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0年前外國攝影師最常去的北京美景(一)

100年前外國攝影師最常去的北京美景(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外國人有機會來到中國,融入北京生活。對外國人來說,北京宏偉壯觀的景緻,既神秘又獨特。他們在此遊覽、觀察學習,並將沿途的見聞以及觀察學習的體會記錄下來,以遊記、攝影集和回憶錄等形式出版,留下了很多關於北京的獨特記憶。那麼,這些外國人最喜歡北京的哪些景緻?他們都留下了哪些珍貴的攝影資料?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又是怎樣一番面貌?

這些問題我們從攝影集《北京美觀》、《燕京勝跡》和《美哉中國》和中可窺見一斑。

《北京美觀》初版於1920年,是攝影師唐納德?曼尼的北京風光攝影畫冊,共收錄了66張曼尼的作品,內容包括頤和園、碧雲寺、北海、孔廟、戒台寺等風景名勝以及當時北京的市井生活場面,是難得一見的呈現當時北京景象的大型攝影畫冊。該畫冊初版僅印製1000 本,出版後大受歡迎,隨後多次再版。

對於生活在上海的洋人來說,唐納德?曼尼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1899年來到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的董事經理。北京是曼尼最早嘗試著用鏡頭去記錄的城市。古老而高大的城牆、壯觀的皇家園林、碧雲寺的僧侶,甚至街邊的商鋪和揚起陣陣煙塵的駝隊,吸引著他尋找最好的構圖角度和光影,一次次按下快門,為我們留下了眾多或震撼或新奇有趣的影像。

《燕京勝跡》和《美哉中國》由赫伯特·克萊倫斯·懷特和詹姆斯·亨利·懷特兄弟於1927年、1930年出版。懷特兄弟於20世紀20年代來帶北京,利用假期和空閑之餘,拍攝了海量的中國影像資料,並從中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彙集製作成了這兩本精美的攝影集。其中《燕京勝跡》以北京為主題,《美哉中國》的照片也以北京景觀為主。

可以說,收錄在《燕京勝跡》和《美哉中國》中的每張照片都堪稱藝術品,不管你是否了解北京的歷史,是否對這段歷史感到驚心動魄,為這泛黃的影像拍案叫絕,懷特兄弟存留下來的這些喚起美感的影像,已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壯美而寧靜的「自由境地」。

胡適先生在《燕京勝跡》的序言中寫道:「西方人其實遠比中國人更加珍視北京的藝術魅力和建築美感。……初到北京,他(赫伯特·克萊倫斯·懷特)便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紅色的高牆、店鋪外的各式幌子、美麗的荷塘、蒼勁的柏樹,尤其是壯麗的建築,令他心醉神迷,歡喜萬分。……很快,他便到北海、頤和園、御苑公園,各大寺廟,以及偏遠的西山尋幽訪勝。毫無疑問,他也到訪過長城和明皇陵。……本書中的一些照片已經變成了歷史的記錄者。……讓我們忘卻發生在這些華麗的宮殿中的罪惡,忘卻那些被杖斃在這皇家庭院里的明代大儒們,也忘卻慈禧太后私自挪用海軍軍費大修頤和園的任性妄為。儘管北洋水師一敗塗地,清王朝也已經滅亡了,但美景畢竟保存了下來,這也可以說是一件幸事。讓我們平靜愉悅地登上白塔,將那些煩心的宗派教義拋之腦後,沉浸於遼太后(或許是李夫人)的美麗傳說中。據說,契丹皇帝曾在瓊華島上為她修建了一座梳妝台。讓我們忘卻,至少是暫時忘卻身邊勞苦大眾的艱難苦痛,沉浸在北京的美中,即欣賞即思考。」

那就讓我們跟隨這些精美的照片,一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外國人眼中的北京獨特景緻吧!

