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治國保檔案《二十六》國之瑰寶——長子天王寺

長治國保檔案《二十六》國之瑰寶——長子天王寺

天王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子縣城南大街,明弘治八年(1495)版《長子縣誌?寺觀志》記載:天王寺始建於唐永徽年間(公元650年——655年)。據光緒八年《長子縣誌》及碑載,元、明、清共九次修葺和增建。現存中殿和後殿,為金代木結構古建築遺存,殿內有零星早期壁畫殘留,彌足珍貴。2011 年文物主管部門對主體和周邊環境進行了修繕與整治。並依據舊址遺迹復建了山門殿,依據縣誌與相關史料的記載在寺院東南隅復原了清式戲台一座,同時增築了清式管理用房一院。2017年於寺前擴建天王寺文化廣場。

中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杪單下昂計心造,瓜栱、慢栱、令栱抹斜。補間鋪作隱刻。用材碩大,梁架為六椽栿通搭,蜀柱交栿枓托平梁,山面丁栿上以駝峰托系頭栿。後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梁架四椽栿對後乳栿,後檐四鋪作單昂計心造。

天王寺的興建緣起於唐宋時軍神「毗沙門天王」崇拜。在唐代不空法師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毗沙門天王於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唐明皇為感恩,特命 「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相」供養 ,佛寺也特設別院供養。此後,唐朝軍隊之中,皆以毗沙門多聞天王形象繪製旗幟,號曰「天王旗」,以保佑武運昌隆。一時毗沙門天王聲威大震,香火極盛。多聞天王被中國軍人遵崇為 「軍神」,單獨立廟祭祀。到了宋代,軍中供奉毗沙門天之風更盛,幾乎每支部隊的駐營地都建 有天王堂。作為戰國末韓趙兩國戰略要地、秦漢兩朝上黨郡郡治治所、北朝西燕國國都所在地,長子城始終是上黨的軍事重鎮。隋唐以後,長子縣雖失去了上黨首府的地位,但其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仍舊受到重視。據《舊唐書》記載,唐開成(836—840)至會昌初年(841—844)昭義節度使劉稹屯重兵於長子。有軍隊,自然就會有「軍神廟」——天王寺。

明清兩朝,毗沙門天王的軍神形象日漸被淡化,尤其是滿清入主中原後,他「軍神」的職能基本上讓給了「武聖關羽」。而他與另外三位天王執掌「風調雨順」的職責卻被進一步強化,並最終確定下來,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農事神之一。四大天王是佛國著名的護法神,原本是東南西北四方的守護者,按中國思維,一談到守護便自然就想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況且自古中國便是農業為主,風調雨順自然對此十分重要。因此,隨著佛教的中國化,乃至世俗化。佛國的四大天王便被賦予了一套中國式的解讀:南方增長天王手中持劍,劍之鋒表「風」,西方廣目天王手持琵琶,琵琶的弦需要調,表「調」,北方多聞天王手中傘表「雨」,東方持國天王手中蛇或花狐貂表「順」,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天王寺東南隅的戲台就是當地信眾為了酬謝四大天王護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建起來的。

長子天王寺是本地區這一類型寺觀的唯一遺存,毗沙門天王從最初的佛教護法神,再到唐宋時的軍神,乃至明清以後的農事神形象而生動的反應了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演進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子之家 的精彩文章:

TAG:長子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