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斲琴大師入選國家級非遺傳人

香港斲琴大師入選國家級非遺傳人

劉昌壽先生近照

來源|大公網

記者|江鑫嫻

香港古琴藝術傳承人劉昌壽(蔡昌壽),因其高超的製作古琴(斲琴,音同「啄」)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成為1082位新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一。

目前,香港共有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劉昌壽將畢生的熱誠貫注於古琴藝術,除了成立「蔡昌壽斲琴學會」外,更年逾八旬仍然堅持親自將畢生所學「口傳心授」予一眾本地琴人,培養斲琴人才,薪傳古琴文化。

熟悉香港古琴藝術發展的人士都知道,香港有位斲琴大師叫蔡昌壽,而在今次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名錄中顯示的卻是劉昌壽。對此,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劉昌壽曾用名蔡昌壽。由於蔡先生身份證件上用的名字是劉昌壽,因此對外公布名錄時以身份證件為準。

劉昌壽先生(左)與朋友們

延續琴人自斲琴器傳統

對於劉昌壽的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給出的評審理由是,他所傳承的斲琴工藝集合了木藝、漆藝、弦律、書法和銘刻等藝術和技巧,承載了約三千年的中國文化,是古琴藝術重要的美學範疇。

近六十年來遵照傳統古法的物料和步驟斲琴,工藝純熟,其親斲之古琴備受推崇。同時,其積極在香港傳承斲琴技藝,使琴人自斲琴器的傳統得以在香港延續,可算德藝雙馨。

此前,粵劇傳承人陳劍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是首位獲此殊榮的港人。「大坑舞火龍」傳承人陳德輝的名字則出現在第四批傳承人名單中。

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琴器對形制、式樣、材料等都有嚴格規範。琴體主要由面板、底板和槽腹組成,面板上鑲十三個「徽」標示音位,底板薄而平,中央和尾部皆有出氣孔,分別為「龍池」和「鳳沼」,是關乎音色的設計。

古琴的形式亦品類紛繁,常見的有「伏羲」、「神農」、「仲尼」、「落霞」等。製作古琴稱為「斲琴」,有尋、斲、挖、鑲、合、灰、磨、漆、弦等步驟。早在2014年底,香港的古琴藝術就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劉昌壽先生(右)在傳授古琴技藝

悠揚琴音沉澱歲月精華

「古琴聲很舒服。我什麼樂器都造,包括古箏、琵琶,但我偏愛古琴。」劉昌壽出身樂器世家,他鐘愛古琴,更隨古琴家徐文鏡鑽研造琴技藝,浸淫其中,轉眼60多年。自1993年起,劉昌壽開設「斲琴研究班」,將斲琴技藝授予香港琴人,以求恢復並且延續琴人自製琴器、斲琴自彈的傳統。

與老師徐文鏡先生一樣,劉昌壽的教授方法是口授加示範:一塊木材到手,從原木的開料、刨琴面、挖共鳴箱,以至打磨、上漆、張弦等,從頭到尾都自己一手包辦。20多年過去了,「斲琴研究班」仍是香港唯一的斲琴教學作坊,這種因熱愛而自發鑽研並推廣斲琴的傳承方式,在香港亦是獨一無二。

一張古琴是不是好琴,劉昌壽無需彈奏,只要敲幾下就能知道。他說,好琴總是留不住,會被買走。製作古琴用的是陳年風乾的古木,劉昌壽用過大清同治時期的屋樑,也有東漢時期古墓中的木頭,每張琴都沉澱著歲月精華,聲音獨一無二。他的制琴功底,可由悠揚的琴音來證明。

資訊采輯 | 湖北廣播電視台

編播欄目 | 下一站香港欄目

特別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一站香港FM 的精彩文章:

調查:支持填海建島

TAG:下一站香港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