紫禁城全景

北京的城牆層層疊疊,我們在其中能清楚地看到四座輪廓鮮明的城:滿城(北城)、漢城(南城)、皇城(位於滿城正中)、紫禁城(北京城的正中心,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從北海白塔的漢白玉平台上望去,可以看到紫禁城最迷人的景緻,像金子一般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非常動人。這一大片皇家宮殿由6華里的紅牆圍繞,四個牆角上各有一座華麗的角樓,每面牆上各有一道巨大的宮門。紫禁城外還環繞著一條寬闊的護城河。幾個世紀以來,紫禁城的大門都對公眾緊閉,神秘莫測,直到民國時都少有人踏入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

「紫禁城的名字多麼有詩意啊,」裴麗珠女士如是說,「紫禁城是為天子準備的!這一點使得這裡倍加威嚴高貴,其中包含多重意義:百姓期盼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天子手上握有無上權力、皇家尊貴的傳統血脈、自古以來君臨天下的朝廷。紫禁城不僅僅是眼中這些華美的皇家建築,你應該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東西。走進這裡,便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的脈搏,在過去暗淡的時光里頗為平穩,卻在18世紀里頗為激蕩。宮殿依舊,縱然古老,卻也歷經現代,會古彌今。」

通往紫禁城的路當然格外重要,寬闊平坦的御道從前門開始,經過使館區進入皇城。照片最右邊是雄偉的天安門,守衛著皇城的正南方。「天安門和午門中間是紫禁城的外城,一直延伸至端門。」端門是右邊第二個門。右邊第三個建築就是著名的午門了,這座莊嚴宏偉的大門是「進出紫禁城的正門,也是紫禁城所有門中最高大壯觀的」。

從午門進去,中軸線上第一個門是太和門,通過此門可以到達最雄偉的太和殿。儘管整個紫禁城已經非常華貴,這裡的三座宮殿仍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築,也就是所謂的「三大殿」。「三大殿」都建在高大的漢白玉平台之上,前後排列。第一座就是氣派雄偉的太和殿,第二座是中和殿,第三座是保和殿。保和殿以前用於舉行科舉考試(殿試)。再往後是如今被廢黜的清朝皇帝及其后妃曾經的居所,直到幾個月前才對公眾開放。

皇城的正門——天安門

天安門守衛著紫禁城的外圍,並把紫禁城與街道以及皇城的其他地方分隔開來。天安門雄偉壯觀,高牆豎立,規模巨大,大小和莊嚴程度僅次於午門。天安門的屋頂是琉璃金瓦,朱漆的立柱十分高大,屋檐炫目多彩,欄杆精雕細琢。城門上的塔樓帶有明顯的東方風格。

這面巨大的紅牆前面有條漂亮的河道,側面是立柱欄杆,河上橫跨五座漢白玉石橋。這五座石橋線條很是雅緻,裝飾也很精美。石橋前面是「兩根漢白玉華表,頂端直指蔚藍的天空。華表上面鐫刻著花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正如照片中顯示的那樣,天安門的屋頂最惹人注目也最為華美。實際上在所有的中國建築中,屋頂都是最耀眼奪目的。裴麗珠說道:

屋頂在西方往往沒那麼重要。而中國的屋頂一開始要考慮到房屋的制式,然後會根據微型的立體樣板進行調整。建造完成之後就非常完美,所用的材料也經久耐用。屋檐上翹和下延的弧度也很自然,和樣板中描繪的一樣。整個屋頂都有立柱支撐。樣板的立柱本來是細的,做成實物就結實得多,能起到支撐作用。裝飾性的屋脊構成了堅挺的宮殿外檐,裝點得很美。

有些中國建築是雙重或三重屋檐,屋頂和屋檐的裝飾也極為講究。根據主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塗成什麼顏色的屋頂有明確的規定,任何人不得僭越。近距離觀察,你會發現屋頂並不是一條直線,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都稍有些彎曲,形成了一條細微、優美的弧線。這樣既沒有損傷建築物的線條感,還增加了建築的美感,看上去賞心悅目。

