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宋】貳 柏楊:宋帝國立國精神——苟且偷安
原標題:【清雅宋】貳 柏楊:宋帝國立國精神——苟且偷安
柏楊:宋帝國立國精神——苟且偷安
上一期,你好,我是宋徽宗(點擊回看)發出後,很多朋友大罵趙佶不務正業,然而一個朝代的滅亡絕對不會只是幾個人的主導,而是有其潛在的諸多因素,我們就讓柏楊先生帶領我們,回溯到宋朝立國之初,看看整個王朝的管理方式與精神氣質,如何影響了後世國運。
任何新興的政權,初起的時候,都會有一段時間具有相當強大戰鬥力。只宋帝國不然,它一開始就高度疲憊。同樣是中國人,在唐王朝黃金時代,生龍活虎使山河動搖。可是一進入宋王朝,卻成了病夫,不堪一擊。
趙匡胤是後周皇帝郭榮的親信,被認為絕對不會叛變的將領,然而他終於叛變。他自己的故事使他警覺到部下的所謂忠心,並不可靠。
要想根絕叛變,不能單純的寄托在部下的忠心上,唯一的辦法是不要為別人累積叛變的資本。
所以他定下原則:不讓大臣有權,萬不得已時,也不讓大臣有權過久。
假如有權的人所掌握的權都只是暫時性的,就無法作大規模行動。這可從下列的宋王朝中央政府組織形態上,觀察出來:
這個表只列出中樞三個機構,另外「尚書省」、「門下省」、「九寺」,跟唐政府組織一樣,仍然存在,不過都屬於輔樞,地位並不重要。中樞三機構並不總隸於宰相,而是分隸於皇帝。宰相只在理論上統攝全局,但除非奉有特別命令,否則他不能過問樞密院(軍事)或三司使司(財政)的事。這是預防政治領袖跟軍事領袖或財政領袖結合的重要措施。
不但如此,政府各單位首長,跟他所主持的單位又完全不發生關連。
像中書令,名義上是中書省的首長,事實上中書令只是一個高級官銜,他只能在自己家裡享受這個榮譽,不能去中書省行使他的首長職權。
去中書省行使首長職權的人,即中書省的實際首長,則由尚書省副首長(右僕射)(尚書省首長尚書令,同樣也不能行使他的首長職權),兼任中書省副首長(侍郎),然後再代理中書省首長(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判省事)。
這太複雜了,我們姑且用現代機構,作一比喻。猶如教育部長並不能過問教育部的事,而由商業部副部長兼任教育部副部長,此一兼任的副部長,再代理教育部部長,才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長。
地方政府的情況,完全相同,各州不設正式州長(刺史·州牧),所有州長都是臨時性的,稱之為「知州事」或「判某州」,他們的本職都在中央,州長不過暫時兼任或暫時代理。即令他不是中央官員,有時也故意加上中央官員的官銜,表示地方職務只是暫兼暫代,隨時都會被調走。
於是,宋政府所有機關和所有官員,好像是七拼八湊走江湖的雜耍戲團,只求今天的演出能夠糊口,便心滿意足。在這種情形下,沒有人想到百年大計和長遠謀略,而趙匡胤所希望的,恰恰也正是如此。
軍事上主要目的在使將領們永遠沒有軍權。樞密院即現代的國防部,它的首長限定由文職人員擔任,並且更進一步,連戰術單位的部隊首長,也改由文職人員擔任,軍隊的戰鬥力,遂被傷害。
宋帝國的武裝部隊分為兩種:
一種是稱為「禁軍」的國防軍;國防軍則是精銳,全部集中在首都開封。
一種是稱為「廂軍」的地方團隊。地方團隊全是老弱殘兵,分散各地,維持地方治安。
遇到戰爭,即由中央臨時委派一位文職人員擔任統帥(甚至由宦官擔任統帥,卻很少由將領擔任統帥),率領出征。
而負責實際作戰的將領,也出於臨時委派,他們雖然是職業軍人,但對所統率的部眾,卻一無所知。
戰爭結束時,統帥把軍權交出,將領則調往別的單位,士兵返回營區。
這樣的好處是,統帥跟將領不熟習,將領跟士兵不熟習,絕對不會發生陳橋式兵變。
不過正因為如此,再多的部隊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不但不能擔當大的攻擊,連承受大的打擊都困難。
文官擔任統帥,尤其是致命的有害制度。
像澶淵之盟那一年,天雄戰區(河北大名)司令官王欽若(當時官銜「參知政事判天雄軍府兼都部署河北轉運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戰區司令官兼總指揮兼河北省省長」),看到遼軍從城下經過,嚇得屁尿直流,唯有燒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這種情形之下,士氣是如何形態。
末帝國的立國精神是:抱殘守缺,苟且偷安,過一日算一日,將就一天算一天。
文字:節選自柏楊《中國人史綱》,圖片來自張博力超清看文物,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圖片說明:
《瑞鶴圖》。 宋徽宗趙佶所作。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群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空中仙禽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後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


TAG:此刻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