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爭先砥礪前行 走近廈門1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

創新爭先砥礪前行 走近廈門1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

  -

  他們長期紮根一線,從事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科學普及;他們以創新為使命,勇於試錯,一路披荊斬棘;他們說,幸福源自對科學的熱愛,對崗位的堅守,對國家的貢獻。他們是科技工作者。

  -

  今天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本報聯合廈門市科學技術協會、廈門市科學技術局推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特別報道,走進學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醫院等科技一線,為您講述十位科技工作者敢於爭先、不斷創新、砥礪前行的故事。

  -

  2017年起,國務院將每年5月30日定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旨在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責任,切實擔負起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瞄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創新報國,引領發展。

  -

  近年來,廈門市科學技術協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切實履行「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職責,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樑紐帶作用。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廈門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積極投身創新爭先行動,為廈門科技創新事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

  讓我們向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向拼搏奉獻在各條戰線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

  夏寧邵

  -

  低調潛心做科研

  -

  屢獲突破性成果

-

  夏寧邵在辦公室。(受訪者供圖)

  -

  人物名片

  -

  夏寧邵教授,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入選國家傑出青年、中組部「萬人計劃」第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個獎勵和榮譽稱號。

  -

  1995年,還是一名普通醫生的夏寧邵來到廈大任教,並組建了一個生物技術研究實驗室。儘管當年他年紀輕輕,卻還是被校方高層「看上了」當時分管廈大人事工作的副校長朱崇實在看過夏寧邵的材料並與其見面後得出判斷:這是一個能夠兢兢業業做學問的人才。時任廈大黨委書記、校長陳傳鴻也做出了對科研團隊今後發展至關重要的決定:把校園中的一幢獨立小樓留給當時還是生物系一個課題組的夏寧邵團隊做科研場所之用。

  -

  這樣無人干擾的「真空」環境,既為夏寧邵提供了安靜從事科研的條件,也頗為符合他處事低調的態度無論是獲得2013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還是在2017年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創新爭先獎勵大會上捧回「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夏寧邵都婉拒了媒體採訪。

  -

  夏寧邵潛心鑽研的成果,是在疫苗、傳染病檢測技術等方面取得的多項突破。他領導團隊突破理論、技術障礙,創建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腸桿菌類病毒顆粒疫苗技術體系。藉此,研製出了全球首個上市的戊肝疫苗這是人類疫苗史上的第三個基因工程疫苗,也使得戊肝成為第29個可被疫苗預防的人類疾病。與此同時,團隊還研製出了生產成本顯著低於國外的宮頸癌疫苗,已於2017年底提交了上市申請。

  -

  除此之外,夏寧邵團隊還研製出了60餘項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禽流感、甲流以及手足口病等在內的診斷試劑。

  -

  目前,夏寧邵及其團隊累計獲得100項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其中中國授權45項,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巴西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授權55項);發表SCI論文254篇,其中3篇入選F1000推薦,被引用次數共計4351次;入選《自然生物技術》評選的2016年度全球轉化領域TOP20研究者,是大陸首次入選的人員。

  -

  趙金保

  -

  專啃「硬骨頭」

  -

  填補多項國產化空白

-

  趙金保在閱讀論文。(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

  人物名片

  -

  趙金保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博士生導師。已在全世界申請發明專利120多項(主要申請國為日本、美國、中國),其中60餘項專利已獲授權。獲2017年廈門市科技重大貢獻獎。

  -

  如果整理趙金保的教學語錄,「做好與做完是兩碼事」這句話的出現頻率或排在首位。這位從事科研工作30多年的廈大教授對學生要求嚴格,他說,做研究不能僅限於「做完」,還要沉下心多努力想想,更進一步,力求「做好」。

  -

  這種「做好每一件事」的工匠精神,與趙金保在日本日立的工作經歷多有關聯。在日立的十多年間,趙金保始終秉承工匠精神,深耕技術一線,在鋰離子電池用功能電解液、硅基-石墨負極複合材料、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技術、鋰硫新型電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多次榮獲公司最高獎之一的「技術發明社長獎」表彰。