如果把簡約的中國建築與繁複的印度或東南亞地區的建築相比較,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感嘆中國建築的高明,進而發現裝飾藝術的真諦在於烘托建築本身的魅力,是錦上添花而非喧賓奪主。當你徜徉在這座簡約的大型中式建築內,想到它歷經五百多年的風雨,會不禁佩服永樂年間的建築藝術家們,正是他們把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修建得如此美妙和諧。

至高無上的宮殿——太和殿

馬可·波羅筆下的北京古代宮殿建築很是奇特,也十分迷人。從中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到那個時代最華麗的宮殿是什麼樣子。那時候忽必烈大汗的宮殿藍圖和現在我們看到的威嚴無比的宮殿並沒有大的不同,所以由這位威尼斯的旅行家來講述他印象中的「至高無上的宮殿」並無不妥。馬可·波羅描繪完紫禁城的概要之後,又熱情洋溢地對其進行了稱讚。這座宮殿華美無比,舉世無雙,歐洲難尋。他是這樣說的:

第二道圍牆內便是忽必烈大汗的皇宮,我來描述一下它的樣子。要知道,這是世界上最雄偉壯麗的宮殿。宮殿本身只有一層,沒有第二層,但基座建在數米高的地面上,有漢白玉的台階可以攀登上去,直至殿前石道。石道約兩步寬,整個襯托著大殿,宛如梯壇,人們還可以沿著這條石道繞大殿一周進行觀賞。基座還有漂亮的漢白玉欄杆,可站在這裡欣賞四周的景緻。屋檐高聳,宮殿外牆鑲金嵌銀,還有(蝕刻鍍金的)龍紋、鳥獸、英雄人物等各種飾物。屋檐上也滿是金銀,還有繪畫裝飾。宮殿四面各有一段漢白玉台階,通往寬闊的漢白玉平台,由此進入宮殿。

主殿非常寬敞,可以同時容納6000人午宴。主殿旁邊還有數不清的房間,蔚為壯觀。這座建築十分宏大,富麗堂皇,瑰麗無比。世界上不會有人設計出比這更好的建築了。宮殿外面的屋檐塗成了硃紅色、金色、藍色、綠色等各種顏色,並且噴上漆,工藝精湛,如水晶般閃閃發光。遠看去整座宮殿流光溢彩,絢麗非凡。屋頂也十分堅固結實,恆久無損。

太和殿或許不像馬可·波羅描述的那麼大,但400多年來也使得紫禁城的庭院熠熠生輝。太和殿可謂集東方建築藝術之大成,有5層漢白玉台階、硃紅色的大立柱、彩色琉璃的屋檐以及金燦燦的重檐廡殿頂。與上文描述的元大都宮殿相比,我不得不說還是更喜歡永樂年間的這座驚世之作。

皇帝寶座——龍椅

紫禁城裡最漂亮也最重要的宮殿就是太和殿,裴麗珠女士在描述太和殿這一章中說道:「太和殿非常雄偉,約高110英尺(33.53米),長200英尺(60.96米),寬100英尺(30.48米),殿前有五道雕飾精美的漢白玉台階。太和殿門前還放置有日晷和嘉量。以前,只有非常重要的場合才能使用太和殿,比如新皇登基或者皇帝壽辰。」

太和殿內部莊重華麗,立柱都漆成了古銅色和硃砂色,用以支撐繪有和璽彩畫的外梁和孔雀藍、綠相間的藻井,當然也有盤龍雕飾。

除了正前方的高台之外,殿內非常闊大空曠,這種設置更顯皇家威嚴。走進去,目光便不會被其他的裝飾器物吸引,很自然地集中在大殿中央的須彌座式平台上,望向上面的髹金漆雲龍紋寶座。寶座後面擺著七扇雕有雲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這就是著名的皇帝寶座——龍椅!細數寶座和屏風上的浮雕龍紋,共有99條。而當皇帝也就是真龍天子坐上龍椅的時候,寶座上就共有100條龍,就構成完美的數字。

