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能記得夏雨荷,卻無法想起「犀利哥」?
人是視覺性動物,我們的對畫面的認知遠遠要大於文字,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有時也不完全是這樣。
比如說,為什麼很多人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印象深刻,遠遠多於當年寧波街頭畫面感十足的「犀利哥」?
要知道,夏雨荷這個人物在《還珠格格》里可是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僅僅是紫薇格格以一個演員的素養,深刻描繪給觀眾朋友的,相反,當年號稱第一代網路紅人之一,造型無比犀利的「犀利哥」,可是實實在在,有圖有真相的人物,如今可能人少有人記得他了。
其實,這個現象也很容易理解。在《還珠格格》播出的那個年代,網路還是個剛剛起步的新鮮玩意兒,甚至很多人還沒有所接觸,用戶接收媒體傳播的主要方式,主要還是依靠電視媒體。
渠道的單一性,造成用戶接收的覆蓋面足夠大,甚至大於今天的網路傳播,再加上《還珠格格》本身無論創作者瓊瑤、還是一幫年輕演員的影響力,使得《還珠格格》以一種IP級的現象級產品擴散傳播,劇中的很多細節就被最大限度的放大,包括紫薇格格口述下的人物「夏雨荷」。
而穿越回到現代的2010年,網路媒體的傳播已經初具規模,「犀利哥」也在那個時候被人所熟知,號稱第一代網路紅人,但拋開「犀利哥」生理上的問題(不具備考證的條件),在網路世界裡,「犀利哥」本身得不到媒體資源的深入傳播,同時,在與用戶(或者說普通大眾)的接觸中,當事人也並不具備與普通大眾的共情與共鳴,因此,在時間的緯度上,就得不到用戶的持續關注,說白了,就是不具備用戶粘性,僅僅只是互聯網上的一則快餐式新聞。
所以,想要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光是有圖有真相還遠遠不夠,你要使你和你的服務對象產生共情與共鳴的感覺。
舉個昨天的例子,昨天我寫了今年的第112篇日記《麥當勞最可怕的是什麼?》,發在了我的公眾號上,從數據來看,這篇日記是目前,今年閱讀量最多的一篇(千萬不要問我具體數據是多少,我不是職業槍手,也不是行業大咖,靠寫作在微信公眾號上的趨勢紅利已經不存在了)。
為什麼會是這篇文章的閱讀量最高呢?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共情與共鳴,甚至我在最後已發布,無法修改的情況下,我還是發現了文章里的兩處筆誤,但直到現在,並沒有人刻意指出。
我相信,這篇文章被許多從前麥當勞的朋友看到,同時,也看到那些朋友在自己的朋友圈裡轉發,正因為這樣,才會造成最後閱讀總量的那個數據(再次提醒自己,要忽略那個數據)。
所以,無論是賣產品,還是賣服務,共情與共鳴是獲得用戶信任的關鍵因素之一,希望這點小小的思考能與你共勉。
(註:部分圖片及案例引用自網路)
2018年5月28日


TAG:壹拾壹篇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