  -

  在日立時,趙金保是所在研究所的第一位外國研究員長期以來,日本一直牢牢佔據鋰電池技術的主導地位,大企業關鍵的研發部門鮮有外國人的身影。回國後,在廈大任教期間,趙金保專心致志地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趙金保專啃「硬骨頭」,瞄準國內和行業的技術短板做研究。他與國內動力電池領軍企業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並大力推廣的「高安全性鋰離子動力電池用功能隔膜」,成為首個獲「863計劃」立項的功能隔膜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為我國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鏈補上關鍵的一環。此外,電池包裝材料鋁塑膜的國產化技術也已被趙金保團隊攻克,很快將開始大規模生產。

  -

  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和技術積累,使趙金保的科研產業化道路越走越寬,他與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研發合作關係,多項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其中,與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陶瓷隔膜」已在國內大規模量產,並在鋰離子動力電池上廣泛應用。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

  平日里,一有時間,趙金保就泡在廈大翔安校區的實驗室里,即便是周六、周日也不例外。

  -

  「有什麼其他愛好嗎?」面對記者的問題,趙金保笑著說:「我還真沒有其他愛好,科學研究就是我的興趣,我從上大學到現在,就乾電化學儲能這一件事。」在這位抱有特別情懷的科技工作者看來,能做自己既感興趣又擅長的事是幸運的。

  -

  李文崗

  -

  廈門肝膽外科拓荒者

  -

  多個「第一」守護市民健康

-

  李文崗(右)在病房工作。(本報記者何炳進攝)

  -

  人物名片

  -

  李文崗現任解放軍第一七四醫院(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肝膽胰血管外科、腹膜後腫瘤外科主任,廈門市膽道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軍區消化疾病微創治療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曾獲評福建省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3年廈門市科技創新傑出人才,獲2017年廈門市科技重大貢獻獎。

  -

  第一個在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膽管微血管解剖結構的清晰圖像,第一個在全省範圍內成立以膽道疾病命名的實驗室,第一個在醫學領域獲得廈門科技進步一等獎……伴隨許許多多個「第一」,李文崗建立起一支優秀的肝膽外科團隊,讓廈門在該領域的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實現一次又一次突破。他說,能讓市民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是他的責任所在。

  -

  時間回到2005年,李文崗被經濟特區蓬勃向上的發展形勢吸引,毅然決定紮根廈門,帶頭開拓膽道疾病研究。兩年後,他帶領團隊利用創新性的方法,首次清晰顯示膽管微血管解剖結構。其學術成果應用於臨床手術中,大大減少了膽道併發症的產生。2011年,李文崗來到肝膽胰血管外科基礎空白的一七四醫院。在他的悉心培養下,7年間醫護隊伍從10多人壯大到30人。

  -

  令李文崗自豪的還不僅是科室從無到有,更是團隊的技術從弱到強,屢屢創下驚人的成績!2016年,一位患者的肝臟被血管瘤覆蓋,突發血管破裂導致大出血,在重症監護室命懸一線。但他的團隊沒有放棄,以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緊緊守住這微弱的生命之光,經過15個日夜,最終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在2014年,呂先生罹患肝癌,經過近5個小時的精細手術,李文崗的團隊讓呂先生以僅剩27%的肝臟「回生」!這是廈門首起極限肝癌切除術,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轟動。迄今為止,李文崗的團隊還攻克複雜性腹膜後腫瘤切除106例,占廈門市此類手術約70%。

  -

  「作為外科醫生,除了高超的手術技術以外,更要有責任心和慈悲心,這樣才能在面對極大的挑戰時敢於擔當。」接受採訪時,李文崗不止一次這麼說。

  -

  據李文崗透露,器官移植能大大提高肝膽疾病患者的存活率。作為思明區人大代表,他一直在推動器官捐獻工作。而下個月,他將組建起一支器官移植的專業團隊,進一步提高廈門器官移植的水平。李文崗還在創造許多未知的「第一個」,他在醫療領域的創新突破之路還在繼續,他期待,未來有更多患者因此受惠,重獲新生。

