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書評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書評

今天是小編第一次給大家分享自己的東西,就先給大家分享一篇書評——《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德國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代表作。論述了資本主義精神與禁欲主義新教的理性倫理之間的關係問題。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分為作者引言、第一部分:問題。第二部分: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倫理觀。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了第一章: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第二章:資本主義精神。第三章:路德的「天職」觀:本書的研究任務。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入世禁欲主義的宗教基礎、第五章: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

在引言裡面,作者首先由西方的「優越性」引出了資本主義。作者認為充斥著非理性和投機元素的是一種類型的資本主義。而西方還發展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資本主義,它的獲利需求是理性的,它是需要理性精神的。作者要討論的資本主義,便是後者。從後文來看,這兩種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從理性到非理性。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形態依賴於現代科學。而現代科學知識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這種驅動力來源於西方社會結構的獨特性,尤其是法律和行政機關的理性結構。而資本主義利益在這法律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什麼這種利益只在西方起到了作用呢?是因為西方文化獨特的理性主義。

作者並沒有否認經濟對這種精神形成的根本性意義,但是同時指出了宗教觀念對其產生的重要影響。經濟決定論太過籠統,作者希望更加具體地分析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這便是本書的主題:資本主義精神與禁欲主義新教的理性倫理之間的關係問題。

在第一章(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開頭,作者便指出了新教教徒在商業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實際生活中,新教教徒傾向於商業;而天主教徒,更傾向於人文主義。無論歷史政治環境怎樣,新教教徒都有發展經濟理性主義的趨勢;天主教徒則沒有這個傾向。可以推斷,研究這種差異,更重要的是研究宗教信仰的特質,而非歷史政治環境。

有人認為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天主教徒的禁欲主義,而新教教徒追求享樂、利益。作者表示反對。他指出,禁欲主義和追求利益看似矛盾,實際上卻聯繫密切。

大部分虔信派(新教教派)的精神形式是來自商業圈,許多資本主義企業家是來自牧師家庭。加爾文宗、信義宗等新教都把資本主義商業意識和宗教虔誠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商業發展。這些都說明了一點:全力以赴、積極進取的精神,歸功於新教教義。

到了第二章(資本主義精神),作者首先從具體到抽象,引用了富蘭克林的話對資本主義精神作了描述,話中表現出一種倫理:只要是合法賺錢,就是遵守天職,也是人生最終目的。而且,這種倫理中的賺錢與生活享樂毫無關聯。

傳統的勞動者的工作量只限於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即使增加報酬也難以提高其積極性,這給通過增加勞動的方式提高生產率帶來極強的阻力。這便是所謂的傳統主義。那麼降低報酬呢?它儘管能增加一些利潤,卻無法應用於需要熟練勞動力、高度注意力,創新精神等情況。要想提高生產力,只有一個方法:把勞動本身當作目的,當作「天職」。而這種態度不能用高工資或低工資取得,只能依靠長期的教育。

過去僱傭的女孩基本上不願意在工作中動腦筋,不願意學習新的工作方法,不願意提高效率。而有宗教背景尤其是信仰虔信派的女孩除外。作者得出結論:宗教教養最有可能破除傳統主義。可是,對資本主義的適應能力與宗教因素是如何結合到一起的呢?

作者指出,資本主義精神登上歷史舞台的過程並不平靜,企業家需要有較高的品質,並且把這個事業當作生命的必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有禁欲主義的特徵。

這種資本主義精神可以被理解是一種適應的產物。以前宗教甚至不能積極地認可它的盈利精神,為什麼到富蘭克林那裡盈利就變成天職了呢?

理性主義的發展。

可是從個人利益幸福的角度看來,把獻身於勞動作為天職不是非常不理性的嗎?

