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扇面藝術看中國古扇承載的歷史文化

從扇面藝術看中國古扇承載的歷史文化

美術展覽 | 藝術推廣 | 文化傳播 | 公共教育

中國傳統扇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條件的改善,如今的扇子已從實用品演變為欣賞品,扇文化的魅力也愈加放大。它不僅體現於人們對扇子的使用,而且更在於對一把扇子的欣賞。而欣賞扇子,主要是欣賞扇面和扇骨,歷代書畫家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詩詞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題辭留念,因此扇面承載著整扇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寄託。

扇面的演變歷史

中國的扇面畫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中國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南朝梁文學家蕭賁「曾於扇上畫山水,咫尺內萬里可知」。蕭賁於扇上作山水,扇中景物在咫尺之內,卻令人覺得有萬里之遙,可見其作畫功力深厚。南北朝時期山水詩、山水畫盛行,從而扇面上多山水,具有清秀簡約的藝術風格,這與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是一致的。當時,受老莊哲學以及佛教傳入的影響,又經歷了戰亂和統治的黑暗腐朽,文人們厭倦了世態炎涼,渴望寧靜的生活以達到「禪悟」的「出世」的境界,山川流水這一自然之景就成為當時文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文人們就以扇為載體,將自然物上打上自身的生活寄託、文化精神的烙印,賦予當時的扇面畫以清秀簡約的藝術風格。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隨之帶來的文化發達讓文人在扇面上題詩作畫的興趣更為濃厚。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描寫當時宮廷貴婦的生活與穿戴、所用器物等,畫中的仕女手持長柄團扇,其扇面繪製了雍容華貴的牡丹花圖案;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仕女手持團扇,上面繪製山水樹花等自然物;更有詩人羅隱作《扇上畫牡丹》來吟誦扇上牡丹之翩然逼真。

宋代隨著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文人與繪畫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宋摺扇的大量製作加上永樂皇帝朱棣的青睞和推廣,宋代宮廷畫家更是畫扇成風,書畫扇面相應得到飛速發展,臻於頂峰。受到理學影響,宋代扇面畫風格清麗素雅,色彩深沉,富有理性美。宋徽宗趙佶的《枇杷山鳥圖》、徐熙《豆花蜻蜒圖》、劉宗《群魚戲藻圖》等皆是扇面精品。

宋代團扇書畫和明清的摺扇書畫堪稱書畫扇巔峰。扇面畫,以明代最貴。聲名煊赫的「吳門四家」扇面作品,現如今拍賣價格已達百萬、千萬元。明清時代,蘇州地區形成了吳門畫派,文人畫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又由於江南制扇工藝高度發達,由此留下了許多具有江南特色的扇畫及扇書,如文徵明的書畫扇面繪畫線條溫潤秀麗,含蓄內斂,婉約動人。明末畫家文震亨在其著作《長物志》中云:「姑蘇最重書畫扇……素白金面,購求名筆圖寫,佳者價絕高……紙敝墨渝,不堪懷袖,別裝卷冊以供玩,相沿既久,習以成風,至稱為姑蘇人事。」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隨身攜帶的扇風引涼的工具,在成為一種欣賞性藝術品的同時,更是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文人名仕彰顯自身社會角色的道具。乾嘉以來金石學大興,清代及第的狀元們樂衷於以自身紮實的書法功底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體現個人風格,表現自己的博學多才和顯貴,以此饋贈親朋好友,使他們頗感榮耀,帶給他們莫大的光榮。這一流行的的扇面藝術被稱為「狀元扇」,是清代獨特和普及的現象。

鑒賞一頁扇面,無論是寥寥數筆,或是繪以重彩,都能從這一柄「懷袖雅物」中窺見畫扇人的情志與閑趣。

中國古扇(欣賞)

扇子的歷史可上溯到遠古的禹舜時代,因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記載。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此時,扇子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古代的扇子和今時的扇子還是有所不同的,包括扇子的種類與制式都有所差別,那麼古時候的扇子都長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步輦圖》局部仕女手持大柄掌扇

雕骨紗綉人物摺扇

烏木骨泥金花卉摺扇

蒲席斧式團扇

緙絲花鳥牙柄刻八仙團扇

由於古代團扇的設計思想,清代宮廷中所崇尚的宮扇,形制多種多樣,即有象牙鏤雕的摺扇,又有如楓葉、花形的紈扇,製作的材質除了絲絹竹羽,還用羊脂玉、翡翠、犀角、象牙、名貴香木做各種細部裝飾。

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

竹柄紗地堆綾加繡花蝶扇

白翎羽毛扇

白絹地綉孔雀漆柄團扇

藍色綢繡花蝶圖棕竹柄團扇

米色紗貼絹桃樹仙鶴圖烏木雕花柄團扇

象牙編織嵌象牙染雕蘭菊圖畫琺琅柄扇

黃色緙絲鳳棲梧桐圖團扇(起源於唐代)

壽字摺扇

紗繡花鳥圖摺扇

中國近代羽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18至19世紀,中國出口西方國家的羽扇,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亮寶樓 的精彩文章:

「賣身葬父&天賜良緣」
各大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你知多少(上)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