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人們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富有?

為什麼人們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富有?

為什麼人們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富有?
credit/sein


# 本文由 波波洋 投遞譯稿:


在地球,每天有幾十億人作出著與經濟有關的決定,比如添新衣,吃日料, 租房子等等,這其中大部分決定了你們的儲蓄和消費,另一些則決定了你們的債務, 比如刷信用卡,貸款買房,買車等等。那麼,當你們做這些決定時, 是否總會權衡利弊, 使用所有可用信息並認真實踐長期目標呢?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 情況並非如此。比如在米國,儘管許多人都高喊著自己應該為退休多存些錢了, 但卻同時坦白自己一般不會打開自己的《儲蓄計劃.ppt》。

總的來說, 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一直認為, 人們的意圖與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由於認知偏見——思維中的系統性錯誤影響到個人的決定和判斷。認知偏差解釋了你們的經濟決策往往被自我控制問題、短視行為、隨時間變化的喜好和其他行為不一致影響。


例一:學者們發現, 人們的認知偏見往往會導致對實際債務成本的低估, 從而導致借款行為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例二:經濟學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表明, 如果人們將它與更大而不是更小的財務資源進行比較, 那麼項目的感知成本就會低於實際成本。


練習: 已知蛋T的價格是79塊, 請在心裡將它跟你銀行賬戶里的2萬塊,而不是錢包里的100塊相比, 試求你剁手買下它的概率。

對財富感知的偏見


按照這一研究方向, 在米蘭的聖心天主教大學的經濟學複雜性實驗室,我(作者,人類)最近開始了一個新的項目, "認知偏見, 感知財富和宏觀經濟不穩定"(感謝由安盛研究基金提供的博士後獎學金)。


通過將行為經濟學和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與實驗經濟學的技術結合起來, 這個項目基本上測試了我們的假說:有些人之所以傾向於花比他們"應該"花的更多的錢,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財富值有錯誤的認知。


換言之, 我們假設, 取決於槓桿價值(即債務和凈資產的比率), 即使在凈值沒有改變的情況下, 人們也會自認為更富有, 這使得他們的心理更容易接受增加支出和借貸的選項。我們稱之為 "槓桿偏差假說"。


我們在實驗室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實驗, 以測試槓桿偏差的存在。我們的第一個結果 (即將發布) 證實,在財富的凈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大約78% 的參與者對擁有的財富具有錯誤的感知, 而這些感知是受財富的組成方式影響的。

我們假設, 這種對財富的誤解可能在解釋個人消費和借款決策時起著重要作用, 而這些決定在典型經濟學基礎上似乎並不合理。事實上, 這種類型的認知偏差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對財富有扭曲認識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比實際更好, 於是花更多的錢, 借更多的款, 並高估自己將來償還債務的能力。這種行為不僅對借款人, 對貸方也有影響:借款者無力償付債務, 將導致信貸市場上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的不良貸款積累。


宏觀經濟的部分解釋


通過將這種推理擴展到更大的範圍, 宏觀經濟波動也可能 (至少部分地) 解釋為由槓桿偏差導致的超額支出和債務累積觸發。在這種機制下,你們很多地球人會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有錢,於是對自己的償還能力蜜汁自信,從而貸更多的款,最終推高總體消費。比如2007金融危機之前,美國家庭債務水平飆升, 達到了GDP 的100% 以上,於是幾年之間, 美國社會迅速地從債務驅動型轉變成了債務負擔型。


當然,社會積累的個人債務不能全部歸咎於你們人類的行為謬誤,這幾乎是一定的。另一方面,值得研究的是, 扭曲的財富觀念是僅會在個體層面造成巨大代價, 還是對宏觀經濟也同樣如此。


本文譯自 theconversation,由譯者 投稿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自動駕駛系列9:新世界
我們的星球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一顆「水球」?答案在這!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