第三章中(路德的「天職」觀:本書的研究任務),作者指出「calling」(天職、感召)這個詞語,主要存在於新教徒的語言中。那個時代出現了一種新觀念:履行一個人世俗事務的責任,便是他的天職。天職觀念闡釋了新教教派的核心信條。

這是路德提出的,隨著越來越多地參加世俗事務中,他越來越高地評價現世的工作。他認為教會鼓吹的隱修生活沒有價值,而履行天職的勞動是上帝唯一認可的生活方式。

然而,路德卻沒有資本主義精神。他的資本主義觀念也是非常落後的。由於《聖經》傾向於傳統主義,路德不僅保持傳統主義,而且越發保守。他又認為絕對服從神的意志與絕對接受現狀是一致的。即每個人只能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能越界。路德的天職觀包含著傳統主義性質,它宣揚服從權威和安於現狀。暫時看來,它帶來的影響是消極的。

作者下面談到了加爾文宗(即歸正宗)。

沒有路德,就沒有宗教改革;但是沒有加爾文宗,路德也不會獲得持久的成功。由加爾文宗激發創作出來的《神曲》,表達出重視現世、承認人活的觀點,這與中世紀的宗教觀念截然相反。

在第四章(入世禁欲主義的宗教基礎),作者介紹了四種主要的禁欲主義的宗教形式:加爾文宗、虔信派、循道宗和從浸禮運動中派生出的諸教派。

作者首先研究了加爾文宗。預定論是其最為典型的教理。加爾文認為,上帝用預旨決定了每一個人的命運,一部分人會得救,而一部分人只能被罰下地獄。這種預旨不可更改,每個人只有服從。

因此,去教會懺悔不再能獲得救贖,教徒定期釋放罪惡感情緒的路徑被堵死。預定論刺激著加爾文教徒倫理態度的發展。

整個世界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上帝的榮耀而服務,被選召的基督徒唯一的任務就是履行上帝的戒律,從而增添上帝的榮耀。因此基督教宣揚的胞愛也只是為上帝的榮耀而非為肉體服務的。於是,人們也需要為社會理性組織形式的利益服務,因為它是上帝為滿足人的功用而設計的。這就證明了履行天職勞動的正當性。

預定論給信徒們帶來了疑問:我是上帝的選民嗎?怎樣才能確定我蒙受天恩呢?這就產生了兩種牧師勸誡:一方面,個人要相信自己是被選召的。不自信的原因是不夠虔誠,沒有完全蒙恩。因此,有責任遵守上帝告誡的「牢牢把握自己的天職」。另一方面,緊張的世俗活動是獲得自信的最佳方式,它可以驅散對宗教的疑慮,給人蒙恩的確定性。

可為什麼世俗活動有這樣的作用呢?

加爾文宗教徒雖然想通過路德的「因信稱義」的方式獲得救贖,但由於預定論帶來的懷疑態度,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客觀結果(世俗活動)證明信仰,達到所謂的「救贖確認」。

加爾文教徒知道,救贖受到上帝的支配,甚至是由上帝親自完成。因此,善行也許根本是無效的。可他們是把善行用來驅散下地獄的恐懼,而非用來購買救贖的。

加爾文宗要求教徒要一輩子行善。教徒的生命完全是為了獲得救贖,被徹底理性化了。這種理性化賦予加爾文宗獨特的禁欲主義傾向。加爾文宗的禁欲主義告訴教徒們要在世俗活動中證明自己的信仰,使禁欲主義向現世活動轉化。

接下來作者介紹了虔信派。它同樣是把預定論作為出發點。虔信派從根本上說只是對加爾文宗的禁欲主義的簡單強化。它的重點集中在「虔信的實踐」上。

根據經驗,是否是上帝的選民,不能通過神學學識來證明。於是,虔信派並不信任神學家教會。信徒們渴望一切的細節完全按上帝的旨意行事,通過強化禁欲主義來享受與上帝天人合一的極樂。這種趨勢更多地強調宗教的感性方面,與加爾文宗不同。這種感性因素,指引教徒在現世中獲得救贖,而非為理想世界的確定性而禁慾努力。

虔信派認為上帝的恩典會賜予所有人,但恩典在懺悔完之後才會有效。由於虔信派創建了這種引導懺悔的方法,蒙受天恩也成為一項理性的人類活動的目標。虔信派還採取了「密室懺悔」的做法,這弱化了參與世俗活動的宗教基礎。

因此,指向現實情感滿足的宗教需求的虔信派,不可能發展出將世俗活動理性化的強大動力,但它更有利於信仰有系統地滲透到行為之中。

下面是循道宗。它對加爾文宗的教義基礎越發漠不關心甚至加以否定。循道宗的「救贖確認」唯一確切的基礎是一種完全確信受到寬恕的純粹感受。教義認為,一個獲得新生的人可以憑藉某一瞬間的精神轉變實現神聖化,這種神聖化會確保「救贖確認」。

