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若不是「三山聚義打青州」而是「三山聚義打梁山」又將誰勝誰負?

若不是「三山聚義打青州」而是「三山聚義打梁山」又將誰勝誰負?

按理說,在《水滸傳》中所有的山頭裡,二龍山應該是跟梁山關係最密切的一個:梁山重量級人物林沖,是二龍山頭號大頭領花和尚魯智深的「好兄弟」,也是二龍山小頭領操刀鬼曹正的師父;梁山二號人物宋江(當是晁蓋還在)跟二龍山三號大頭領行者武松的結拜大哥。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扯不斷理還亂,可是二龍山就是不肯併入梁山,還形成了以魯智深為首的「三山集團」,少華山老大九紋龍史進是魯智深鐵杆兄弟,桃花山李忠周通對魯智深又怕又敬。不管是宋江在江州法場要掉腦袋,還是跟祝家莊打得頭破血流,二龍山都穩坐釣魚台坐山觀虎鬥。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既然二龍山眾頭領和梁山關係密切,為什麼就不能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呢?其實二龍山三大頭領對梁山的態度是認得清、瞧不起、恨難消,雖然三大頭領心態不同卻能達成一個共識:不打梁山就不錯了,還能跟他們同流合污?

咱們先來看這個「認得清」。行者武松是受過及時雨宋江很大恩惠的,而且武松是個恩怨分明的好漢子,按理說應該知恩圖報建議魯智深帶領二龍山人馬投奔宋江實際掌權的梁山,可是恰恰是武松最早認清了宋江的真面目,這件事發生在武松第二次見到松江的時候。那時候武松已經決定投奔二龍山,而宋江還是畏罪潛逃中。這時候宋江對武松說:「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

此言一出武松神色大變——武松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欺騙和陷害,潘金蓮、張都監、玉蘭,這些人已經傷透了武松的心。而武松還沒有上山呢,宋江就已經開始教武松怎麼坑隊友了,這讓快意恩仇的武松一股寒意湧上心頭——果然官府之中沒好人(宋江雖是小吏,但也屬於官府中人)。於是分手時武松鄭重其事地拜了四拜——這就是從此江湖路遠永不再見的意思。

接下來咱們再看「瞧不起」。說句心裡話,魯智深是沒把宋江放在眼裡的,而且把說宋江好話的人比作了大興國寺垂楊柳上的烏鴉:「我只見今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會。眾人說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聾了……」請注意,魯智深對宋江的稱呼,不是及時雨宋公明,也不是宋押司宋大哥,而是只有宋太公那樣的長輩才可以叫的小名「三郎」——出家前一直以緝捕盜賊為職業的魯提轄,太清楚江湖上的貓膩了。所以即使上了梁山,宋江一口一個「吾師」叫著,魯智深也不肯還以好臉色,說懟就懟,懟得宋江沒脾氣。所以魯智深對宋江,那真是打心眼裡瞧不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恨難消」。二龍山是魯智深和青面獸楊志合夥打下來的,魯智深雖然是二龍山老大,但卻不會像宋江那樣獨斷專行一人獨尊,不要說是青面獸楊志這位好漢,就是大相國寺旁邊那些偷菜的潑皮,魯智深還能自掏腰包「買幾般果子,沽兩三擔酒,殺翻一口豬一腔羊」招待,對好戰友楊志的話,魯智深自然是肯聽的。而楊志的履歷大家是知道的:好不用意有個了美好前程,可是黃泥崗上被一碗蒙汗藥酒坑了個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真可以算得上「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樣看來,楊志別說上梁山入伙,就是他的心裡,可能無時不在盤算邀集三山人馬殺上梁山,就是不能幹掉晁蓋吳用搶回十萬貫金珠寶貝,也一定要討個說法,洗清自己「監守自盜」的污點。所以要不是魯智深和武松這兩個人勸阻,二龍山還真有可能跟梁山來場大火併。沒有「三山聚義打梁山」,就已經是給梁山面子了。只是不知道一點:若不是「三山聚義打青州」而是「三山聚義打梁山」,那麼又將誰勝誰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紀曉嵐告訴父親:我看見回煞了!姚安公訓斥:這說明你比我差遠了
劉備對害死關羽黃忠的馬忠讚不絕口並委以重任?要看正史別看演義 更不能混為一談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