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垂暮支點,俄羅斯空軍的米格系列戰鬥機

垂暮支點,俄羅斯空軍的米格系列戰鬥機

原標題:垂暮支點,俄羅斯空軍的米格系列戰鬥機


譯者註:本文原文發表在2018年3月份的《作戰飛機月刊》雜誌上,原作者是彼得?布托沃斯基。布托沃斯基先生是一位波蘭航空專家,也是多本航空雜誌的特約作者,他對俄羅斯航空工業有長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為各種渠道所引用。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經典」的米格-29「支點」的服役歷程已走向終結;而在米格-29K的機體基礎上,俄羅斯方面研製出了一系列名為米格-29M和米格-35的衍生型號,這些改進型「支點」-F已經投入了批量生產。此外, 本文還審視了米格-31「獵狐犬」重型截擊機的現狀。



近年來,米格-29在越來越青睞「側衛」的俄羅斯空天軍中的地位逐漸式微。俄羅斯空天軍中現在還剩下少數幾架「經典」的米格-29,以及兩批米格-29SMT

總體概述


過去五年間,俄羅斯空天軍中碩果僅存的三個裝備初始型米格-29戰機的單位——駐紮在多姆納(Domna)、米列羅沃(Millerovo)和庫爾斯克(Kursk)的航空兵團——都重新換裝了新式蘇-30SM戰鬥機。俄軍仍然裝備有約100架米格-29,包括較新的SMT型,但後者大部分被劃撥給了阿斯特拉罕(Astrakhan)、阿爾馬維爾(Armavir)和庫什契夫斯卡亞(Kushchevskaya)的三處訓練基地。除此之外,剩下的唯一一個米格-29作戰單位位於亞美尼亞的艾瑞布尼(Erebuni),還要加上駐庫賓卡(Kubinka)航空技術演示中心的「雨燕」(Strizhi,英文Swifts)特技飛行表演隊。



上面這架機號為RF-90847的「支點」是部署在阿斯特拉罕訓練中心的那批新型米格-29SMT中的一架


與其他各種俄軍武器裝備一樣,米格-29SMT也在敘利亞經受了戰火的錘鍊——在2017年9月至12月間,俄軍將阿斯特拉罕訓練中心的幾架米格-29戰機部署到了敘利亞。



表1. 俄羅斯空天軍用於戰鬥機訓練的航空基地


雖然現在米格-29大部分已經被其他機型取代,但在其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時,「支點」重新定義了人們心目中俄制戰鬥機的形象。由聯邦德國空軍繼承的前東德空軍的米格-29依舊是西方評估「支點」系列戰鬥機最完整的情報來源。米格-29最值得稱道的是用於為R-73近距格鬥導彈(北約代號AA-12「射手」)指示目標的頭盔瞄準系統。米格-29所具備的機動性、爬升率、加速性能、雷達探測距離和非常容易的地面維護保障給聯邦德國空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當時德國空軍的「支點」每1000飛行小時會出現300次問題,而其「狂風」戰鬥機出現的問題次數為380次。米格-29在對比測試中表現出的缺點包括:燃料儲量不足;由於必須操縱的開關數量據稱遠遠超過西方飛機導致飛行員的工作負荷較高;駕駛艙視野較差(特別是後向視野);對地作戰潛力較為有限。其他方面的缺陷還包括每次實際上只能與單個目標交戰,機載設備的重量和尺寸偏大,以及機體許多零部件、發動機和其他設備的壽命相對較短。



米格-29「產品9.12」的座艙布局

變革的時代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俄羅斯空軍對尺寸較小的米格-29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屑,並對體型龐大的蘇-27青睞有加,因為後者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還對「側衛」的進一步發展進行了投資。相反,俄軍甚至連對老舊的「支點」進行中期升級的打算也沒有。


2009年,俄羅斯空軍接受了一批改進型米格-29SMT,但這只是因為它們被阿爾及利亞退貨且沒有其他客戶出面「接盤」才這樣做的。俄軍方後來又在2014年採購了14架米格-29SMT,但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RAC)下屬的米格飛機公司保持運轉。