  -

  高鵬

  -

  80後學者匠心做科研

  -

  致力提高熱電轉換效率

-

  高鵬(右)在指導學生做實驗。(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

  人物名片

  -

  高鵬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計劃」(2017年)、第十三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廈門市「雙百人才」計劃,廈門市首屆傑出青年。

  -

  炎炎夏日,民眾對電能的需求陡增。高鵬做的,正是將光伏與熱電材料溫差發電技術相結合的研究,以探索獲取電能的更多可能性。

  -

  作為一種能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熱電材料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重大的現實意義,最近剛剛被中國科協列為我國科學技術的60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眼下,高鵬致力於通過在熱電材料里摻入稀土元素,提高熱電轉換效率。

  -

  去年1月,高鵬結束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六年的科研生涯回國發展,憑藉斐然的科研成果,這位「80後」學者進入中科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先進功能材料實驗室(LAFM)擔任研究員和課題組長,專註於與稀土元素相結合的有機光電功能材料,開發新型高效光伏及電(光)致發光材料。

  -

  回國時間雖不長,但高鵬和團隊已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有了不少建樹。譬如,他們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發光原件,其電致發光轉換效率為全世界最高,相關科研成果將在《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上發表。

  -

  和學生們在一起時,高鵬希望自己傳授的不僅是知識,還包括研究方法、思維方式以及對科研的態度,「不要急於取得成果,而是要多做追本溯源的研究,感受科學的美」。

  -

  什麼是科學的美呢?高鵬提及在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讀博士的時光。在導師的帶領下,他和同學們在化學原野上縱情馳騁,成為新分子的創造者。而當新設計合成的分子結構在電腦屏幕上直觀地呈現出來時,「那一刻真是有了做上帝的感覺。」憶起這一場景,高鵬津津樂道,「如果分子結構複雜且擁有很好的對稱性,就會覺得創造了一個美的事物。」在高鵬看來,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是相通的,就化學來說,「是用化學鍵構築藝術品」。

  -

  用構築藝術品的匠心做科研也由此成為高鵬的一大信條。如今,每天下班回到家後,高鵬都會留出大部分時間用於學習、撰寫論文,待入睡時往往已是深夜,他說,科研已然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享受這個過程」。

  -

  柯榮秦

  -

  鑽研「生命之書」

  -

  科研成果造福社會

-

  柯榮秦在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

  人物名片

  -

  柯榮秦華僑大學生物醫學學院特聘教授,入選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福建省第五批「百人計劃」,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市首批傑出青年人才。

  -

  人類基因組是一本由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生命之書」,讀懂這本書,就能掌握生命的奧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柯榮秦所從事的分子診斷研究,好比這本「生命之書」的解讀者之一。

  -

  柯榮秦是在廈門大學讀碩士研究生時發現分子診斷的魅力並愛上這項研究的。當分子診斷技術為患者帶來福音的一個個事例擺在柯榮秦眼前時,他彷彿一下子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對科研的熱愛,加上勤勉用功,讓柯榮秦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讀博士時期就完成了一項開創性技術的研發。這項名為「RNA原位測序」的技術,成為細胞與組織基因表達異質性的研究的一種新手段,為一些基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最終,該技術入選2013年《Nature Methods》的年度方法學,並被包括《科學》在內的多個權威雜誌報道。

  -

  2013年10月,柯榮秦加入位於美國矽谷的二代測序技術研發公司Complete Genomics從事研發工作。他的想法很樸實,就是「希望看到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服務於社會」。工作期間,柯榮秦提出基於DNA鏈置換的DNA納米球雙端測序方案,隨著方案的優化和升級,方案最終被確認穩定且有效。如今,這一技術已經由基因檢測巨頭華大基因整合進新一代基因測序平台BGISEQ系列測序儀中,在各種基因測序環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在矽谷工作期間,柯榮秦多次回國出差,國內科技的高速發展和「雙創」熱潮帶來的無限機遇,讓他萌生了儘快回國工作的想法。此後,柯榮秦依託華僑大學申請併入選了第十二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於2016年5月入職華僑大學,並在華僑大學組建分子診斷實驗室,繼續從事新型分子診斷技術研發工作。目前,華僑大學分子診斷實驗室已與多個研究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

