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鶴立雞群:北洋時期的東北海軍艦隊!

鶴立雞群:北洋時期的東北海軍艦隊!

原標題:鶴立雞群:北洋時期的東北海軍艦隊!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海軍,一蹶不振。雖有後來野心勃勃的重建計劃,卻終究因各種內外困擾而半途而廢。在民國的軍閥內戰中,海軍部隊也經常為了自身利益而改換門庭。其中又以奉系軍閥控制的東北海軍,表現最為突出。


甲午戰爭後的海軍再造



日本浮世繪上的威海衛戰役

北洋艦隊覆滅後,面對不可挽回的頑勢,清政府撤消了海軍衙門。大量海軍將領和海員被開缺回籍,海軍建制幾乎廢弛,海軍發展陷入停滯。《馬關條約》簽訂後,沉重的戰爭賠款更使得海軍的發展失去了財政支持。以「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為開端,中國沿海重要的軍事港口幾乎都落入西方列強手中。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大沽炮台被攻陷,京津和渤海口門戶大開,海防危機進一步加深。


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清政府決定重建北洋海軍。於是繼1899年恢復了北洋海軍機構後,1905年又實行"一軍兩鎮"制,使南北洋海軍歸於一統。1910年12月,清政府又正式成立了海軍部,海軍的重建開始步入正途。



海天號巡洋艦 清末海軍重建的希望


從1895年至戊戌變法前,清廷共訂購外國艦船約20000餘噸。其中海天、海沂巡洋艦各4300噸,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僅次於「定遠」、「鎮遠」的大噸位軍艦。對於復興海軍,起到了核心力量的作用。不幸的是,擁有4300噸位的海天巡洋艦,在吳淞口觸礁沉沒。此後一直到清廷垮台,再未訂購過如此大噸位的艦隻。


戊戌變法後,由於財政吃緊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的衝擊,清政府暫停了購艦活動。直至清末新政後,才開始陸續向國外訂購戰艦的活動。從1905年起,清政府陸續向日本購買了"江元"、"江亨"、"江利"等14艘艦船。這樣加上之前清政府向外國訂購的,此時清廷共擁有大小艦艇34 艘。



江亨號炮艦


在此基礎上,清政府在1909年成立了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任命程壁光為巡洋艦隊統領(即艦隊司令),任命沈壽堃為長江艦隊統領。到1910年12月,清政府調海軍提督薩鎮冰為巡洋、長江艦隊統領(即海軍司令),確定了艦隊的編製、人員和裝備。與此同時,在另一方面也恢復水師學堂招生,培養海軍人才,並籌備建設海軍基地,重建造船廠。


無奈的是,隨著清廷垮台,中國的購艦小高潮便就此中斷,很快從正途步入異道。辛亥革命中,海軍官兵紛紛反戈相擊,宣布起義。然而此後民國的海軍自始至終都在分裂之中。


在紐約訪問期間的程璧光


在民國前期,海軍各立門戶。其中,民國行使海軍軍政職權機關之海軍部,為閩系海閥盤踞把持。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福建人獨霸海軍的情況。他們以鄉土地域觀念取人,將之非閩者去,兵之客籍者逐。非閩籍的海軍人士因得不到公正待遇,反而遭受無情排擠,遂起而反抗。沈鴻烈與東北海軍之崛起,便是如此。中國海軍也在這一時期由於國家內耗失去了發展的機會,在以後的革命戰爭中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準備向格蘭特將軍墓敬獻花圈的清末水兵隊伍


東北海軍的初創



東北海軍最初是為了防禦三江流域而設立的


東北內陸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大河流,但清末以來,三江的航權一直被沙俄所控制。1919年俄國內亂尚未平息,給了北洋政府保護本國北部江上權益的機會。


經時任海軍部視察王崇文少將提議,北京政府派出「江亨」、「利捷「、」利綏」、「利川」(原德國在華拖輪,一戰中被中國海軍徵用)等4艦北上。可是4艦的航行並不順利,在俄羅斯港口城市廟街滯留時,由於借武器給俄軍進攻日本,引發中日之間的重大外交糾紛-廟街事件。糾紛平定後,艦隊在1920年5月才輾轉駛入松花江,最後定基地於哈爾濱,成立了吉黑江防籌備處。這也是為近代中國東北邊境河流設防的開始。

僅僅4艘軍艦,根本無力承擔東北三江的巡航任務。吉黑江防籌備處遂向中東鐵路發借第6號巡船,改名利濟,並向戊通公司添購商船三艘,編充軍艦。4艘新艦的加入,使得吉黑江防艦隻實力大增。



停泊在海參崴港內的中國巡洋艦


吉黑江防艦隊雖已建立,但是處於派系爭閥的時代,北洋政府根本無暇顧及,財政險象達於極點。海軍更是無米之炊,難以維持。對於吉黑江防艦隊的軍餉連年拖欠,1922年8月經沈鴻烈的活動,北京政府幹脆將這隻艦隊甩給了奉系軍閥張作霖。至此,吉黑江防艦隊正式歸屬奉系軍閥,並成為東北江防艦隊建立的基礎。