儘管這樣,循道宗也認為依照律法正義地行事應當同樣予以支持,善行是獲得恩典的條件之一,對救贖的感性確信,也是恩典必不可少的基礎。

雖然循道宗的感性刺激煽動性極強,它卻沒有破壞行為的其他理性特徵,它的新生觀只是對善行教義的一種補充,是在拋棄預定論之後為禁欲主義行為創造的宗教基礎。

最後是浸禮宗諸派。它是除了加爾文宗,另一種新教禁欲主義的獨立來源。它派生於浸禮運動或者是接受了其宗教思想形式。浸禮宗教徒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因信稱義,等待聖靈的降臨已經足夠。信仰的重要性被弱化了。

他們禁絕任何對肉體的崇拜,認為《聖經》的生命力不在於字面意思的禁絕一切世俗享樂和完全以使徒的生活為榜樣,而在於聖靈在日常生活中顯現的力量,它可以啟示任何人,這徹底消除了憑教會獲得救贖的教義的所有殘餘。

浸禮宗對旨在獲得救贖的聖禮做了最為激進的貶低,認為新生是因聖靈而獲得的。

浸禮宗希望教徒與現世和其利益隔絕,憑藉良知表達對上帝的皈依,而只有依從良知指引的人才能確認自己的新生,於是善行是不可或缺的。

浸禮宗否定了預定論,以聖靈降臨為自己的理性特徵。這需要教徒們靜下心來營造靈魂的寧靜,聆聽上帝的聖言。這就讓教徒們在日常世俗世界裡仔細權衡行為方式,依據個人良知進行稱義,教徒們的心裡便只會有依從入世的禁欲主義。

同時,浸禮宗有關救贖的教義認為良知很重要,這使人們履行世俗天職的行為帶有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對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具有最為重要的意義。

到這裡,可以總結:所有宗教教派共有宗教恩典狀態的觀念。儘管各個宗教獲得恩典的途徑不同,但是它不能通過神秘的聖禮獲得,也不能通過懺悔或個人的善行獲得。恩典的獲得只能通過一種特殊的行為來證明。這把禁欲主義融入個人行為、世俗世界,人們在現世中為了永世而將自己的行為理性化。

這就解釋了第二章最後提出的疑問。

第五章。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作者接下來把禁欲主義新教看作一個整體,討論了發軔於加爾文宗禁欲主義的英國清教。

清教認為,財富使人懈怠。而為了增添上帝的榮耀,不可安逸享樂,唯有勞作。於是,虛度光陰是萬惡之首,消極的默禱也是毫無價值的,上帝更希望看到人們履行天職。

人應該有一份確定的天職。上帝召喚的並不是勞動本身,而是履行天職時的理性勞動。因此,人能夠從事多項天職,只要它令上帝更滿意,有利於公共或個人利益且無害。

一項天職是否有益,主要是以它提供財富的多少和私人可營利性來衡量。因此,當獲取財富的目的是履行天職,增添上帝的榮耀時,它是正當且必須的;只有把它用來享樂時,追求財富才是不正當的。

禁欲主義使得清教徒追求整齊劃一,他們認為個人修飾上不能服務於自己,只能服務於上帝的榮耀。這極大地加強資本主義對生產標準化的興趣。

禁欲主義反對任意享用財富且限制消費,但又讓財富的獲取擺脫了傳統的羈絆。這種強制節儉實現了資本的積累,而對消費的限制使資本流向生產性投資,即擴大再生產。

禁欲主義培育了理性的資產階級生活,哺育培養了現代經濟人。禁欲主義還為資產階級商人提供了嚴謹、盡責而又勤勉的勞動工人。因為工人把工作當作「天職」。

財富分配不均也得到了解釋,這源於天意,上帝給與每個人的恩典不同,是要達到某種目的,而這種目的凡人是無法理解的。

到這裡,可以得出結論了:基於天職的理性行為,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現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這種理性行為,是來自基督教的禁欲主義精神。

儘管作者沒提及禁欲主義精神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其他條件如市場、資源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以上的論述足以讓我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對資本主義及其精神產生髮展的原因進行思考。

之後,當機器接替了禁欲主義,追求財富剝離了宗教和倫理意義,履行天職的責任觀念幻滅了。那個非理性、貪婪剝削的資本主義時代到來了。

歡迎大家到留言區轟炸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著鼻子說我帥 的精彩文章:

TAG:指著鼻子說我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