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藝而優則寫的藝術家

那些藝而優則寫的藝術家

藝術家通常藉助作品發聲。這些作品形式多樣,都展示了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思想。但是也不乏跨界藝術家,從藝術跨到文學,以文字形式保留他們的觀點,或小說、或書信集或自傳,都是藝術家親自動筆操刀創作的另一種藝術作品。今天小藝就帶大家看看有哪些藝術家寫過書。

艾未未

《此時此地》

此書所收文章全部選自艾未未曾經的博客,選取內容是博客文字與藝術、建築、攝影相關的文章和一部分艾未未對藝術家所做的訪談及為藝術家策劃的展覽的序言,以及一部分艾未未的被訪談的整理。時間是在2005年底至2008年中。

在艾未未看來,中國現在缺少真正的討論,缺少自我意識,沒有理論或美學上的探討。談及當下的城市現狀,他認為缺少精神品質,「整個城市像一個搭壞了的廉價的戲台,進進去去的男女老少,變成了群眾演員……」;他質疑當下以「修復」名義進行的城市改造,認為「毀掉了那些有可能保留下來的東西」,「一件東西,敗落在那兒,它是有尊嚴的,如同死亡是有尊嚴的,你要把死者裝扮成一個大活人,這是可笑的事情。如果人類不敢承認死亡和敗落是有尊嚴的話,那是美學倫理上出了問題」;好的建築師是有「真誠的能力」,中國的教育很差,「建築師們都知道很多大師,他們總是幻想著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作品,實際上狗屁不是,出門的第一塊磚就把你絆倒了,然後你再也爬不起來」。

艾未未是一個非常直接的藝術家,心直口快,在這部作品中,他還對其他諸多藝術和文化問題「開槍掃射」。有記者問他,這麼直截了當,不怕得罪某些人嗎?對此,他說:「也許這是一種很簡單的姿態,但也是我一直有的一種態度。它可能是荒唐的,毫無意義的,但仍然表現出一個人的個人立場。」在他看來,「和諧社會」是讓所有的「不和諧」能夠共存,讓所有的矛盾和多樣性得到展示。

陳丹青

《談話的泥沼》

《談話的泥沼》是陳丹青近年來接受採訪或與人對談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選後結而成集,書名「談話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書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這種媒體狂歡與個人表達之間的談話困境,這種陷入「泥沼」的狀況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書中的大部分篇章則反映了在去除媒體預設立場之後,交流的可能與必要,比如陳丹青與王安憶的對談,兩人的思想和學識互相激發與闡釋,讀來很有收穫,這是一本有內容的對話錄,同時也是對對話本身的思考。

陳丹青首部訪談集,了解藝術、文字之外的陳丹青。陳丹青以繪畫和寫作聞名,最顯個性的卻是其言語機鋒,本書收錄陳丹青受人採訪、與人對談的文字整理稿,相較於他的散文寫作,更加率性、自由而真實,是了解陳丹青的寫作、繪畫和個性最好的文本。訪談指陳現實,也反映社會。陳丹青與人對談或受人採訪,往往直指社會現實,本書也是了解我們所處社會現實非常好的途徑,就連記者提問本身,也反映了光怪陸離讓人啼笑皆非的媒體語境。

劉小東

《一公分:劉小東日記》

在《一公分》中,劉小東記錄了在旅途中發生的事情,遇到的陌生的人和物,還有遇到那些突發情況時追尋解決辦法的過程,用他的話來說,是「記錄下我內心的掙扎」。不過,這也讓劉小東發現,寫作跟畫畫有一點是很相似的,那就是都需要一個「好點子」:「不同的是,寫作需要描述罷了」。

「別人僅僅把我當成具象畫家,其實,在我寫生的過程中有日記,有電影,它們和繪畫一樣都是藝術痕迹。藝術是有限制的,在這段被限制的時間內,一切皆為藝術。

2013年我遊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畫了一批畫,每張畫都由兩塊畫布組成,中間是一公分的距離,暗示無法癒合的巴以關係。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理想總是有些距離,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用一生的時間去彌補這些距離。索性這本書就叫『一公分』吧。但願這一公分的距離給我們更多的猜想,更多的努力,充實這短暫的虛幻人生。」