1922年5月,直奉兩派的矛盾激化,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在海軍協同配合下,直系經過激戰,大敗奉軍。張作霖攜高級將領乘火車倉皇撤退,途徑秦皇島時又遭到薩鎮冰所率的「海籌、海容等艦的猛烈炮擊」。此事對張作霖刺激極大,開始認識到海軍在內戰中的重要性,於是便萌發了建立自己的海軍的設想。



利綏號炮艦


由於海軍是技術密集型軍種,建設海軍不僅需要一定的工業基礎和財政實力,對於此時的奉系軍閥來說選擇一位既可靠又懂專業的人物更為關鍵。於是具有留日背景,還是海軍出身,又遭閩系中央海軍排擠的沈鴻烈就進入了張作霖的視野。


沈鴻烈初到東北是由於處理「廟街事件」中的外交糾紛。他在交涉事務中表現出色,又不願重返北京海軍部賦閑,便留在了東北吉黑江防艦隊任參謀長。直奉戰爭爆發後,沈利用在北京的資源為最後雙方的講和發揮重要的作用。加之其攻於心計,善於拉攏奉軍將領,進一步取得了張作霖的信任。此時奉系軍閥張作霖也有創建海防艦隊的意願,正需要一個可靠的內行人來主持,沈鴻烈就成為當然的人選了。


沈鴻烈 東北海軍的靈魂人物


上任後,沈鴻烈一邊在葫蘆島建立海軍學校,培養東北的海軍人才,一面積極籌備購買軍艦的事宜。但處於列強對華武器禁運的時代,購買外國軍艦也動需鉅款,沈只能從購買商船、改造舊船入手。


1923年7 月,奉系向煙台政記輪船公司購入兩千五百噸級的商船「祥利」一艘,配以武裝成軍,該名為「鎮海」。1928年春,繼續向日本帝國購買一艘兩千五百噸的廢商船「佳代丸」,各配以 4.7 英寸口徑海軍炮兩門,3英寸口徑的陸軍炮四門,武裝成軍改名為「威海」。而後的1924年11月,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慘敗,奉軍乘勝直赴天津。張作霖海軍至大沽,接收大造船所。該處有1100餘噸之破冰船一艘,系新自海參崴所購,船身堅強,馬力極大,乃帶回武裝成軍,命名定海。1925年秋,又購得日本200餘噸的舊魚雷艇一艘,將其命名為「飛鵬」。


這樣,東北海防艦隊就由這4條艦船構成,,暫以營口為基地,巡防於營口、葫蘆島、秦皇島一帶。儘管這4艘軍艦艦船船大小不一,性能各異,東北海防艦隊畢竟正式成立了。為了統攬東三省江海上的武裝,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處改名為東北海軍司令部,東北海軍正式成軍。



沈鴻烈幾乎以一己之力創立了東北海軍


走向輝煌



奉系海軍軍旗


東北海軍建成後,奉系終於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海軍艦隊。但與同期的閩系等實力較強的海軍相比,實力還是稍遜一籌。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因直系大敗而無處歸依,只能暫且蟄居于山東青島的渤海艦隊,給了沈鴻烈收編的機會。

渤海艦隊原是民國海軍第一艦隊,實力強大。有巡洋艦海圻、海琛、肇和號,炮艦六艘、驅逐艦三艘、運送艦一艘及其他小艦九艘。南方的海閥楊樹庄也想把渤海艦隊拉到南方。但由於渤海艦隊司令溫樹德是魯人,且艦上官兵多系華北人,東北奉系便在收編的過程中佔了上風。



以收留白俄流亡者而縱橫一時的張宗昌


1925年,奉系的山東督軍張宗昌收編了渤海艦隊。渤海艦隊司令溫樹德,擔心被收編後自己地位不保,加之由於張宗昌在奉軍中佔有獨立地位也有獨佔渤海艦隊的野心, 東北海軍與渤海艦隊合併只能暫時從緩。


1926年夏,因「海圻」艦年久失修,而在旅順口進行維修。趁此機會, 東北海軍強制接收了該艦。為了徹底收編渤海艦隊,沈特乘海圻旗艦,率領東北艦隊鎮海威海二艦來青。他們帶有新式飛機兩架,停泊前海暗行監視。也由於渤海艦隊餉項匱乏,藉機補發給渤海艦隊一個月的餉金。沈鴻烈還向張作霖獻計, 任命張宗昌為海軍總司令, 沈鴻烈為副總司令, 在青島設海軍總司令公署。 這樣一來, 東北海軍遂順理成章地吞併了渤海艦隊。



海圻號巡洋艦


實行改編的東北海防艦隊,即以原有東北艦隊列為第1艦隊,駐長山列島。渤海艦隊為第2艦隊,駐靑島。江防艦隊為第3艦隊,駐松花江。第1-2兩艦隊,擔任奉省海防,隨時調遣。第三艦隊擔任東北國防,並為指揮便利起見,設總司令部於奉天,置總副司令各一員、以便統率。