  -

  加速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是柯榮秦為自己制定的「小目標」,與此同時,他還提到有關「育人」的願景,「希望我們培養的學生能成長為創新人才,今後投入到創新事業中,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

  陳典全

  -

  大國重器中

  -

  有他的智慧閃光

-

  陳典全(左)與同事探討技術方案。(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

  人物名片

  -

  陳典全廈門雅迅網路首席專家、研究員,廈門市拔尖人才,廈門市科技創新傑出人才,廈門市重點引進人才,榮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在外地出差,一坐進計程車,陳典全就會不自覺地把目光聚焦到車內的GPS衛星定位終端上。這位雅迅網路的首席專家主要關心兩件事:這系統是不是雅迅的,如果是,司機師傅使用感受怎麼樣?

  -

  「我碰到的很多計程車使用的都是我們的產品。」雅迅第一代車載衛星定位系統就是陳典全主導研發的。如今,雅迅在這一領域的高佔有率讓陳典全感到自豪。他說,這應該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幸福時刻了!

  -

  不僅是民用產品,在大國重器中,亦有陳典全及其團隊的智慧閃光。今年年初,陳典全作為主要完成者,參與研發的《遠海域定位導航與通信融合關鍵技術》項目,獲得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一項目實現了在工程船舶遠海域施工的國際標準零突破,形成了遠海高精度自主安全導航與通信產業鏈,在海洋維權、島礁建設、海外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

  在國防科技大學求學,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研究所開啟職業生涯,再到與廈門結緣,進入雅迅網路工作至今。陳典全回首自己27年科研生涯,有種「穩穩的幸福感」。他將科技工作形容為「單純而不單調」,「心無旁騖,就是一心搞研究,很單純,但又不單調;不是重複性的工作,不斷有新的東西湧現。」

  -

  以無人駕駛為代表的車聯網,正是近年湧現的新技術。陳典全的精力也主要投入到車聯網信息安全的研究中。由於汽車控制器區域網絡(CAN匯流排)最初是作為封閉系統設計的,當然沒有考慮信息安全。計算機系統中的防火牆、入侵檢測、防病毒等技術很難直接移植到汽車ECU中。面對重重難關,陳典全和團隊最終實現突圍。率先提出基於自主可控密碼技術的縱深防禦汽車信息安全體系框架,研究確定汽車信息安全標準體系和服務體系,並開發出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信息安全產品,使我國在該領域技術水平與國際巨頭同步。

  -

  當然,也有彷徨的時候。「有時候遇到難題,連續一、兩周想不到解決辦法」。不過,陳典全總能很快調整過來。在他看來,專註是科技工作者必備的能力,「科研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要不斷地學習、創新,要耐得住寂寞。」

  -

  龐繼景

  -

  推廣視網膜基因療法

  -

  擦亮更多人的心靈窗戶

-

  龐繼景(右)在為病人看病。(本報記者何炳進攝)

  -

  人物名片

  -

  龐繼景廈門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海外學者視覺及眼科研究聯合會主席,入選廈門市「雙百人才」計劃。曾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眼科研究系教授,2011年獲第16屆全國眼科大會「海外華人眼科學與視覺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獲OCAVER視覺及眼科研究傑出成就獎。

  -

  「別人看病15分鐘,我看病一小時。」回國以來,龐繼景堅持「對待病人要耐心」這一原則。把許多無法輕易檢查出的或是容易遺漏的遺傳基因疾病,刨根問底「挖」了出來。也正是因為這份對病人的責任,為他贏得了患者最大的尊重。

  -

  之所以如此細緻、如此堅持,是因為龐繼景對「眼」的研究與理解更為深切。

  -

  1994年,龐繼景前往日本,從事小兒眼科及視網膜變性研究,199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到美國奧克蘭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2002年,轉入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眼科研究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14年,晉陞為佛羅里達大學眼科研究系正教授。