當天子登上這五道漢白玉的台階,走上須彌座式平台的時候,內心該是多麼激動!儘管現在已經是民國時期,但站在這些金光閃閃的台階上,看著宏大莊嚴的大殿,我們依然激動難耐。「想想以前可不止如此,還有跪在下面的王公大臣,兩側還有身披鎧甲的御前侍衛呢!」

寶座三面都有台階可以上去,一道在右側,一道在左側,還有三道並行的在前方(最中間一道直通寶座)。這五道台階都是9層,「9」這個數字在中國風水中很重要,基本上代表著圓滿。這張龍椅的照片來之不易,因為不允許任何人進來拍攝,一切相機之類的設備都不允許帶入太和殿內部。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了這麼一張殿內的照片,展示出太和殿的宏大華美。

近一兩年里,太和殿成為故宮博物院的一部分,「金磚」地板上擺滿了價值連城的珍稀文物。但這些珍貴的藝術品並沒有增加太和殿莊嚴肅穆的氛圍,反而有所減弱。

瀛台

瀛台是紫禁城西側南海中的一座島嶼,有時也指島上的建築群,島上有弔橋與岸上相連。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曾被慈禧太后幽禁於此。1901年,自西安迴鑾後,光緒皇帝仍居瀛台,不過不像先前看管得那麼嚴格,直至1908年駕崩。

皇帝的冬宮——南海瀛台

緊鄰紫禁城西側有一組非常漂亮的園林宮殿,這片不太對稱的樓閣依偎在南海岸邊的樹叢中,也是由以前的皇帝所建。作為皇帝的冬宮,這裡毗鄰皇宮,可使皇帝多少從紫禁城嚴肅緊張的日常公務中抽身出來,略作休憩。

要進入這片優美的宮殿,一般要通過南邊的新華門。新華門是皇宮禁門,有兩層樓高,與其說是「門」,不如說是一座宮殿。據說,乾隆皇帝為他寵愛的香妃建造了這棟建築。按照皇家規矩,她不能出紫禁城。住在這裡,她便可以凝視街對面的清真寺,以解思鄉之情。

「通過新華門,眼前便展開一幅絢麗的圖景。腳下是南海,瀛台仙島浮於其上,遠處莊嚴連續的冬宮屋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附近便是皇家船庫,停放著沉重的駁船。如今,「民國總統舉行宴會的時候,這些船用來接送客人渡湖」。

我曾受邀參加過一次黎元洪總統舉行的宴會。當時,這些富麗堂皇的船全都準備就緒,很快便開動起來,平穩地行駛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開向美麗的瀛台。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瀛台的一角。這座迷人的湖心島,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樹陰中,遍是華美的亭台和精緻的假山。我們停了一會,傾聽水波在靜謐中的低語——層層漣漪似乎在低聲密語著北京浪漫的過去,那些狂暴又榮光的時刻,以及那些達官貴人晚宴的狂歡。勇武的忽必烈汗宴請成百上千的王公大臣,抑或後來慈禧太后在南海舉辦宴會時,這裡不分晝夜地充滿燈光、音樂和笑聲。

在這滿眼的美景中,光緒帝的故事頗令人傷感。他是一位不幸的皇帝,曾被軟禁在此多年。1902年,清朝皇室奔逃歸來不久,他就死在這裡的寢宮中。我們參觀了他駕崩時的居所,並不是很大,跟普通中國人的卧室差不多,但是傢具和裝飾非常華美,還有一扇不常見的大玻璃窗。這位滿面愁容的「囚客」就在這裡看著窗外「些許的美景」,哀憐自己孤獨無望的處境——生為帝王卻終生受制於人,要靠死亡來擺脫苦難。

太后御殿——瀛台

除了頤和園,南海宮殿也十分有名。南海的花園極具藝術美感,作為一名頤和園的狂熱愛好者,我也經常出入那裡。所以不難猜出這組漂亮建築群的主人是誰,她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個天生的藝術家,對美有著熱烈的追求」,正是她將這麼多美麗的景緻都集中在南海,並把這些美景結合得如此完美。

裴麗珠女士寫道:

