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有懂了這一點,你才能過好這一生

只有懂了這一點,你才能過好這一生

GIF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是這樣的:

許多電影電視劇或者書里都有這樣的場景。

在人臨死的時候,往往會感言要是能回到過去一定要好好陪老婆孩子等等之類。

很多人也懂得也覺得有道理。

但是為什麼在平時還會因為瑣事或者沒錢而爭吵。

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做很多無意義的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懂得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句話也被我們經常拿來打趣自己和身邊朋友。

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每天看那麼多乾貨,學那麼多知識,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呢?

1

知道不等於做到

大部分時候,我們的「懂得」是這樣一種模式。

當我們開始學習時,尤其是獲得了新知或新信息時,例如讀了一本書,聽了一堂課,很多人會選擇趕緊宣布自己又懂得了某種知識以此刷存在感。

最典型的模式就是發個朋友圈或者微博,然後在上面配上幾句心得體會。

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就是我們對待一個新知識的終點。

並且認為分享過後,自己就算擁有了這些知識,以後可以自由調取。

而現實是,每當我們遇到相似問題時,總會想不起過去看過的信息,學過的知識,因為從來沒有踐行過,根本不會用。

這樣的體驗多了以後,自然就會感嘆「懂得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沒有踐行過的知識,都不能算作「懂得的道理」。——李笑來

想明白這一點,是不是覺得過不好這一生也是理所當然了。

2

害怕行動

知識需要踐行,這個你一定「懂得」,為啥做不到?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是拖延症?是手高眼低?還是單純的懶?

這些都是,但是歸根結底是因為「恐懼」。

梁寧的產品思維課里提到,恐懼會困住一個人的手腳。

面對一項工作任務,一次會議發言,一個重點項目,你知道如果抓住機會是難得的一次表現機會。

但是你選擇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

害怕去改變,害怕去行動,害怕自己做不好。

最終你選擇了不行動。

選擇了事後來句馬後炮。

「這個我也知道,這個我也會,這個要是我做肯定比他做的好」。

你不行動,是因為你被自己的恐懼束縛住了。

3

行動公式

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行動。

要想克服這種恐懼。你需要明白一個公式:

行動=動機+能力+觸發因素

這個公式轉換為下圖,就能很好說明,如何克服恐懼,達成有效行動。

圖中三個點代表了典型的3種行動失敗。

A:高動機,低能力

B:高能力,低動機

C:能力動機一般

黃色區域都是無效區域

就跑步,談談我自己的感受。

1.剛開始我為了減重和改善體質,有著強烈的跑步動機,但是一開始就讓我跑馬拉松,那我能力不夠,就像A點一樣落在行動無效區域內。

結果是:高動機,低能力,行動失敗。

2.我平時經常游泳和高強度有氧,心肺能力不錯,具備很好的跑步能力,但是周末我寧願選擇躺在床上刷手機也不出門跑步。這是因為我缺乏動力,結果就會像B點一樣落在行動無效區域內。

結果是:高能力,低動機,行動失敗。

3.絕大部分人其實是像C點一樣的,馬拉松雖然跑不了,但是慢跑是可以的,也就是說基本跑步的能力是有的,但是由於動機低,所以始終無法行動。但是處於C這個點上,只要找到足夠的動機,是完全可以進入有效行動區域的。

這時就需要一個觸發因素

我剛開始跑步就是因為工作後胡吃海塞,體重迅速上升,身體素質急速下降,爬二樓都氣喘,隔三差五的感冒,抵抗力極差。

當我意識到我的健康出了嚴重隱患時,改變日漸發福的身體改善身體素質的願望極度強烈。

於是乎「健康」這個觸發因素使得我有了極大的動力,我邁出了第一步,最終我愛上了跑步。

直到今天我完成了3次半程馬拉松,每天堅持跑5km。

跑步已經變成我的一項習慣。

長期行動的結果就是你的能力會不斷提升。

你的行動就會越來越自然,越來越輕鬆。

最終,一次次行動會內化為一項習慣。

4

直接開始做

行動如此重要,我們卻常常苦於如何邁出第一步。

我想做個蛋糕,我想學習演講,我想有馬甲線,我想財務自由......

沒錯,我們總是停留在想。

做蛋糕的配方找了一大堆,材料工具準備也買了一大堆,最終連個雞蛋都沒打。

學演講的,課程上了一大堆,書籍買了好幾本,面向大眾卻打個招呼都不敢。

想要馬甲線的,運動衣、運動鞋、健身卡全部買齊,最終放在家裡吃灰,連汗都沒怎麼流過。

想財務自由的人,每月也不儲蓄,也不理財,連最基本的記賬都不做。

第一步真的那麼難嗎?

困難總是一大堆,理由永遠無數個。

其實就是懶癌加拖延症。

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開始做。

只要你開始做,高估或低估的困難就不僅僅是一個估計,而是一個擺在面前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你對於它的理解不會再飄忽不定,而會變得非常具體。

與此同時,你也不會浪費時間去憂慮那些可能根本不會發生的問題。

這對於我們的注意力來說,又是極大的節省。

5

自我效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做的好的事情。

仔細想想,為什麼那些事情我們願意去行動?

那些事情是不是一開始的時候也是恐懼害怕不願意動的?

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里講到「自我效能」這個概念。

我們只有內心判斷我們能做成一件事情時,才會行動。

這種判斷力就可以稱為自我效能。

只有你真正學會了,並相信自己能做到,才能讓行動有所收穫。

自我效能來源於四個方面。

成就事件成功的經驗會使人信心滿滿,要學會寫成就日記,給自己打氣。

替代性經驗,當一個人看到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獲得成功時,能夠增強信心。

社會說服,身邊的其他個體的鼓勵和支持,能夠提升自信。

情緒和生理影響,情緒與生理狀態會直接影響自信,一個人生病、疲勞、情緒低落時,自我效能也最差。

要想行動起來,邁出第一步,就要想方設法給自己創造上述4個條件。

通過自我效能的建設與提高,促進持續行動。

6

行動系統

最後,持續的行動如何更高效?

還需要構建一套「學思行」系統。

行動永遠是思考引發的。

而行動後的反思和反饋又決定了如何調整之後的學習。

知識是經驗的升華。

建立自己的學-思-行的系統,實現知行合一。

三者形成閉環,不斷踐行,不斷調整。才能真正過好這一生。

別忘了分享點贊哦

如果你喜歡我,記得點贊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買菠蘿的時候,頂花千萬要拿回來!99%的人不知道這個秘密!
如何提高意志力,堅持健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