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留學再也不能完成階級躍遷,留學是否還有價值可言?

當留學再也不能完成階級躍遷,留學是否還有價值可言?

上世紀90年代的經典之作《北京人在紐約》 ,為中國電視行業貢獻了下面這句經典台詞: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地獄。」

《北京人在紐約》是中國首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是上世紀90年代初「出國熱潮「的真實寫照,懷抱夢想的中國青年爭相出國學習、工作。以紐約為代表的海外大都會,相當於當時的淘金地、夢樂園、「北上廣」。

如今,有出國計劃的家庭越來越多,中國中產階級的孩子出國的越來越多,工薪家庭也有很多足夠的資金支持孩子去一個更好的環境,接受世界頂尖水平的教育。

但伴隨著留學人數的不斷增加,留學的光環逐漸黯淡,越來越多的留學生踏上了歸國之路。「海歸」這個詞,也正發生著從精英標籤向單純的身份的轉變、從好工作高收入的象徵向普通工作甚至向低收入轉變。

中國迎來留學生「歸國潮」

近幾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各行業發展前景光明。目前回國與出國人數「逆差」逐漸縮小,中國再次迎來留學生「歸國潮」。

197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有860人,學成回國留學生248人,回國率28.8%。近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留學人員回國。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增至544500人,同比增長4.0%,學成回國留學生432500人,同比增長5.7%,回國與出國人數「逆差」逐漸縮小,出國留學人員回國率79.4%

從1978年到2016年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458.66萬人,其中265.11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在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中,近5年回國人數佔到70%。

海歸和社會底層,只有一線之隔

對於「社會底層」,可能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不過在中國,如果你是沒車、沒房的大齡青年,就會被貼上「兩手空空」、「邊緣掙扎」的底層標籤。

一般來講,歸國留學生的海外學歷背景,讓他們在求職大軍中更受青睞。即使光環淡去,視野和見識也很難被一筆抹殺。

「底層」從何說起?

1、一部分人尷尬回國

有謝菲爾德大學學生向記者爆料,他曾親身目睹有學生來國外到最後回國還是只會一些基本的交流英語,最後,「他自知無法立足國外,於是就像『尷尬大逃亡』一樣,回到國內找工作,並在淘寶上買一份填滿美國各大公司實習經歷的簡歷,去應聘國內工作。」

2016年80%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畢業後沒有拿到任何實習機會,除了海外的一紙文憑,在工作能力和社會經驗上毫無競爭力。

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回國後依舊找不到稱心的工作,而同時又不能很好的適應國內的生活,面對家人、朋友和昔日同窗,也只好尷尬笑笑。

2、讓人瑟瑟發抖的價值觀對壘

經歷了在國外文化中的洗禮,留學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觀,許多留學生基本拋棄了「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們擁抱更主動、更開闊的生活,享受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帶來的不確定性。

然而這樣的「多元」在回國後一夜之間失去存在的土壤。他們為追尋跌宕的人生旅途選擇回歸,卻驚恐地發現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況。

3、遊盪結束後的「現實失焦」

留學,是遠離現實焦土的生存模式。

這種上課、論文、公益、逛展覽館、和各國友人歡鬧的生活狀態在回國後落地的一瞬,就已經支離破碎。

30歲的歐美年輕人在談戀愛、換工作、環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國年輕人在考慮買房、買車、小孩上學和父母養老。

海外歸國的群體,幾乎沒有轉換的時間和空間,一頭扎進了基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體焦慮。

海外留學到底值不值?

花費重金留學,回國卻集體焦慮,這一差別讓許多人不禁懷疑,留學到底值不值?

下面我們通過19張大數據圖,看看留學生回國就業狀況,告訴你留學到底值不值。

1、海歸整體情況分析

據統計,海歸回國時間集中於2010年之後,佔78.4%,2005-2009年回國的佔15.6%,2000-2004年、2000年以前的分別佔2.2%和3.8%。

海歸在國外所獲學位的主修科目以商科、社會科學、工學、自然科學為主,分別佔35.2%、20.8%、13.1%、12.8%。此外,人文科學的佔比也較高,佔比8.1%。農學比例最小,為0.8%。

海歸群體對留學的價值持肯定態度。認為留學划算的佔50.0%,不划算的佔20.2%,說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別佔22.1%、7.7%。必須注意的是,評價留學的價值不能簡單的看經濟回報,也需要考慮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出國留學獲得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視野、外語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生活適應能力等方面,認可度分別為78.7%、78.3%、71.3%、68.9%。專業知識與技能、人際溝通能力的佔比也均超過50%,相對而言,創新能力和擴大人脈網路的比例較低,分別為39.4%和34.2%。

