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紐約的獨立書店尋找有趣的靈魂

在紐約的獨立書店尋找有趣的靈魂

James Drougas,不壓抑非帝國主義廉價書店

紐約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獨立書店都具備了個性,它們不僅是書籍的棲身之所,也和人們有所勾連。即使被高昂的租金炙烤著,這些獨立書店也還活得好好的。

文 | 胡博 編輯 | 露娜醬

美國的獨立書店在過去的四十年里遭受了三重打擊。首先是上世紀80年代大型連鎖書店的崛起,它們以每周增加10%的速度開設新店。到了90年代,巴諾書店成了書籍零售的統治者。接下來,1995年成立的Amazon標榜自己為「地球上最大的書店」,憑著線上預訂、海量品種、低價和便捷的郵遞等服務後來居上,其名下的Kindle電子書的誕生對獨立書店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第二個千禧年到來前的5年內,美國的獨立書店銳減了43%。

種種壓力也倒逼獨立書店適應新的零售生態,它們以「Buy Local」為口號呼籲民眾支持獨立、當地的生意,近年來很多書店甚至走上了「眾籌」之路。當博德斯集團(曾經的美國第二大書商)和旗下沃爾登書店在2011年破產時,獨立書店的生意又回暖了。即使被高昂的租金炙烤著,紐約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獨立書店也還活得好好的。

Otto Pentzler,神秘書屋

Ben Lowry等人,大商船書店

Bonnie Slotnick,菜譜書店

David Morse,書街

Heather O"Donnell,蜜與蠟書店

紐約攝影師Franck Bohbot(弗朗克)和作家Philippe Ungar(菲利普)將鏡頭和筆尖對準了當地的獨立書商們,彙集而成了We Are NY Indie Booksellers(我們是紐約獨立書商)這個系列。鏡頭下的店主們大多臉上掛著笑容,稱不上洋溢,但看著很愜意。他們儘管膚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在「民族熔爐」的不同地段,但都貴在堅持。

「店主們的肖像映入你的眼帘時,你也許覺得這些人孤獨而寂寞,但不盡然——書籍和色彩充斥在他們周身。就交流而言,它們是店主最好的朋友,抑或敵人。我想把這個書店系列多彩的一面真實地呈現出來,因為它們就像社區的小博物館。」弗朗克說。

在弗朗克看來,每間獨立書店都具備了個性,它們不僅是書籍的棲身之所,也和人們有所勾連,生意難做,但是樂於去做。這些書店的取名多少都契合了主人的氣質和室內的裝潢,主營也是獨立、個性的體現。店主會選擇一個體裁、題材或主題作為主要的商品,比如自傳、科幻小說、性、學術、非裔美國文學、西班牙文化。有的書店蝸居於一個集裝箱,有的堂而皇之置身於曼哈頓中心的著名建築內,但它們分享愛書的熱情是同等的,無論是新書、二手,賤賣的還是稀有貨。

Janifer P. Wilson,姐妹市郊書店

Joseph Koch,約瑟夫·科赫漫畫書倉庫

Dimitrios Fragiskatos,任何人的漫畫

Matt Winn,糖漿書店

Michael Seidenberg,黃銅書屋

Nick Chase,轉角書店

弗朗克和菲利普的初衷是拍攝和採訪50位獨立書店的店主,並整理成書,待紐約的計劃完成後,便將這工作拓展到其它地方和國外。他們希望人們能重拾與書的經歷,從鬧騰的生活中抽身出來,拯救這些書店。

店主們的堅持無疑是感動菲利普的首要因素,但最令他動容的是曼哈頓下東區藍色書屋Corey Farach的話。他談到人們負擔不起一本40美元的平裝書時說:「這完全可以理解,請坐下在書店裡細細品讀吧!」

Corey Farach,藍色書屋

Peter Miller,自由鳥書店

Steven Svymbersky,昆比書店

Toby Cox,三種生活書屋

Maggie Pouncey and Matt Miller,故事書屋與故事實驗室

Jennifer Fischer,街頭賣書人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學生校內身故,學校負何種責任?
「吃雞」會讓你變得更暴力嗎?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