紅色的側面數字和白/灰/綠色塗裝方案意味著這架米格-29SMT是被阿爾及利亞退貨的那批「支點」中的一架


這些被阿爾及利亞退貨的米格-29SMT型飛機(「產品9.19」)被分配給了駐紮在庫爾斯克的殲擊機團,但即使是這些飛機也從2017年6月起開始被蘇-30SM所取代。較新的那批米格-29SMT(「產品9.19R」)完工於2015至2016年間,被交付給了位於阿斯特拉罕的訓練中心。這些是在莫斯科地區的工廠生產的最後一批米格-29了,現在該廠已關閉。自1982年以來,該工廠共製造了1470架米格-29,此外,下諾夫哥羅德工廠還生產了274架雙座型米格-29。


米格-29SMT和印度的升級


與以往的米格-29相比,米格-29SMT(「產品9.19R」)具有更加強大的火控系統——該機配備了採用平板縫隙天線的N041R雷達,這一點類似於艦載米格-29KR和米格-35S。這款雷達是對用在出口型飛機上的「甲蟲」-ME(Zhuk-ME)雷達的進一步發展型,採用了新型發射機,軟體也得到了改進,且增加了工作模式。


米格-29SMT的光電瞄準系統包括「產品13SM」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和「裂縫-3UM1」(Shchel-3UM1)頭盔瞄準具。導航系統採用了法國薩基姆公司的「西格瑪95」(Sigma 95)慣性導航和新型戰術空中導航系統(「塔康」)。米格-29SMT的駕駛艙為所謂的「玻璃座艙」,由兩台MFI-10-6M下視顯示器和一台IKSh-1M平視顯示器組成。


米格-29SMT的座艙


米格-29SMT戰鬥機可以在6個翼下掛架上掛載4000千克重的武器和載荷。該機標準的空戰武器包括左右2個機翼內側掛架上掛載的2枚中/遠程R-27R/ER(半主動雷達制導)或R-27T/ET(北約代號AA-10「白楊」,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外加機翼外側掛架上的4枚R-73近距紅外製導格鬥導彈;或6枚中程主動雷達制導的RVV-AE(R-77,北約代號AA-12「蟒蛇」)空空導彈。


米格-29SMT的空對地制導武器包括2枚Kh-29T/L導彈和多達4枚Kh-25M導彈,或2枚Kh-31A/P導彈和多達4枚KAB-500制導炸彈。該機還可掛載250千克和500千克重的自由落體炸彈、ZB-500燃燒彈、KMGU-2彈藥布撒器和57至240毫米口徑無制導火箭彈。米格-29SMT左翼前緣根部延伸部分的尖銳掃掠翼(LERX)中置有一門固定式格里亞澤夫/希普諾夫(Gryazev/Shipunov)GSh-30-1(9A-4071K)單管30毫米口徑航炮,備彈150發。



藍色的側面數字和更傳統的灰/綠偽裝色表明這是一架隸屬於阿斯特拉罕戰鬥訓練部隊的米格-29SMT


頗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工業界曾利用印度空軍中期升級「支點」的機會為己方引入了一些堪稱迄今為止米格-29家族所擁有的最先進的性能。與早期的「甲蟲」-ME雷達相比,米格-29UPG(「產品9.20」)採用了FGM229「甲蟲」-M2E雷達,該雷達增加了工作模式。該機還採用了和米格-29K一樣的新型OLS-UE(I-219/E)紅外搜索跟蹤系統。


初露崢嶸的「多面手」


米格-29K是另一款因國外訂單才得以問世的俄制戰機。米格-29K是俄羅斯研製的第一款多用途艦載戰鬥機,旨在配合純粹用於防空的蘇-33作戰。不過,如果沒有來自印度方面的興趣和資金,這款「支點」恐怕就永遠無法問世了。


早在20世紀80年代,蘇聯人就以一款全新的機體和N010(未來的「甲蟲」)雷達為基礎,推出了多用途艦載型米格-29K戰鬥機(「產品9.31」)。1988年6月23日,兩架米格-29K原型機(「產品311」)中的第一架首飛,並於1989年11月1日降落在了航空母艦上,從而在俄羅斯歷史上創造了又一項「第一」。儘管如此,該項目還是在1992年被放棄。