南海的每一個角落都與慈禧太后緊密相關,以至於我們遊覽的時候,會忘記它之前的主人。這裡四處都彰顯著太后的品位,這是她一直熱愛的地方,也是她親手鑄就的天堂。宮殿花園的每一處無不體現著太后浪漫的想法,迎合著她的趣味,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也都與她的興緻息息相關。

沿著南海岸邊的平台往北走,途中經過著名的靜谷。為了到達南海主殿,需要經過十分有趣、迂迴曲折的「 」字廊。我們從這裡開始,便沿著一條雕樑畫棟的連廊前行,這條連廊和頤和園的連廊差不多。路上經過太后的晴欄花韻戲台(建在水面之上,使演員的聲音更加柔和),來到總統的會客室——春耦齋。經過這座有精美雕飾屋頂的亭閣(地板由紫綠方石鋪就),就來到總統卧房。那是一座西式建築,總統和他的家人住在這裡。

我們沿著湖邊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前行,直到一座影壁前。影壁位於慈禧太后的寢宮前面,寢宮門前一如往常有兩尊看起來有些奇怪的景泰藍獅子。這座宮殿只供慈禧太后個人使用,殿前的庭院很寬敞,可以想見過去也一定十分漂亮。但由於袁世凱為了在這裡建一個接待外賓的場所,在這裡蓋了個屋頂,就徹底毀掉了這處迷人的景緻。現在的慈禧寢宮就像是「新建築的一座高台,被粗大的棕色檀香木一分再分。檀香木組成網狀結構,一直散發著暖香。這些用來分隔的檀香木有6英尺(1.83米)厚,雕刻十分精美,設計多樣,兩面各不相同」。照片展示了這座寢宮華麗的內部裝飾,這裡「原來住著『老佛爺』(慈禧太后),現在她早已追隨祖先而去了」。

北海

北海公園是一座以北海為中心的皇家園林。園內御河橋橫跨北海和中海,又稱金鰲玉橋。御河橋的東端即照片中所示之處是通往瓊華島的積翠堆雲橋。本書第161頁照片展示的是積翠堆雲橋另一端的景象,橋頭牌樓上高懸「堆雲」二字。瓊華島上的白塔是清朝順治皇帝於1651年應進京覲見的達賴喇嘛之請修建的,塔內藏有舍利。

北海——堆雲積翠坊

北海可謂北京城最漂亮的著名休閑勝地,根據傳說,這裡又被稱作「太液池裡的瓊華島」。北海是「三海」(三個著名的人工湖)之一,景色迷人。「三海」從北到南貫穿整個皇城的西半邊。「三海」的水來自著名的西山玉泉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世祖忽必烈年間,長約1英里(1.61千米)。「三海」內外皆可見北京城中最美的風物景緻。超過6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帝王都選擇在這裡修築他們的休憩之地,潺潺湖水承載著他們千秋萬世的帝王夢。

有9個石拱的玉虹橋極負盛名,它橫亘於中海之上,並把北海與中海、南海分隔開來。石拱精雕細琢,華美非常。立在橋上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色美不勝收。腳下便是波光粼粼的北海,岸邊玉樹青蔥,水上零星散落著點點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盛開的荷花遺世獨立,出淤泥而不染,更顯夏日慵懶,靜謐悠長。」

橫跨這片靜水,一座極為雅緻的石橋將瓊華島與岸邊連接起來。橋兩頭各有一座精美的牌樓。橋的那一邊是層層疊疊的廟宇宮殿,屋頂五彩斑斕,熠熠生輝。山頂上白塔(舍利塔)的圓頂聳入雲端,碧水藍天,就像「陽光里含苞待放的夢幻蓮花」一樣,雄偉奪目,令其他的一切黯然失色。這座巨大的白塔,宛如瓊華島的王冠,光彩照人,意趣盎然,是北京城的一處地標。而整片迷人的景色,倒映在湖水之中,使人看上一眼便難以忘懷,也格外有名,幾個世紀以來都被中國人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承載白塔的舊建築建於1652年,是為了慶賀進京接受敕封的藏傳佛教達賴喇嘛而設。但在幾個世紀前的遼代,山頂就坐落著一座著名的廟宇,形如冠冕。這座大型建築的外形與傳統的中國建築不同,塔基極為樸素,少有裝飾,大而圓,上面有一個細長的塔剎,塔剎頂端是一個優美圓潤的鍍金圓球華蓋。這種類型的塔在中國蒙古和西藏地區極為常見,一般都有五個標誌性的組成部分:「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剎——分別代表了五種元素,地、水、風、火、空。」

