃帝時代作為我國「歷史」的開始。

根據考察,司馬遷在《史記》中將中國的歷史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後來的中國史學家幾乎無條件地贊同這一說法,後來又受到國家推廣,成為國人普遍知曉的一種說法。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代開始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我國是指從商朝開始的歷史。因為儘管我國母系氏族時代的半坡遺址已發現疑似文字的符號,但畢竟只是疑似且未解讀。而商朝卻有大量的甲骨文為證。當然,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漢字的基本構成法如像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等當時都已經有了。所以,我國如果今後能發現更早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還會提前。

中國國家博物館·商朝武丁時期刻有甲骨文的卜骨 / 圖 視覺中國

有確切紀年的歷史:2800年

「有確切紀年的歷史」是指絕對年代能準確到哪一年開始的歷史。我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開始於公元前841年,即西周的「共和元年」,此後每一年都明確可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歷史只有2800多年。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從共和元年開始,有詳細紀年,而之前的沒有具體的年份。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有司馬遷留下的材料作為依據,而之前的歷史因為沒有具體時間而使後史學者在時間的確認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三皇五帝是傳說還是歷史

自稱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不可能不知道三皇五帝。那麼你能完整說出三皇是哪三皇,五帝是哪五帝嗎?

當然現在看來,他們都是夏朝以前的部落首領,由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的崇高,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基本上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

三皇五帝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按照流傳最廣的說法,「三皇」指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但是根據典籍記載眾說紛紜,並無定論。比如《尚書大傳》就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

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司馬遷據《帝系》和《五帝德》寫成《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樣一個五帝系統成為後世史書的主要模本,也正因如此,夏代以前傳說時期各族宗神和各種神話人物及古帝就被當作信史完整地記載下來了。

溯源小知識:

信史:即翔實的史書;有文字記載,或有實物印證的歷史。

那麼三皇五帝是傳說還是信史呢,這裡我們引入一個歷史學概念——傳說時代它是指只有後人追記的傳說而沒有當時文字記錄的時代。雖然傳說後來變為文字,但並不是確定的記載。傳說時代的結束,是以文字記載的出現為標誌的。《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夏、商的世系。

GIF

但除了《史記》以外我們幾乎找不到其他材料證明《史記》世系的正確性。司馬遷《五帝本紀》主要取材於《尚書》和《大戴禮記》,並沒有更早的原始資料。因為《尚書》成書較晚,主要是周代的文獻,並無更基礎的確證。

因此,我們認為五帝時代可以說是傳說時代的後期。在春秋戰國時代以後,很多上古歷史人物比黃帝還早,這些後世文獻中對上古的描述和追記是典型的傳說。

疑古和信古

看到這裡,你對上一個問題有自己的答案了嗎?如果有,那就來看看你是疑古派還是信古派吧。關於傳說時代、傳說史料是否應該認同,這是一個學術公案。學界至今仍沒有定論,因此出現了兩個派別。

信古

清朝以前的學者,基本相信傳說史料的真實性。孔子最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尚書》的前兩篇《堯典》《皋陶謨》記載了堯舜事迹。後來的儒家學者對於堯舜的存在和事迹都是堅信不疑的。

另外,《周易》的《繫辭》提到了更早的歷史人物伏羲、神農、黃帝。儒家也基本相信《周易》記載的正確性。

先秦諸子中還出現過其他上古人物,比如「有巢氏」、「燧人氏」,秦漢以後的人也相信他們的存在,但因為他們並沒有出現在儒家經典中,秦漢以後的人們對他們的信任要低一些。

GIF

清以前,大多把遠古人物看成是聖人,把其傳說看做信史。這是信古的態度。

疑古

疑古則是對古史傳說提出質疑,顧頡剛就是疑古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古史辨》中提出,傳說時間發生越早,傳說中的中心人物越大,傳說開始流行的時間越晚。

三皇五帝傳說大多是戰國以後的說法。周代出現了禹的傳說,春秋出現了堯舜,戰國出現了黃帝和神農,秦代出現了三皇,至於三國才出現了盤古。時代越後,傳說的古史期越長、中心人物越大,知道的古史越靠前。