311號米格-29K原型機首次降落在「第比利斯」號航空母艦上


印度購買「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該艦前身為「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號——重新讓這款艦載戰鬥機煥發了生機。2004年,印度購買了16架升級版米格-29K(2010年又購買了29架),其代號分別為「產品9.41」(單座型)和「產品9.47」(雙座型)。


與「產品9.31」相比,新型米格-29K具有增大面積的兩段式後緣襟翼、自適應前緣襟翼、邊條渦流控制器(LEVCON)和全新的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單座型和雙座型的機身幾乎完全相同,包括相同的座艙蓋,區別僅在於座艙蓋裡面的結構:單座型用一個容積為630升的油箱替代了雙座型的后座艙。首架新型米格-29KUB雙座原型機於2007年1月20日首飛,其後單座型米格-29K原型機於同年6月25日首飛。2009年至2016年間,所有45架米格-29K/KUB悉數交付印度。



米格-35UB採用了米格-29K的巨大襟翼和邊條渦流控制器(LEVCON)


2012年2月,俄羅斯海軍也訂購了20架米格-29KR戰鬥機和4架米格-29KUBR教練機,這裡的後綴「R」表示「俄羅斯」。俄軍自用的R型與標準出口型的不同之處在於航空電子設備、新增的雷達工作模式和敵我識別(IFF)方面。2014至2015年間,所有24架飛機悉數交付俄羅斯海軍。2015年12月1日,俄海軍在亞速海畔的葉伊斯克(Yeysk)組建了獨立艦載殲擊航空兵第100團(100th OKIAP)。2017年,該單位與蘇-33一起被轉移到了位於北莫爾斯克-3機場(Severomorsk-3)的永久基地。由該團指揮官弗拉基米爾?科庫林(Vladimir Kokurin)駕駛的一架具備作戰能力的米格-29KR型飛機於2016年8月8日首次降落在了「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


「米格」的實戰部署


2016年10月15日,俄羅斯海軍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在一片熱烈的宣傳聲中從摩爾曼斯克港起航,它將駛往敘利亞的海岸。艦上搭載有3架米格-29KR(「41號」「47號」和「49號」)和1架米格-29KUBR(「52號」),這也是它們的首次戰鬥亮相。2016年11月13日晚,3架米格艦載機參加了地中海上空的一次訓練飛行。第一架「支點」在降落在「庫茲涅佐夫」號上時沒發生什麼意外,但第二架在降落時拉斷了攔阻索。俄國人顯然不願意讓第三架飛機降落到岸上,因為這樣會有「丟臉」的風險。他們雄心勃勃地試圖更換阻攔索,但最終失敗了。米格-29KR「47號」在耗盡燃料後被棄機。飛行員安全彈射,並被卡-27PS直升機救回。2017年4月,俄國人再次背運——米格-29KR「41號」完成了在敘利亞的作戰並隨艦返航之後,在北莫爾斯克(Severomorsk)降落時墜毀。



米格-29KR「49號」是2016年隨「庫茲涅佐夫」號部署到敘利亞的4架「支點」之一

「海支點」的載艦「庫茲涅佐夫」號現在正在全面檢修,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戰鬥機將部署在陸地機場上。事實上,它們甚至還拆下了笨重的阻攔尾鉤,並在機身尾部下方代之以專門設計的減速板容納槽。只有當這些飛機重返航母甲板時,其尾鉤才會被重新安上。


展望未來,很難想像米格-29K會進一步擴大生產。俄羅斯海軍幾乎不需要新的艦載戰鬥機,米格-29K在國際市場上也沒什麼銷路。印度海軍雖然需要新的艦載戰鬥機,並已發出採購57架多用途艦載戰鬥機(MRCBF)的需求書,但似乎並未考慮米格-29。事實上,對印度海軍而言,堅持要求採購新機型是唯一的途徑,這也反襯出了印度海軍對「海支點」的失望。