北海公園——九龍壁

常聽人說站在北海最高處可以看到非常迷人的景色,於是我們決定攀登那座著名的白塔,也就是瓊華島的那頂「冠冕」。穿過大理石橋,沿著曲折的山路緩緩而上,穿過陰涼的人造洞窟,經過精美的亭台樓閣,最後要走一段頗為陡峭的石階,便來到陽光燦爛的斜坡頂部。走過這一段沉悶單調的石階路,我們便置身於白塔半山腰的位置,也可能還要略高一點。在這裡俯瞰,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北京最美的景緻了。

透過樹冠向南望去,一片令人驚嘆的景色展露無遺。我們右邊是如畫的南海,雕欄玉砌,假山亭台,「遠遠看去,輪廓線條俊朗迷人」。左邊大片華麗的宮殿和房屋是紫禁城,硃紅色的宮牆層層疊疊,金色的屋頂鱗次櫛比,波瀾起伏。轉向北邊,景色同樣美不勝收,毫不遜色。碧綠的湖泊遠處,在參天古樹之間,便是雄偉氣派的鐘樓和鼓樓,一看便知年代已久。

東邊的景色也很美。北海公園有瓷檐的牆外就是景山,木質的坡道略顯陡峭,五座小山峰上都聳立著古老的涼亭,非常漂亮。最後再往西看,灰色城牆之外遠處是西山,距離雖遠但壯美不減。我們不情願地轉回頭來,開始向北往下走,道路還是崎嶇不平,怪石叢生。然後便來到下面的平台,我們要從這裡乘船越過湖面,去往公園的另一側。

北海公園內驚喜不斷。在一個幾乎被遺忘的角落裡,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世之作。緊挨著萬佛樓的假山後面,矗立著一座非常精美的九龍壁。琉璃的影壁上裝飾著多彩的龍,栩栩如生,「用高浮雕雕刻和燒制而成,龍在青山碧水間悠遊嬉戲,真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九龍壁原本可能是某座寺院的照壁,但如今古寺早已消失無蹤。九龍壁毫無疑問十分古老,但金綠相間的琉璃瓦並未因時間流逝而黯然失色,而是依然光彩奪目如初,美不勝收。照片中的人物顯得如此矮小,由此可以判斷九龍壁非常龐大。

圖書信息

書 名:《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

作 者:[英]唐納德·曼尼著 趙省偉編,彭金枝、欒曉敏譯

出版社:南方出版傳媒廣東人民出版社

書 號:978-7-218-12473-5

定 價:168.00元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中國攝影史上最優秀的風光攝影大師出品

188張塵封百年的民國風光攝影精品首次四色印刷

找尋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之《西洋鏡》系列第十二輯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提名作品、中國國家圖書館與大英圖書館圖片展壓軸之作

內容簡介

2008 年9 月,中國國家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聯合主辦了「1860—1930:英國藏中國歷史照片」圖片展,出自《北京美觀》攝影集的30 張民國北京風情照片作為展覽的壓軸作品最後登場。這些作品「記錄了風雲變幻時期北京最後的輝煌」(著名作家毛姆語)。然而,其拍攝者卻一度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不為世人所知。他就是英國風光攝影大家唐納德·曼尼。

