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古詩中看古人的童年生活是多麼美好

從古詩中看古人的童年生活是多麼美好

童年像一片寧靜的池塘,像一個炫彩的花園,孩子們可以河邊垂釣,可以花叢追蝶,可以田野放牧,可以池塘採蓮,可以肆意撒歡,可以天真嬉戲,可以無憂大笑,可以爛漫想像......古代詩歌里這麼多的童年趣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吧~

1

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麼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著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划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呢。可是小舟划過水面,原來平鋪著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一道明顯的水線,一下子泄露了他的小秘密。

詩中敘述了一個小孩的一樁童年小事,準確地捕捉住小孩子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充滿童趣的採蓮圖。

短短几句,寫出了池塘的美景,填滿了畫面的色彩,有小孩採蓮的動作描寫,還有小孩採蓮之後的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又富有情趣的詩歌,一個調皮天真,活潑可愛的小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昨天下了場大雨,公園裡荷花也快開了吧,周末何不結伴同去遊玩一番呢。

2

幼女詞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註:拜新月起源於遠古對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風俗。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或中秋節之夜。古代婦女拜新月是為了祈求夫妻團圓、幸福長壽。)

小女兒才六歲,還分不清靈巧與笨拙。七夕那天,夜晚來臨的時候,她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在堂前拜起了新月。

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容卻是兒童化的,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又有趣,純真可愛,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3

《回鄉偶書》(其一)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年少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如今已是遲暮之年,才回到自己的家鄉。我的鄉音雖然還沒有改變,鬢角的毛髮卻已斑白稀少。家鄉的小孩看到我都不認識我,還笑著問:客人,你是從哪裡來呀?

詩人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仍刻意保持著自己的口音,來維繫自己與家鄉的聯繫。

第三句,詩人沒有繼續表達自己的感慨,而是從平直的敘事切換到一個戲劇性的情景中,轉入一個兒童知問的生活場景。詩人重回家鄉後,小孩都不認識他,還把他當客人,問他從哪來的。

雖然是平淡的一問,但一個「客」字卻深深擊中了詩人的內心,詩人本是家鄉之主,如今卻成了家鄉之客,兒童嬉戲的場景雖然熱鬧,詩人的內心卻無限凄涼。

4

觀游魚

【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詩人閑來無事,在池塘邊看著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地遊動,遇到了小孩在船上垂釣。同樣是喜歡池塘中游魚的心情,我用餵食來表達,你們卻來釣走它們。

平時去公園,遇到美麗的小花小草,你是會好好保護它們還是摘下來帶回家呢?有人會給它們提供良好的環境,盼他成長,有些人卻會摘取他們,為圖己樂。同樣的心情,不同的做法,這是多麼不同的心境!詩中如此強烈的對比,於平凡事物中見新奇,引人深思。

下次去公園看到好看的花,你還會去採摘它們嗎?或許你還可以觀察一下其他遊人是什麼表現呢。

5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宋】楊萬里

其一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其二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余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百般無賴,閑來無事看著兒童在抓空中飄飛的柳絮。

松陰之下長著半弓的草苔,想看書可又懶得去翻開。百無聊賴中掬起泉水去澆芭蕉,那淅瀝水聲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還以為驟然下起雨來了呢。

因為剛剛醒來,吃了個梅子,讓詩人的牙齒酸軟不已。抬頭一看,芭蕉與窗紗相互照應,很有生活情趣之感。初讀這首詩,就感受到悠閑的感受。而且楊萬里在這首詩里所表現出的「童心」萌動的樣子——看孩子們「捉柳花」,十分可愛。

兩首詩保持了楊萬里一貫的清新秀麗的風格,每一首都是一幅生動活潑的田園農家畫面。

6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外面涼風嗖嗖,也不妨礙孩子在外面抓蟋蟀的心情。興緻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這幅圖景令作者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詩作的後句用兒童的快樂和無憂無慮,反襯出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7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一葉小船上有兩個小孩,收起了竹篙,停下來了船槳,坐在船中。詩人看見了,很奇怪:天上也沒下雨為什麼要打傘?他看著看著,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詩歌的語言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充滿童稚的行為,其行為中透出了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與聰明,體現了兩個小孩的可愛與思維的敏捷。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奇思妙想呢,說出來和小愛分享一下吧~

8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大人們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來搓麻繩,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

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表現出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就像很多小朋友會模仿著爸媽穿著和工作的樣子,雖然不知道爸媽在做什麼,但是跟著爸爸媽媽做一樣的事情好像總會特別開心。所以家長們在家裡要起好帶頭作用哦~

9

所 見

【明】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註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同學們自己去體會、去想像吧。

10

村 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的枝條輕拂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令人心醉。村裡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了。他們趁著春風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全詩字裡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讀了這首詩,讀者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美麗春景,一起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同學們,不如趁著這個周末好好出去玩一玩,和爸媽一起享受這美好的周末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這些表達暗戀的古詩詞,背過了一定會用得上啊!
生活就是這樣:6首古詩詞酸甜苦辣!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