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碚老篾匠:重拾篾刀 用心編織

北碚老篾匠:重拾篾刀 用心編織

古語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一把竹扇輕搖,一張竹席任躺;背簍在身,竹笠戴頭。

曾經,多少人心中那些遙遠的生活記憶是與傳統竹篾製品編織在一起的。

竹香悠悠,翠影斑駁。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愈來愈多金屬和塑料製品代替了手工篾製品,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見證者;掌握著竹編技藝的篾匠的身影也漸漸隨著竹編工藝的凋零從大街小巷隱去。

但你若現在走進北碚靜觀,也許還能瞧見這樣不起眼卻又沉澱著記憶的身影。

沿靜觀正街向深處走,會途徑一處兩旁站立大樹的拐口,拐口敞著一條路,向里探,能看見一間出租房。

走近,屋門上方懸著一捆竹篾,屋內擱置著一床、一桌,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大件傢具。剩下大半的空間是被一件件竹製半成品佔據的,簸箕、淘箕、竹籃……可初見其型。

門口擺放著幾件竹篾成品,樸素精緻,靜靜守候著這間房。

六十四歲的老爺爺羅成是這間房的主人。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老街上唯一的篾匠。

靜觀鎮上,凡是有竹篾製品出售的地方,其產品大都是出自羅成之手。

如今,羅成靠著編織竹篾品過活,經他手製作出的東西受到不少鄉鄰和顧客的稱讚。

但八年前的他,卻並不是名副其實的竹編手藝人。

小時候家境所迫,羅成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長大後為維持生計,他選擇了學手藝。

年輕時的他,做過蔑匠,當過裁縫,補過房子,理過頭髮……那時的他就在手藝活上展現了自己的天賦,「每一門都是我自學的,每一門都還做得不差。」

婚後,羅成一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富裕,只能靠他的手藝勉強維持生活。

1979年,羅成帶家人離開了北碚,到重慶生活。

初到重慶時,人生地不熟,「沒有文化和經驗,最開始找不到工作,只能幹零工找錢」,羅成說。

而當時他的家裡已有三個子女,日子依然過得拮据。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羅成認識了一位做建築工程的朋友。

朋友正在負責一個工程項目,想到羅成家的境況,便邀請他到這個行業試試。

「我想讓家裡好過點兒,」抱著這個想法,羅成很快就做了決定。

但這個決定在他告訴妻子後並沒得到支持。「她說做這行不穩定,喊我不要搞這些。」回想妻子當時的抱怨和不理解,他搖頭道。

妻子的反對最終沒有動搖羅成的堅持。剛進入這個行業的那段時間,羅成回憶道:「做過苦力活,也做過管理,基本上每樣都碰過。」 羅成說沒有經驗的他只能跟著其他人學,因為自己的好學踏實,有機會嘗試了不同的職位,經驗越來越豐富。

那幾年,羅成一直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也正是因為那段時期,羅成說他看到了在城市發展的希望。

「後來慢慢懂得多了,也存了一些積蓄,決定自己當老闆,那時候接的工程多喲,童鞋廠、服裝廠、普通的住房……這些項目我都做過。」回憶過往的成就,羅成嘴角綻出微笑,帶著些許自豪。「做得最好的時候,不管走到哪兒去都有人(建築行業內)認識我。」他手指天邊某處笑道:「現在的紅旗河溝還能看見當年我建的住房區。」

時間走得很快,羅成家的經濟條件慢慢好起來,三個兒女也都長大成人。

那年,56歲的羅成將半生積蓄留給了家人,決定一個人回到靜觀,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還是喜歡靜觀的靜」,羅成說,「上了年紀,在外面干吃不消。那時候覺得,人生不過短短暫暫幾十年,我還是回來做點喜歡做的事,乾乾老本行,安安靜靜地生活,這樣就知足了。」