作為20 世紀上半葉的攝影家,曼尼攝影技術精湛,堅守著傳統的濕版攝影工藝,他的作品是20 世紀初極具個人風格的畫意攝影佳作。他不拘於某些特定的拍攝對象,但十分注重拍攝角度和畫面效果。他的鏡頭下,既有晨霧、湖泊、江河、風光,也有橋樑、街市、衚衕,甚至是灰塵漫天的篷車隊。拍攝時,他十分注意光影、陰影的質感與層次,喜好側逆光。他的作品呈現出朦朧而細膩的獨特美感,有些照片還蘊含著國畫特有的情趣,可以作為中國文人畫意攝影的參照物,進而幫助我們去感受東西方攝影文化的差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全書共分五部分:《揚子風景》(1926 年)、《北京美觀》(1920 年)、《中國風景畫》(20 世紀20 年代)、《中國南與北》(1922 年),以及《中國庭院中的女人》(1914 年)一書的插圖。在國內均為首次出版,十分珍貴。

作者/譯者簡介

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1876—1944):著名風光攝影大師,1920—1940 年間中國沿海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商人之一。1876年出生於蘇格蘭,1891 年開始在藥店做學徒。19 世紀末來到北京工作,後前往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董事經理。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加入了公共租界的准軍事組織——上海義勇隊。從1903年起,他多次在上海業餘攝影協會舉辦的活動中分享自己的攝影經驗,先後出版了《北京美觀》(1920)、《揚子風景》(1926)等攝影集。1943 年3 月,被日軍關入上海龍華集中營。集中營內惡劣的條件導致他的健康狀況極度惡化,不幸於1944 年1 月病逝。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 年起專註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彭金枝: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學碩士,國際勞工組織外聘譯員。

欒曉敏: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碩士,中外影視譯制與傳播國際合作倡議論壇譯員,翻譯有央視系列紀錄片《鑄夢》等影視作品。

書 名:《西洋鏡:燕京勝跡》

作 者:[美]懷特兄弟著 趙省偉編,趙陽、于洋洋譯

出版社:南方出版傳媒廣東人民出版社

書 號:978-7-218-12474-2

定 價:128.00元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影像中的近代中國,照片里的老北京

找尋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之《西洋鏡》系列第十三輯

胡適先生作序、德齡公主參與撰文的近代中國攝影代表作

內容簡介

收錄在《燕京勝跡》和《美哉中國》中的每張照片都堪稱藝術品,不管你是否了解北京的歷史,是否對這段歷史感到驚心動魄,為這泛黃的影像拍案叫絕,懷特兄弟存留下來的這些喚

起美感的影像,已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壯美而寧靜的「自由境地」。正如胡適先生在《燕京勝跡》的序中所說:「我相信,本書中這些北京風景照不僅能夠將北京介紹給西方友人,使他們更加珍愛北京,同時還有助於我們中國人擱置傳統偏見,學習欣賞和領會北京的歷史遺迹,它們是中國文化遺產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燕京勝跡》(初版於1927 年),第二部分是《美哉中國》(初版於1930 年),附錄部分為《天壇》以及《常見之華人容貌》兩本相冊。

作者/譯者簡介

赫伯特·克萊倫斯·懷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1896年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4歲時跟隨父母回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祖父母是著名的時兆出版集團的創始人,受他們的影響,很早就接觸到了出版和攝影。1922年秋,他來到中國,與孿生弟弟詹姆斯·亨利·懷特一起在北京一所語言學校學習,被民國總統引為座上賓。後至上海,在家族企業——時兆出版社任藝術總監,並成立懷特兄弟藝術公司,指導和培訓中國的藝術家。在華期間,他與弟弟一起,拍攝了4000餘張展現中國建築與風景的照片,先後出版了《燕京勝跡》(1927年)、《美哉中國》(1930年)兩本攝影集。

詹姆斯·亨利·懷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早期經歷同哥哥一樣。他於1921年來到中國,離開北京後,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同樣任職於上海時兆出版社。他和妻子一起在北京、上海生活了8年。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 年起專註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趙陽: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主要從事英漢翻譯工作。

于洋洋:吉林大學歷史系畢業,現就職於瀋陽音樂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清明|人民沒有忘記八百壯士
「蟋蟀」玩垮了南宋最後半壁江山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