降落在「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上的印度海軍米格-29K戰鬥機


米格-29KR「海支點」


米格-29KR(KUBR是雙座型)採用了PraNK-29KR一體化導航定位套件,通過Mil Std 1553B兼容數據匯流排進行管理。該機主要的瞄準感測器是N041(出口型採用的是FGM129「甲蟲」-M1E)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和I-219 OLS-U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無論是印度的還是俄羅斯的「海支點」都使用了法國泰雷茲集團製造的TopSight-E頭盔顯示系統(HMDS)。米格-29K戰鬥機的9個外掛點總共可掛載4500千克重的武器和載荷。在空對空武器方面,該機最多可掛載6枚中程RVV-AE(R-77,北約代號AA-12「蟒蛇」)導彈,或多達8枚短程R-73(北約代號AA-12「射手」)導彈。空對地武器方面,該機可掛載4枚亞音速Kh-35反艦導彈,或4枚超音速Kh-31A反艦導彈,或4枚KAB-500Kr電視制導炸彈。所有的「海支點」都配備有一門30毫米口徑單管航炮。



表2. 俄羅斯海軍中的戰鬥機作戰部隊


最後的「支點」


基於米格-29K的機身,俄羅斯研發了一種嶄新的陸基衍生型號。新型號被稱為「米格-29M」或「米格-35」,這款改進後的「支點」-F現已投入批量生產。無論是被叫做米格-29M還是米格-35,這些最新的「支點」其實是同一種飛機——不同的身份主要取決於在軍火市場上的稱謂:先是由敘利亞下單(現已中止)、然後是埃及下單的型號被命名為米格-29M或米格-29M2(雙座型號),而俄羅斯自用型被命名為米格-35S/35UB,但這兩種飛機之間的差別微乎其微。就準備交付敘利亞的初始型「支點」-F而言,米高揚設計局對其的內部代號為「產品9.41S」(單座型)和「產品9.47S」(雙座型);為埃及研製的進一步發展型代號「產品9.41SM」和「產品9.47SM」,為俄軍生產的代號「產品9.41SR」和「產品9.47SR」。

米格-29M/米格-35的機身以米格-29K艦載戰鬥機為基礎,但有若干簡化。「支點」-F沒有尾鉤和機翼摺疊機構,用於航母作業的特種導航設備也被移除。與「經典」的米格-29相比,新米格的推力增加了8%,燃油搭載量增加了45%,從而解決了這款戰鬥機主要的「阿喀琉斯之踵」——航程過短。



米格-35邊條下方的擾流板是新一代「支點」家族的標配,在低速大攻角下能對邊條渦流的脫離位置進行控制,減少對垂尾的干擾


饒是如此,俄羅斯空天軍(VKS)對米格-35仍然不感興趣。儘管發表過多次聲明,但俄羅斯國防部對繼續為新「支點」下訂單一事還是一拖再拖。俄軍可能會購買一批(24至37架)飛機作為協助出口工作的舉措,因為給自己國家生產的戰鬥機背書起碼不是什麼壞事。相關線索可以在2017年11月對俄羅斯空天軍前總司令維克托?邦達列夫(Viktor Bondarev)的採訪中找到——邦達列夫表示,飛行員訓練的最後階段可能會使用米格-29和米格-35,這表明「支點」-F永遠不會裝備俄空天軍一線部隊。更有可能的是,米格-35會重演「經典」的米格-29的命運,即被分配到訓練單位,也許還會分配到位於庫賓卡的「雨燕」特技飛行表演隊。



俄羅斯空天軍可能會接收少量米格-35用於高級訓練,但該型戰鬥機主要還是用於出口


「支點」-F的「任務套件」


2007年,俄羅斯人首次將這種最新型的「支點」命名為米格-35。這款戰鬥機原本是基於印度提出的「中型多用途作戰飛機」(MMRCA)的要求而研發的,並準備提供給印度。其改進型「產品9.61」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體制的「甲蟲」-AE雷達。米格-35最終在競標中失利,其他使用米格戰鬥機的客戶也沒有對這款AESA雷達表示出興趣。


埃及訂購的米格-29M/M2採用的是機械轉動的平板縫隙天線FGM129S「甲蟲」-M1SE雷達,而俄羅斯則更喜歡為其米格-35S配備一款類似的N041雷達,與出口型「甲蟲」雷達相比,N041雷達具有更先進的作戰模式。儘管如此,莫斯科法茲特隆雷達設計局(Phazotron-NIIR)仍在繼續研究AESA雷達——AESA雷達仍然是未來改進型「支點」的選擇。