超過65%的海歸認為可在5年內收回留學經濟成本。認為3-5年收回經濟成本的人數最多,佔比為35.9%,5-10年和1-3年的分別佔24.1%、22.5% ,10年以上的佔比10.3%,一年以內的僅佔7.2%。

超過八成的海歸回國後都能實現再融入。漸漸地融入是主要類型,佔54.4%,較快地融入的佔32.7%。一直很難融入的佔12.9%,說到融入,大師覺得,這需要充分藉助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文化、交流等活動,幫助海歸人員更好地融入回國後的生活和工作。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調適、結交國內朋友為主,分別佔比為58.7%、49.8%、46.7%、35.7%。參與國內社交型/學術型/商務型活動、個人資本的跨國經營和轉化也是融入國內環境的重要途徑,分別佔比20.2%、7.3%。

2、海歸就業情況分析

海歸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和省會。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歸就業的單位類型呈現多樣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36.1%的海歸在本土民營企業,26.7%的海歸在外資企業,13.5%的海歸在國有企業,8.9%的海歸在事業單位,在政府部門和海歸創業民營企業的各佔2.7%。

海歸就職的企業以500人以上的中型到大型企業為主,有31.2%的海歸就職於10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45.3%的海歸就職於5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

海歸就業產業分布較廣,金融業居首。在海歸就業的前十大產業中,金融業最多,為14.3%,貿易/批發/零售業、房地產/建築業、互聯網分別佔7.2%、6.9%、5.5%。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等產業佔比較小。

在工作崗位方面,選擇銷售、市場的海歸最多,佔29.6%,選擇生產/運營,研發,行政工作,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的海歸分別佔11.8%、12.9%、10.9%、8.3%和10.1%。

語言和溝通能力是海歸就業的主要優勢。海歸認為其留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語言、溝通能力方面,分別有64.3%和51.7%的海歸認為自己在這兩方面具有優勢。分別有50.7%和48.8%的海歸認為自己在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優勢。另有38.6%認為在自我推介能力佔優勢。僅有15%的海歸認為自己在人脈網路佔優勢。

3、海歸創業情況分析

海歸選擇創業城市的考慮因素多元化,創業領域集中在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海歸創業的城市也呈現分散化趨勢,不再高度集中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逐步擴大到東部沿海二三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

海歸在選擇創業城市時,考慮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該城市是否有較好的人脈關係、產業基礎好、市場前景好、城市環境好等方面。其次是基礎設計、教育水平以及優惠政策的吸引。相比之下,房價和運營成本對創業者選擇創業城市的影響相對較小。

海歸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貿易/批發/零售業、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產業、其他服務業這幾個領域,佔比分別為18.6%、13.6%、13.6%、10.2%、8.5%、5.1%和5.1%。

海歸回國創業主要是看重國內創業環境好和國內發展潛力大,這與我國倡導創新創業,實行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密不可分。此外,方便與家人團聚也成為影響海歸回國創業的重要因素。而持有專利技術,相關領域國內市場前景好,其他如居住地等因素對該行為的影響不大。

海歸創業能夠獲得豐富的創業資源。創業者主要獲得了客戶資源、技術資源、政府資源和信息資源。尤其是客戶資源,75%的創業者表示能夠在國內獲得良好的客戶資源。而只有1/3的被調查者表明獲得資金資源和人才資源。

海歸在創業過程中主要遇到融資困難、經營運行成本高、政府相關政策配套不齊、難以引進和留住適用人才等問題。

被調查的海歸創業者表示,自身的創業優勢主要體現在與海外互動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場建立分銷渠道、獲得海外風險投資、獲得海外研發合作夥伴、與海外企業建立密切聯繫等。

海歸創業對市場開拓、政府財政支持需求最強烈。在創業階段,海歸創業者最需要獲得關於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創業場所提供等方面的幫助。

海歸創業政策需求方面,海歸創業者更希望政府能夠解決科研資金申請過程限制較多、加大科研資金支持力度、政策落實等問題。也有創業者表示政府應該在購買時優先選擇海歸創業企業的高新技術及產品。約41.7%的人則表示國家的政策很好,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海房 的精彩文章:

美國住房自有率持續下降,卻成就了一大批華人「富爸爸」的家業!
美國樓市上演中國式瘋狂!40人哄搶一房,房價房租起飛!

TAG:淘海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