  -

  近20年來,龐繼景及其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團隊一直走在世界眼科基因治療的前沿。2002年以來,龐繼景是包括雷柏氏先天性黑矇(先天性盲)、視網膜色素變性(從夜盲開始,視野及視力逐漸喪失)、全色盲(不能辨認顏色,視力低於0.1,喜暗畏光)、藍色單色視(只能辨認藍色,中心視力明顯下降)在內的多個基因治療臨床前及臨床試驗項目組負責人或成員。

  -

  由於在基因治療方面的突出貢獻,龐繼景榮獲H. Talmage Dobbs眼科貢獻獎(Emory University, 2003)等多項榮譽稱號,也成為密蘇里大學客座教授。

  -

  自從2004年以來,龐繼景開始從事基因治療在中國的推廣工作,任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2017年7月,歸國擔任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他說,歸國報效祖國是他在海外奮力拚搏的最終目標。同時,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擦亮更多人的心靈窗戶。

  -

  張雲龍

  -

  堅守技術管理領域

  -

  帶領團隊創新奮進

-

  張雲龍(左二)與同事們探討產品研發。(本報記者羅子泓攝)

  -

  人物名片

  -

  張雲龍奧佳華智能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中心總監,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福建省第四批高層次引進人才,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曾獲專利授權47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5項。

  -

  從效力民營企業,到入職外資企業,直至留任高校這是不少科技人才會選擇的職業軌跡。而張雲龍,卻恰恰相反。1998年,時任吉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的他毅然決定,在結束德國訪學後,深入一線,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同年3月,張雲龍便作為重點引進人才,進入一家德資工程機械企業,負責技術開發和項目管理。

  -

  多年來,雖有不少當年的同學離開技術崗位,但張雲龍卻始終堅守著。2015年,他受聘進入奧佳華智能健康科技集團(即原來的廈門蒙發利科技集團),擔任副總經理和技術中心總監。

  -

  熟悉公司狀況後,深諳技術及企業管理的張雲龍意識到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公司最初從事代加工、貼牌的業務,2011年上市後,即開始向自主品牌方面發展。「代加工時期見不到終端客戶,不知道市場的直接需求。企業自然創新驅動力不足,更無法聚集人才。」張雲龍說。

  -

  於是,在公司董事長鄒劍寒提出的創新戰略部署後,張雲龍開始牽頭技術和產品轉型升級,並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方面實現突破創新。拿企業大件產品按摩椅來說,目前,市面上所銷售的大多是第三代(2D機芯)和第四代(3D機芯)按摩椅,客戶體驗感和按摩精準度較低。但,經科研團隊攻關,奧佳華的按摩椅已經達到第五代(4D機芯)程度,可以根據人體中醫學理論,實現推拿大師的手法,並能自主調節力度、精準定位。

  -

  張雲龍還提出了按摩椅「健康管理」的概念。依據制定的「中醫推拿數字化、標準化、現代化和產業化」技術路線,帶領團隊向第六代產品發起衝擊。未來,按摩椅不僅能解放推拿大師的一雙手,也能涵蓋包括血壓、心率監測和健康檔案管理等功能,助力即將到來的大健康產業爆髮式增長。

  -

  技術創新的核心在於人,企業提升的關鍵在於平台搭建。近年來,公司接連斬獲「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等諸多殊榮。也就此形成了一個良性閉循環有了國家大健康事業需求,企業就會有內在創新驅動力;有了成熟穩定的創新平台,各領域的拔尖人才便能夠在此彙集。

  -

  目前,公司研發團隊在張雲龍的帶領下,正在向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目標發起衝擊,全面實現自主創新品牌轉型升級戰略。

  -

  申強

  -

  開啟企業「雲戰略」

  -

  推動高質量發展

-

  申強在工作會議上。(受訪者供圖)

  -

  人物名片

  -

  申強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福建省火炬創業導師,廈門市第九批拔尖人才。

  -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出身,在銷售的崗位上摸爬滾打多年,後攻讀軟體工程碩士,在科研領域屢有突破。在成長為複合型拔尖人才的道路上,申強不斷超越自我,踏出人生新節奏。

