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周朝歷史叫春秋戰國而不叫夏冬戰國呢?

為什麼周朝歷史叫春秋戰國而不叫夏冬戰國呢?

春秋一詞成為中國東周一段時期的斷代統稱,是釆用了孔子所著儒家經典著作巜春秋》的書名,而歷史學說界之所以把這個書名用作一個歷史時期的統稱,是因為孔子所著的《春秋》記錄事件的年代(魯隱公元年 前722年一一魯哀公14年 前481年)與平王西遷(前770年)至(前476年)齊國田氏已實際掌握了齊國的權力為止的起止年份基本吻合,而這段時間正是周室衷微、諸侯並起爭霸的年代,史學界干脃把這段歷史用孔子的書名作了統稱,以後以"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為標誌也釆用劉向書名《戰國策》命名為戰國時期。說起來麻煩,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方便斷代劃分,把東周至秦統一這個社會大變更時代分為兩個時代,叫春秋和戰國!總不能同三國兩晉一樣叫五國和七國吧!

而春秋一詞的運用並不是孔子首創,最早出現在魯國史官的編年史中,當時魯國史官要把各國的重要人物和發生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而為什麼要命名為春秋而不是冬夏那?原因大概有這麼幾點:

一是古人一般根據氣候氣溫天氣來做事情,有「避暑窩冬」之說,《禮記·王制》:「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意為禮樂宜(春秋季)室外,詩書宜(冬夏季)室內,而各國的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比如葵丘會盟、楚王問鼎、弭兵會盟等都是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

二是孔子作為儒家大佬是反對戰爭的,而戰爭又是編著"編年史"迴避不了的問題,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又要用一定的意境含蓄地表達出來,後世稱孔子這種寫法為"春秋筆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崔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所以春秋作為書名最能表達孔子的意願。

三是因為春、秋兩季節發生許多重要的事情,既有春天時祭天祭祖的事情,也有秋天時互相征伐的國事,所以當時的史官需要大量記載春、秋兩個季節的事情。《國語·楚語上》:「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請為『靈』若『厲』。」韋昭註:「春秋,言春秋禘、祫。」

四是春秋一詞早在先秦就己不是單指兩個季節,它己演變成四季、歲月、人生、光陰等的統稱,《詩·魯頌·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鄭玄箋:「春秋猶言四時也。」《楚辭·遠遊》:「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換言之《春秋》就是魯國史書的專有書名。各國史書都有專名的,如晉國史書叫《乘》,楚國史書叫《檮杌》(見《孟子·離婁下》)。而後來春秋成了史書的統稱,《楚語上》也說:「教之《春秋》」,就是說,對太子,用史書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齊諸國都有史書,墨子曾讀過。

綜上所述!基本可以搞明白,為什麼叫春秋戰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四大刺客哪一位最是英雄?荊軻只是第二,第一是?
春秋戰國時期,很多王會用「襄」這個字,為什麼沒有一直用下去?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