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了,我說帶寶貝去旅遊。寶貝竟然哭了:一點都不好玩!
探索者
和探探一起,只做懂生活的自己。
愛釣魚愛探索,我是探探。
就像問候「吃了嗎」一樣,
「你帶孩子,放假去哪裡玩了?」成為父母之間常用的問候。
這話里,總有一些別樣的味道,讓人心裡不舒服。
1 親子游≠讓孩子快樂
前天,孩她媽跟我說,六一想帶寶貝到遠一點的地方去旅遊,好好玩玩,也讓寶貝長長見識。
我說,嗯,老婆,你的想法很好。我支持!
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親子游成為了父母,表達對孩子的關懷和愛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總在外地工作的一個父親,更想讓孩子感受到我對她的關心和愛。
但是,親子游,真的是必要的嗎?
晚上吃完飯,寶貝跟我視頻。
聽說六一又要去旅遊,竟然哭喪著臉:
「爸爸丫,我們不去旅遊,好不好?」
嗯?我記得,去年,我們帶寶貝去旅遊,很開心丫。
我跟寶貝好好溝通了,才知道。她是真的不想去旅遊。
她說,「跟爸爸媽媽一起玩,就很高興丫,就可以了」」旅遊一點都不好玩,還不如看動畫片呢!「
寶貝快5歲了,我們父女倆,好好聊了會天,我才慢慢知道她想表達的東西:
海邊很好玩,海鮮很好吃,但是,旅遊一點都不好玩。
她只記得跟爸爸媽媽一起玩的事,好吃的,其他的事,基本都不記得。
在孩子心裡,只要有爸媽的陪伴,哪裡都好玩。
一顆小小的彩虹糖,都是「真的好好吃呀,甜甜的,酸酸的」
作為父母,我們想給寶貝的快樂,不一定是她能感受到的快樂。
比起前者,我更希望她能做,自己感受到快樂的事。
「那麼,寶貝,這個六一兒童節,爸爸和你一起來想,怎麼玩,好嗎?"
親子游,媽媽的快樂PK孩子的。。。。
2 親子游≠長見識
「去過多少個地方」、「住的什麼酒店」、「坐動車還是坐飛機」、」那些地方真的是歷史悠久啊「……
一群媽媽們在院子里、在微信群里討論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很像」貴婦酒會「的感覺-----端著架子,裝作很不經意地說:
"哦,那些地方,我家寶貝3歲的時候,就都去過了。」
好像,寶貝見到沒有見過的,玩了沒玩過的,就長了很多的見識。
這些都不等於長了見識。
長見識,是讓孩子有追究「是什麼」「為什麼」的慾望。
而這些親子游的過程中,99%的父母,都從沒有思考,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問題的。
長見識,就是探索和挑戰的重複。
每個人,生來就是有探索的慾望。
在探索中,得到快樂,或者長了見識。
你知道,人一生中,一直重複著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嗎?
是探索和挑戰。
不論是帶孩子去旅遊,還是帶孩子去遊樂場,引導孩子去探索,才是正確的快樂+長見識的姿勢。
3 快樂+長見識,非常簡單。
孩子的快樂,非常簡單。和爸媽一起玩,不論玩什麼。
如果還能一起,做一件件有趣的、有點挑戰的事,那長長見識,得到快樂,也最簡單不過了。
帶著孩子去釣魚,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有趣,又有些挑戰。
孩子總會非常好奇:
魚為什麼生活在水裡?為什麼魚總不長記性?
釣竿為什麼這麼細,還能釣這麼大的魚?
魚在水裡看不到魚鉤嗎?看到了魚鉤,為什麼還要吃,不疼嗎?
為什麼?為什麼?
和他一起準備餌料、釣竿,教他看漂的一動一靜,
當他親手釣起第一條魚,他快樂的像個小天使。
我們知道了魚喜歡吃什麼,就給魚準備什麼,怎麼釣。
有時候,也需要靜下心來,等待魚上鉤。你一著急,魚兒就跑了。
有時候,怎麼樣也釣不到魚,那我們就要重新想想,為什麼釣不到啊。
在和孩子一邊釣魚,一邊一問一答的時候,孩子就知道了很多,也得到了快樂。
離開手機,離開動畫,帶著孩子去戶外,在山水間,探尋釣魚的快樂。
馬上六一了,你準備帶孩子,怎麼度過一個快樂,有意思的假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