  -

  在申強的領導下,美亞柏科經歷自主研發、產業化、雲平台化等發展階段,順利完成企業經營的幾次重要轉型。懂市場、又懂技術的申強,重視商業模式創新,提出軟體產品平台化,硬體產品裝備化,服務產品資源化的產品理念,並於2011年正式開啟美亞柏科「雲戰略」。實踐證明,這一轉型為美亞柏科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美亞柏科已成長為電子數據取證行業龍頭企業、網路空間安全及大數據信息化專家,業務覆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

  廈門超級計算中心、電子數據存證雲、動態模擬取證系統、互聯網輿情控制專用設備推廣應用……多年來,申強積極發揮表率作用,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完成一項又一項創新項目。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申強提出美亞柏科內部創業「A計劃」和外部創業「X計劃」,推動公司內部、外部創新創業平台建設。這些舉措不僅串聯起推動企業轉型的動力,更為「廈門智造」作出了突出貢獻。

  -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作為美亞柏科首席質量官,申強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工作,從2014年起引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充分運用卓越績效管理手段,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抓住市場機遇,圍繞發展戰略積極布局,穩步推進。2017年,美亞柏科獲得「廈門市第四屆質量獎」。

  -

  黨建,和企業發展同頻共振。2016年7月1日,對於美亞柏科人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美亞柏科黨委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作為一名老黨員,申強始終把黨的方針政策融入企業發展之中,探索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服務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以黨建促創新,以黨建促發展,同時將黨員教育融入員工學習培訓,有效建立了科學嚴謹的培訓體系。

  -

  何廣福

  -

  執掌機器人實驗室

  -

  帶學生拿下世界冠軍

  -

  何廣福在機器人實驗室。(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

  人物名片

  -

  何廣福曾獲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廈門教育系統單項獎創優獎,北京師範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機器人輔導員,帶領學生先後獲得22項世界金牌,28項全國金牌,30項省級金牌。

  -

  2018年4月28日,美國路易斯維爾,何廣福和他的學生們,站在領獎台最高處,捧起了2018年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世界總冠軍的獎盃。這項賽事,是由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和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單位共同主辦,全世界有46個國家,1646支隊伍,25000人蔘賽,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機器人競賽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這成功的背後,是何廣福10多年來對機器人事業執著的熱愛。

  -

  2005年6月,時任北京師範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校長的李雙利找到何廣福,說學校計劃建立一個機器人實驗室,希望由何廣福負責指導學生。從此,他與機器人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

  實驗室組建後,10多年來,隊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比賽成績始終輝煌。學員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在何廣福的引導下,學生猶如插上科技的翅膀,飛上藍天,追求自己的夢想。實驗室許多優秀畢業生愛上了編程、愛上了設計,部分學員更是在大學裡選擇了相關專業繼續深造。

  -

  何廣福不僅僅傳授學生機器人實驗的知識技能,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秉承「讓學生快樂成長,辦家長放心教育」的宗旨,他多年來不斷調整、研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他在實驗室,實行「班主任、家長一票否決制」,即只要班主任或者家長認為該學生來實驗室影響到學習就立刻停訓。並聽從班主任、家長的意見,決定何時恢復。此外,為了促進學員身體健康發育,養成作業及時完成的好習慣,他每天下午放學後,開放展廳讓學員進行自習。其間,他還會帶領學生跑步鍛煉,強健身體。

  -

  他的努力,得到了市科協、市教育局、校領導的認可。他整合了更多的教學資源,讓孩子們可以在更大更高的舞台上展示風采。何廣福始終堅信,拼搏而獲得成功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他也經常教育自己的學生,「學會為自己理想而拼搏,用一次又一次的輝煌勝利注釋自己的人生。」(廈門日報記者林露虹 羅子泓 薛堯 林路然 見習記者趙張昀通訊員顏曉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閩南網 的精彩文章:

OPPO F7國內什麼時候發布 配置2500萬前置像素
聯想S5手機正式開賣 售價999元起 配置1300萬像素雙攝

TAG:閩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