回到靜觀的羅成,選擇了竹編這個老本行,重新拾起了那把沾滿灰塵的篾刀。對於羅成而言,做竹編是最適合他的行當。

他說:「對我這個年齡來說,做竹編比較輕鬆;這一行也是我最拿手的,可以說凡是和竹子有關的用品我都能做。」

於是,在能遙望遠處山脈和村莊的靜觀老街深處,羅成租了一間房,成了街上的篾匠。

坐在一間簡陋不過六十平米的出租房裡,靜靜地編織手中的竹絲。閑暇時,翻翻字典,看看日曆,或是取一副撲克牌,自己和自己切磋;偶爾到超市買東西,會在超市的電視機前停留片刻,看看新聞。

回到靜觀後,他每天都是在這樣的日子裡度過的。

「挺好的,安靜又自由。」羅成笑著說。

忙起來的時候,羅成將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給了竹編。有時,從清晨到日暮,幾乎整天都在與手中的竹絲打交道。作為篾匠,他希望自己能為客戶做出最好的蔑貨,因此,他對待手中的竹篾格外認真。

「手藝活,要精細」,羅成說。

一整套製作竹篾品的流程是繁瑣且複雜的,選竹、砍竹、破竹、編織……每個流程都需要花費不少精力。

羅成會親自選竹、砍竹,每年上山兩、三次,但因年歲已高,砍下的竹子都由鄉親鄰里們幫忙背回來。除此之外,每一個環節他都堅持親力親為。

「砍竹必須在夏至節之後,那時候竹子里的水會往下走,砍下來的竹水少,不容易被蟲蝕。這樣的竹子質量好,用它編出來的東西才會經事,不易爛。」

竹子拿回來後,要用篾刀將竹子破開,順著竹縫口一節節推到底,在一聲聲脆響後,一根成竹便成了條條篾片。經過磨、削,條條篾片變成薄薄篾絲,才能開始作編織。「蔑絲要粗細恰當,厚薄均勻,不然編得不好看」。

編織時,羅成的手法十分嫻熟。蔑絲在他手中輕盈旋轉,飛快地纏繞在指尖,又飛快地盪向空中;一根根不停地相交又分離,經緯交織間,留下錯落有致的步伐。

到最後一步收口,一根繩索不斷地在竹條縫隙間穿梭,固定整個作品最後的造型。

那雙布滿著老繭的手,印記著羅成的與竹相知相交的痕迹,不停在翻動。

做好一件成品的工序很繁瑣,羅成仍然細緻耐心地完成每一個步驟。

只是現在的他常常會對著那些作品發出感慨:「人老了,速度也放慢了,做一件簸箕得花上兩三個小時,比不上年輕時候咯。」

「只要讓我做,我就會儘力做到最好,做手藝,就是得圖個好名聲。」羅成說這是他做手藝以來一直堅持的原則。

也正是因為這樣用心的做事原則,才誕生了那一個個精美又耐用的竹製品,受到顧客的青睞和喜愛。「他會的手藝多,做的東西也好。」周圍的鄉鄰這般誇讚羅成。

2008年,靜觀竹編被列入了北碚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里。

作為老街上唯一的篾匠,近幾年羅成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其實靜觀還有些人會竹編,只是他們都沒在街上,做的種類也沒我齊全。」

現在,許多人都會慕名前來,或是專門來下單定製蔑貨,或是駐足欣賞他編織的手藝,為他與竹製品拍上一兩張照片。

「看的人變多了,學的人卻沒有,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干這些了。」羅成無奈道。他明白,如果沒有傳授,便意味著難以傳承。

「我還是會繼續做這行,以後干不動了再看。」談起以後,羅成低頭說,繼續舞弄手中的竹條。

靜觀里,時光悄悄從布滿老繭的指尖走過,老篾匠用心編織的身影依舊在竹香中停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碚殼 的精彩文章:

一家麵館,在深夜餵飽你孤獨的靈魂
靜觀「獵床人」:守護一片匠心

TAG:碚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