「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天線


首台FGA29「甲蟲」-AE雷達於2008年6月首次在「支點」-F上開機測試——這是俄羅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安裝AESA雷達的戰鬥機進行測試。放大了天線後的FGA35「甲蟲」-AE雷達的探測距離為200千米(FGA29型僅為130千米),並將用於生產型飛機。2016年,莫斯科法茲特隆雷達設計局推出了另一款FGA50「甲蟲」-AME雷達,該雷達的新型收發模塊採用了低溫共燒陶瓷(LTCC)技術。得益於此,新雷達的天線更薄、更輕。


米格-29M/米格-35的光學感測器套件與蘇-35的非常類似,包括兩種目標感測器:OLS-UEM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和I-220/KE空地瞄準吊艙,以及I-222 SOER-M導彈逼近警告系統。米格-29M/米格-35戰鬥機可以掛載俄羅斯所有現役類型的戰術航空武器,如4枚超音速Kh-31A/P反艦/反輻射導彈,4枚亞音速Kh-35反艦導彈或4枚KAB-500Kr電視制導炸彈。已經有人看到該機掛載有新型Kh-38M導彈和「雷霆」(Grom)光電制導彈藥。空對空武器包括多達6枚中程R-77導彈,或多達8枚R-73/R-74M近距格鬥導彈。




這架米格-29M是按照敘利亞訂單要求生產的那兩架飛機之一,下圖該機掛載了1枚「雷霆-E2」滑翔光電制導炸彈


按照「俄軍自用標準」製造的、用於俄空天軍評估的兩架預生產型飛機(單座米格-35S「702號」和雙座米格-29UB「712號」)已交付。這兩架飛機均已於一年多前開始進行試飛:「702號」於2016年11月24日飛上藍天,一周後「712號」也飛上了藍天。




米格-35UB「712號」是按照俄軍自用標準製造的兩架預生產飛機之一。上面照片中的「712號」掛載了一具I-220/KE空地瞄準吊艙

目前唯一訂購新「支點」的有效合同是埃及於2015年4月與俄方簽署的,合同內容包括46架米格-29M和米格-29M2戰機。首批按照埃及要求生產的飛機——雙座米格-29M2「811號」和單座米格-29M「801號」在2017年春季開始接受評估,2017年秋天開始向埃及交付生產型飛機。俄方早在2006年11月便已與敘利亞簽署的採購12架米格-29M/M2的合同實際上已經凍結。按照敘利亞標準生產的只有兩架原型機:2012年2月3日首飛的單座「741號」和實際於2011年12月24日升空的雙座「747號」。



表3. 俄羅斯空天軍中的戰鬥機作戰部隊


出色的「獵狐犬」


看看俄羅斯的地理態勢便不難發現,其北部廣闊的領土無人居住,且靠近一個「潛在的敵人」——美國,再加上此地稀疏分布的機場、雷達站和導彈陣地,這一切共同創造了俄國人對一款遠程截擊機的需求。這種截擊機必須能在有限的地面支持下利用編隊內的自動數據交換系統作戰;對任何威脅必須快速做出反應,因此需要較高的飛行速度。以上兩點恰為米格-31所擅長:除了俄羅斯,再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需要裝備一款像米格-31「獵狐犬」那樣的飛機——一架龐大的、堅固耐用的、重量級的截擊機,可以飛出2.8馬赫的高速和很遠的航程。



米格-31的歷史遠沒有結束,並且不斷有報道說我們將來會看到該機的新升級版本


「獵狐犬」的超音速航程為1300千米,亞音速航程為3000千米,並且可以以2.8馬赫的高速飛行,或是以2.35馬赫的速度巡航。這種截擊機用於在有或沒有地面控制攔截(GCI)網路支持的情況下自主作戰,以抵禦敵人重型轟炸機或潛艇發射的巡航導彈的攻擊。


1975年9月16日,最初的米格-31原型機首飛。之後,下諾夫哥羅德市的「獵鷹」工廠在1976至1994年間製造了519架米格-31。第一支裝備這款截擊機的部隊是現已解散的殲擊航空兵第786團,該團駐紮在下諾夫哥羅德附近的普拉夫金斯克(Pravdinsk),於1983年具備了作戰能力。