收編渤海艦隊後,東北海軍實力大增。當時國內排水量最大的巡洋艦「海圻」艦和「海琛」「肇和」巡洋艦,以及「楚豫」與「永翔」炮艦的加盟,使東北軍海軍如虎添翼。這時全國海軍艦隻約42000噸,官兵不算括陸戰隊約有5400人。東北軍海軍的船艦佔全國海軍軍艦總數的約76.7%,海軍官兵人數佔全國海軍的約61%,已然進入到全盛時期,與福建閩系海軍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肇和號巡洋艦


東北海軍與閩系海軍的較量



奉系在控制華北沿海後就要面對北伐軍的進攻


1926年7月至1927年3月,北伐軍一路北進,把國民革命從廣東地區推進到長江流域,形成北伐軍與奉系軍閥南北對峙局面。在此形勢下,東北海軍魚已歸附於國民革命軍的閩系海軍中央艦隊發生了一系列戰鬥。


1927年3月27日凌晨,已經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的「鎮海」號與「海圻」艦編組,秘密南下到達吳淞口外。本來就是商船外觀的「鎮海」,行前特別按照當時商船的做法,在艦體兩舷油漆了碩大的「大昌」二字,混充「大昌」號商船。連同加裝了煙囪偽裝成義大利軍艦的「海圻」,一起駛進了國民革命軍海軍布防嚴密的吳淞口。



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的 鎮海號


它們對口內的「海籌」等國民革命軍軍艦進行偷襲。得手後又全身而退,在吳淞口外還俘獲了「江利」號炮艦。這也讓東北海軍控制了制海權。隨後兩船還多次南下,但都以失敗告終。


雖然在戰果上沒有什麼收穫,然而東北軍海軍卻極大地牽制了長江艦隊的行動。閩系海軍始終不敢北上,不能對奉軍造成威脅,也間接配合了陸上的作戰。


鎮海號上的水上飛機


在同江口之戰中走向消亡



張作霖的死也預示著奉系的命運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於皇姑屯,奉系改由少帥張學良主持。張學良開始重新對東北軍海軍進行改編與擴充,並親自任東北海軍總司令一職。


在東北易幟後,因少帥張學良認為有國民黨作背後支持,急於收回中東鐵路主權,引發了蘇聯對中國東北的報復性軍事入侵。「利濟」,「江安」、「江平」、「江通」等武器禁運時代添置的江防艦隊軍艦,和「利綏」、「利捷」等歐戰戰利艦一起,與強勢的蘇聯阿穆爾河區艦隊進行了激烈的交鋒。


1929年10月12日東北海軍在戰鬥中損失慘重。江安、江平兩船先後為敵機炸艦彈所毀,利捷號力戰沉沒。隨著東北江防艦隊幾乎全部覆沒,東北軍海軍也開始進入其消亡階段。 雖然他們還是在第二年作為民國海軍代表,參加了收回英軍威海衛基地的儀式。但一切都只是迴光返照。



蘇軍部署在遠東的列寧級淺水重炮艦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全部江防艦艇被日本人接收, 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因駐守山東未受影響。次年6月,因艦隊中 「渤海派」 與 「東北派」 的鬥爭引發東北海軍倒沈運動。甚至發生了「鎮海」 艦軍官馮志沖,謀刺沈鴻烈未成事件。此事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海圻、海琛、肇和三艘軍艦逃離了青島,投奔閩系海軍。東北海軍從此一蹶不振 , 被國民黨政府收編為海軍第3艦隊,(閩系海軍編為第1艦隊、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直屬海軍部,東北海軍編為第3艦隊,廣東海軍編為第4艦隊。)。



由東北海軍參加的收回英軍威海衛基地儀式


到1933年7月,「東北海軍」這一番號廢除,正式接受「第3艦隊」的稱謂。至此,真正意義上的東北軍海軍消亡,也結束了南北海軍對峙的局面。但海軍真正的一統實質上並沒有完成。


由於海軍並非蔣介石的嫡系,為了利用海軍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蔣介石表面上支持海軍,實際上持不信任的態度。他經常扶植另一派系打壓另一派系,從而挑起爭鬥。當時,陳紹寬雖任海軍部長,但其政令和軍令止於第1-2艦隊和練習艦隊。第3艦隊則歸東北政府管轄,第4艦隊則隸屬於廣東政府。可謂是各立門戶,相互爭鬥。



蔣介石總是給海軍畫餅充饑 轉手又製造內部矛盾


有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蔣介石故意造成海軍一盤散沙的局面,是為了便於控制和駕馭。除此之外,他還加緊培育自已的嫡系海軍,在原有的間、魯、粵三個海軍派系之外,又成立了電雷學校。派系鬥爭日益激化,使中國海軍更加分裂。

到1937年的抗戰爆發,殘存的東北海軍部隊,大都無力對抗強大的日本帝國海軍。他們不得不將艦艇自沉在青島港內,完成了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史海 的精彩文章:

明朝萬曆皇帝,30年時間都不上朝,打開棺木之後才發現他的苦衷!
明朝萬曆援朝戰爭中,跟日本比火器看看哪家強!

TAG:縱橫史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