方力鈞

《像野狗一樣生存》

「方力鈞」是一個名字,也是一個灼熱的現象,更是一個藝術標誌和一種成功方式,是方力鈞經營藝術二十多年來最成功的品牌。方力鈞這三個字,在藝術學術圈意味著「中國當代藝術」、「潑皮文化」、「叛逆」、「新物種」……在另一個層面上還意味著「高價」、「藝術界的話語權」……

2010年,方力鈞出版了自傳。自傳的名字叫做《像野狗一樣生存》,這本書誠實而客觀地記錄了方力鈞的藝術態度、藝術立場、工作方法、思維方式、處世原則等,並附有他的多幅油畫、版畫、素描、雕塑等作品照片,後附藝術家簡歷及生活、工作、出訪交流照片,表現了這個性格複雜又單純、身份多重又如一的「真生命」。

在書中,他對自己的生存狀態給出了解釋:「從美院畢業後,像野狗一樣地生活,正是我比較理想的狀態。野狗呢,就是餓了去找吃的,吃飽了,就隨地大小便,願意和別的狗咬架就咬架,願意親熱就親熱。沒人管你,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制約你,你也不向任何人獻殷勤,你獻也沒有用,因為你找不到對象,也找不到目標。」

張曉剛

《失憶與記憶》

《失憶與記憶》選錄了張曉剛與當代藝術界代表人士自1981到1996年的來往書信。全書提供了一名中國當代標誌性藝術家在整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個人成長的鮮明個案,以及西南藝術家群體在迷茫困惑之時的共勉互助,他們特有的藝術精神和藝術追求反應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環境的漸變過程。

上世紀80年代那會兒根本沒有藝術市場,而2009年正好是藝術市場蕭條的特殊時期,這時候來回憶過去就顯得有點意思,「那會兒,有時很失落,有時又很急躁、很可愛。但都 很邊緣、很窮,大家對藝術很執著」。

張曉剛以《大家庭》系列在國際藝壇上聞名,並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上世紀80年代初,張曉剛也在為自己的藝術前途困惑。 1981年畢業前夕,張曉剛的畢業創作並不被看好。在給周春芽的信中,張曉剛就透露,自己的作品被四川美院老師說成「越來越怪了,像這樣的畫,哪裡去尋知 音?誰又願意給展出?」然而,張曉剛也一再地在與朋友的信中明確表示:「我相信我是正確的,藝術不等於『x+y』,最好的方法就是最能表達自我的方法。」 就是通過這種書信的方式,張曉剛與周圍的朋友周春芽、毛旭輝、葉永青等不斷地明志、互相鼓勵。

蔡國強

《我是這樣想的》

蔡國強是國際當代藝術領域中最受矚目和最具開拓性的藝術家之一,藝術表現涉及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多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尤擅以火藥創作作品,對西方藝術世界產生巨大衝擊力,西方媒體稱之為「蔡國強旋風」。

整本書裡面,蔡國強談到了幾個方面。

關於風水:一個人若選擇相信風水,那麼在相信風水的同時,等於他選擇相信有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的存在。總體上我比較信仰看不見的世界,我是迷信的人。

關於故鄉:我總是在自己的歷史中拿東西,幾個資源不斷地開發,像是泉州的資源,如帆船、中藥、風水和燈籠。故鄉是我的倉庫。

關於作品:做成的作品像天上出現的焰火,沒有實現的只是黑夜而已。這對於藝術家來講都是作品,都是他的人生。問題是人們仰望夜空,為的是看到絢麗的焰火,而非黑夜。

關於藝術:藝術的問題不能靠藝術解決,藝術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靠藝術來解決。

關於藝術家:好的藝術家不是教育的結果,好的藝術家就像好的野獸。他們知道該躲藏在樹林里的哪一個角落,才能捕捉到好的獵物並且不讓獵物察覺。

吳冠中

《我負丹青》

《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是吳冠中回顧過去人生旅程的傳記之作, 書中記述過往歲月中自己思想感情成長、發展的軌跡, 記述自己人生旅程的全貌和主要轉折。