這個思路的方法論獨具特色,具有革命性的顛覆力量。顧頡剛據此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聽起來很學術但這一點都不重要),我們只需要知道疑古派認為中國古史是後人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逐步編造的。

顧頡剛的理論在1923年發表,當時就引起軒然大波,除了錢玄同等人贊成外,大多數學者都對顧頡剛發起反擊,在二十年代掀起了一場古史大論戰。顧頡剛的分析雖然有些根據,但也被以魯迅為首的諸多學者抓到把柄。

隨著討論深入,到二三十年代疑古被逐步承認,在學界掀起了一場疑古風潮。從《左傳》到《春秋》,大量的古籍都被當作偽書。但最近幾十年,考古學界發現了眾多古竹簡,證明了許多「偽書」是真實的。

顧頡剛的疑古對於學術進步是有促進的,有助於我們打破迷信性的古史信仰。但對於顧頡剛掀起的疑古風潮,學界近年也有反思,尤其是他的學術方法中,過多使用了默證的方法,一個時代如果一個材料論證其不存在,那麼顧先生就論證其不存在。

但在歷史學上,說有容易說無難,不應該輕易說什麼東西是沒有的。

而對於古史傳說,有大量材料都在口耳相傳中喪失,還有些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者編輯中被採用和捨棄。部落成員對自己世系的記誦,往往是不能直接被文字記載認知的。

古史傳說的歷史理論,可能是古史材料中不斷被學者發現的結果,神話和傳奇之中也存在很多歷史真實。夢一樣的傳說往往是半夢半醒,總有一些有著現實的影子。

GIF

古希臘的遠古歷史也可以在荷馬史詩中看到影子。對上古神話需要不斷的調整和條分縷析。當今上古史研究中的學術潮流基本上是從疑古走回信古。

走近夏文化

三皇五帝時代中的內容神話的性質更為強烈,史實比較模糊,世系也較為混亂,很多問題都有待深入研究。而從夏代開始世系就非常清楚。因此,夏文化對於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關於夏朝的斷代,首先要知道的是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年,國家出資設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織各方面二百餘學者,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測年技術等多學科,在各學科專家的領導下開啟課題。

這項工程的新意就在於天文學家的加入。他們可以通過現代天文學的計算推斷古代很多天文事件的確切時間。例如《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西周懿王元年發生了「天再旦」天文學家認為這是一次發生在早上的日全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因此我們可以準確斷定,周懿王元年就是公元前899年。

這個斷代工程出版了一個《階段成果報告》。

這個小冊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張《夏商周年表》其中規定夏代的持續時間為公元前2070-1600年,商前期(盤庚遷殷前)為前1600-1300年;商後期的諸王在位時間被大致確定,武王伐紂定於公元前1046年,西周的每個王的在位時間都得到確定的說法。

《年表》公布以後,在國內外學界遭到嚴重質疑,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並不相信其研究成果。但畢竟這是現存的最精細的一份夏商周年代學成果,一定程度上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夏、商、西周三代歷史對此後的歷史影響十分之大,主要是因為儒家將三代的歷史、政治、社會美化、提高,甚至將其塑造成為一種烏托邦。漢代儒家的政治主張核心之一就是回歸三代,後世儒家學者更是「言必稱三代」,不斷將夏商西周美化為理想世界,形成一種歷史的退步觀。

GIF

但三代究竟如何?儒家經典中描述的三代是被美化的歷史,而真實的三代只能從文獻中的蛛絲馬跡和以考古資料為主的材料進行分析。其實三代史是一門專門學科,需要很多技術性的工作,對考古學、古文字學都需要深入了解。

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是無法回答「中國歷史真的有五千年嗎」這個問題,是不是感覺被騙了!

GIF

其實無論答案是什麼,我們都能夠驕傲地拍著胸脯說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儘管歷史學是一門求真的科學,但生活這門課並不總需要我們得出一個確切的答案。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

不管是五千年,還是四千年,抑或是三千年,我想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有一份追問與尋覓中華文化的意識,和溯源君一起開啟一段自我確證之旅,一起漲姿勢。

參考文獻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展現改革活力 描繪時代願景
讓吟誦回歸語文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