2007年,俄羅斯空天軍下令升級首批米格-31「獵狐犬」(升級為BM型),並於2008年3月20日將首批完成升級的兩架飛機交付給薩瓦斯列依卡(Savasleyka)機場進行戰鬥評估。升級為BM型的主要目標是使米格-31能夠掛載新型空空導彈,同時為機載雷達引入了新模式,並擴大了探測距離。2011年,下諾夫哥羅德市的「獵鷹」工廠開始對米格-31進行大規模升級;另外一小部分飛機的升級工作也正在勒熱夫市(Rzhev)的514飛機修理廠進行著。


兩台D-30F-6渦輪風扇發動機加力全開正在升空的米格-31,可見其發動機噴出的巨大尾流


今天,俄軍手頭上的120架米格-31幾乎全部完成了升級,剩下的少數幾架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升級工作。此外,大約有150架飛機處於封存狀態,這些飛機可以恢復至正常服役狀態。事實上,除了目前使用米格-31的6支部隊以外,俄羅斯方面正考慮在北極的提克西(Tiksi,位於雅庫特共和國)和阿納德爾(Anadyr,位於楚科奇半島)建立新的「獵狐犬」基地。



表4. 裝備米格-31截擊機的俄羅斯海空軍部隊單位


米格-31的動力裝置為兩台推力為152千牛的D-30F-6渦輪風扇發動機,由彼爾姆(Perm)市的「航空發動機公司」研製。在基本型「獵狐犬」中,與功率強大且波束變換迅速的「盾牌」(Zaslon)雷達配合作戰的是4枚R-33(北約代號AA-9「阿莫斯」)空空導彈。「盾牌」雷達(北約代號「閃電舞」)是世界上第一台安裝在戰鬥機上的相控陣雷達。「盾牌」雷達的主要功能是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與其中的4個目標交戰,而不論這些目標在哪裡。哪怕一個目標在平流層飛行,另一個目標在地面上方不遠處飛行,米格-31發射的導彈依然可以被分別引導到這兩個目標上。米格-31BM的「盾牌」-AM雷達及其新型計算機系統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的探測距離為240千米,是之前的兩倍。據報道,「盾牌」-AM雷達可以跟蹤24個目標,並同時與其中的6個目標交戰。



一架正在滑行的米格-31,其兩具減速傘在尾流中被吹得上下翻滾


儘管如此,目前的米格-31BM還沒有達到其最終標準。預計在後續升級中將增加新的「產品810」超遠程空空導彈和K-77M中程空空導彈,而且俄軍方正在考慮為「獵狐犬」安裝新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迄今為止,已知這款截擊機配備有兩種先進的自衛系統,即Kedr-29-31和L370K31「維捷布斯克」(Vitebsk),輔以紅外導彈發射告警感測器、雷達告警接收機(RWR)、有源電子干擾器、熱焰彈/誘餌箔條發射器和拖曳誘餌。目前尚不清楚上述項目中哪個已被俄軍方選中。


「獵狐犬」的「武器庫」


俄羅斯「信號旗」設計局研製的R-33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產品410」,北約代號AA-9「阿莫斯」)讓米格-31獲得了遠達120千米的開火距離。基本型R-33導彈及其配備有核彈頭的R-33S型(「產品520」)都是米格-31的專用導彈。對升級後的米格-31BM而言,其還可掛載4枚新型R-37M空空導彈(「產品610M」,北約代號AA-13「斧頭」),射程為200千米。R-37M導彈於2011年首次由米格-31BM試射,並在2014年完成了狀態評估。目前該導彈正在科羅廖夫市(Korolev)戰術導彈公司(KTRV)的工廠中生產。RVV-BD(「產品620」)是R-37M導彈的出口型號。和R-33一樣,R-37M也是在「獵狐犬」的機身下串聯成對掛載的。在發射時,R-33/R-37導彈先通過機腹半埋掛架向下彈射,然後火箭發動機才點火。對米格-31BM而言,其最多可掛載4枚R-73近距格鬥導彈,用以取代自衛用的老式R-40和R-60導彈。米格-31的右側機身中安裝有一門六管23毫米口徑GSh-6-23航炮(9YeYu),備彈260發。



從偏遠的機場起飛對大片空域進行巡邏就是米格-31存在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我國除了無人機,還有哪些外銷軍品深受中東「大戶」好評?
自衛還擊戰中,我軍在越南的伙食究竟如何?豬肉罐頭慘遭嫌棄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