「我一向反對寫自己的傳記,感到平凡人生何必傳之記之,今年逾八旬,常見有長、短文章敘我生平故事與言行,善意惡意、或褒或貶,真偽混雜,我雖一目了然,也只能由其自由擴散。但促我反思,還是自己寫一份真實的自己的材料,以備身後真有尋找我的人們參照。」

「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敘」生命之流「,即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經歷,記自己思想感情的成長、發展、轉變與衰落。這生命之流如繪了一幅《清明上河圖》,著力於長河的全貌與主要轉折,而許多局部細節須用放大鏡觀察。第二部分」此情此景「,便全是局部放大圖,包括有關生活的、文藝觀的,其中不少文章都是當年針對現實而發,並引起過強烈反響和爭議,今一字不改呈奉於新讀者前,讀者有最大的自由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篇章。第三部分是年表,那是生命支付的賬單,備查支付的誤差。」

黃永玉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今年92歲高齡的黃永玉先生,在過往的人生中,始終用藝術的眼光發現生活的美,用真誠的情懷記錄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足跡遍及湘西、閩南、上海、香港、北京以及世界多地。他用筆畫下走過的山山水水,也用筆寫下所見的人情與風俗。幾十年來,黃永玉亦畫亦文,在繪畫中追求文學的美,在文學中追求藝術的境界。

這是書是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在九十歲高齡完成的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該書是以他的故鄉和他小時候經歷的人和事為原型創作的長篇巨制。小說飽含黃永玉先生對故鄉的深情,他曾在《這些憂鬱的碎屑》一文里描述自己的表叔沈從文,稱沈先生的《長河》是「與家鄉父老子弟秉燭夜談」的「知心的書」,這些話反過來也映照了黃永玉自己的長篇創作。

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的哲學》

安迪·沃霍爾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除了是波普藝術家外,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代表作品有《瑪麗蓮·夢露》、《金寶罐頭湯》、《毛澤東》等。

《安迪·沃霍爾的哲學》是由安迪·沃霍爾本人撰寫的。記錄著他所有的藝術思想,是他對世界的觀察筆記。《安迪·沃霍爾的哲學》堪稱「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的非正式自傳。

沃霍爾在此書中回顧了自己病態的少年晨夕,孤寂的青年時代,在紐約闖蕩的歲月,初創「工廠」的奢華時光,以及他遭受槍擊的創痛。英文版刊行於1975年,此後事迹自然無法呈現,但沃霍爾的人生精華已然濃縮於此。

同時,這又一部拼貼而成的波普語錄。愛,性,工作,藝術,名氣,頭銜,時間,死亡,美,成功……舉凡時尚都市生活的各式困惑,此書都備有現成的駭世箴言任君挑選--中譯本甚至做足工夫,將凡具警策潛力的句子都以加重的字體予以強調,並配上英文,免去摘引者核對原文的勞頓。

三十餘年過去,安迪·沃霍爾的波普囈語讀來依舊新鮮時尚,或許,沃霍爾就是時尚本身。

小野洋子

《葡萄柚:一本指令與圖畫書》

不知有多少人記住小野洋子的名字是因為列儂與她那驚世駭俗的戀情,還是因為她的作品,身跨音樂界和先鋒藝術界、一生傳奇,小野洋子身上有太多令人糾結的標籤符號。

《葡萄柚》是小野洋子關於音樂、繪畫、詩歌、電影、藝術作品的聲明及闡釋,是她極具影響力的代表文集。其中記錄了小野洋子藝術觀念的形成、發展及多種藝術形式的發展脈絡。而小野洋子現身北京舉辦展覽,與此書相互呼應,使中國觀眾讀者得以近距離接觸這位傳奇藝術家。

下面發布一條真愛通告

藝術市場通訊現已開通微信群,是為所有熱愛藝術的朋友提供的一個交流平台,現群成員已滿100,請大家掃碼添加客服助手小藝,添加時需註明:所在行業+想了解的方向

*註:廣告黨止步!進群的朋友請自我介紹,大家多多交流討論。

識別下方二維碼,管理員審核入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市場通訊 的精彩文章:

八個令你為之動容的當代藝術項目

TAG:藝術市場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