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浙江大學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轉型和理論創新

浙江大學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轉型和理論創新

智慧社會作為一種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高度融合的創新型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顛覆性「智慧」技術影響下面向未來的探索。近年來,伴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不斷深化和普及,社會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們的生產生活、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越來越多地受到現代科技的影響,整個社會加速步入智慧時代。「智慧社會」這一理念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引領「智慧」創新,實現「智慧」升級。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時指出,「要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文獻、網路、資料庫等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這為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轉型指明了正確方向。

創新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智慧社會的到來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新的需求,相應地,人文社會科學也要及時凝練、提出和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學立足多學科綜合集群的資源優勢,把握機遇、直面挑戰,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慧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努力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轉型和理論創新,在智慧社會研究上探索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立足學科交叉

開展創新團隊建設

大數據不僅是開啟智慧社會的鑰匙,也是促使智慧社會不斷深化的動力源泉。為充分激發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動力,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轉型,改進研究方法,提升學科實力,推動智慧社會研究,近年來,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在大數據領域進行了不少有益嘗試2017年1月,學校通過整體布局、重點引導、跟蹤實施的方式,支持了六個「大數據+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團隊的建設,以期在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實現前沿突破。首批創新團隊聚焦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法律、政府治理、網路輿情、語言規律與認知、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等多個與智慧社會有關的研究領域。2017年4月,為進一步推進大數據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學校啟動了新一輪創新團隊的培育工作,再度遴選了七個大數據研究團隊,涵蓋土地大數據、體育大數據、數字人文、智慧立法、跨境電子商務、語言與認知邏輯、數據分析和管理研究等多個新興研究方向。

為切實推進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及其與理、工、農、醫等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浙江大學充分結合學校發展會聚型學科領域的戰略布局,於2016年啟動了學科交叉預研專項項目,進一步推動學科會聚造峰,促進跨領域融合創新,打造交叉創新高地。為了更好地落實資助政策,學科交叉預研專項項目採用雙負責人制,要求申報選題涉及兩個及以上不同的一級學科,尤其鼓勵文理學科大交叉項目的申報。截至目前,學校已資助四批交叉研究項目,共計50餘項,成果頗豐。

浙江大學「大數據+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團隊與學科交叉預研專項項目匯聚了學校眾多不同學科的研究力量。在依託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各創新團隊與專項項目成員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理論,積極拓展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應用,著力打造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融互動的新知識體系,為提升學校創新力和競爭力、開展創新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各創新團隊和專項項目的研究內容聚焦社會熱點、難點,致力於解決我國社會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服務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發展;同時面向未來,進一步關注和探討智慧社會引發的人機關係、社會秩序、宗教信仰、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新問題,不斷產出具有理論前瞻性、思想創新性和現實針對性的研究成果。

與此同時,浙江大學積極回應時代變革、中國崛起和全球治理的需求,大力開展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為滿足智慧社會建設對複合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浙江大學充分利用學科門類齊全、學科結構層次豐富、交叉學科平台集聚等學科生態系統化的優勢,於2016年推進實施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專項計劃,設立了包括「文科+X」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在內的一批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心。「文科+X」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2017年度的招生方向聚焦賽博(Cyber)社會科學,即基於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智慧技術與人文社科學科融合互滲並轉型發展形成的新興交叉學科方向。未來,中心將持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和領導力的文科創新人才,著力引領虛擬世界與智慧社會交互產生的新研究領域。

推動學科會聚

產出一流科研成果

近年來,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緊鑼密鼓地開展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科研項目,在智慧社會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優秀學術成果產出不斷。學校湧現出的一批優秀的人文社科學者,在國內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優秀論文多篇,探討了以法治為保障、大數據驅動為基礎、智慧決策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智慧政府治理機制等前沿問題,形成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力。一批優秀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法學研究》等國內權威刊物和Artificial Intelligence、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等國際期刊刊發。如劉海濤教授、徐春山博士後和梁君英教授合作發表於Physics of Life Reviews的論文「Dependency Distance: A New Perspective on Syntactic Patterns in Natural Languages」,同時成為ESI熱點論文(前0.1%)與ESI高被引論文(前1%)

浙江大學的人文社科學者們積極為國家重大戰略、全球性重大科技和治理問題述學立論、建言獻策。如賁聖林教授和劉起貴研究員與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和南非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共同開展數字基礎設施(Digital Infrastructure)與數字技能普及(Digital Literacy)領域的研究課題。所形成的兩份研究報告被G20組委會接受併入選G20峰會的政策建議報告,在G20 Insights主頁上發表。

除了高水平論文和研究報告外,學校還在人文社會科學資料庫建設、指數發布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績。2017年,浙江大學「中國家庭大數據」項目發布兩項重要階段性成果。2017年6月,《中國農村家庭發展報告》成功發布。報告統計分析了中國農村家庭的各項基本特徵與發展趨勢,通過數據的比較分析,揭示了當前我國農村家庭的生存發展狀況及其動態變化的規律,為我國各級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2017年12月,「中國家庭大資料庫」正式上線。「中國家庭大資料庫」是我國首個按照線下抽樣調查數據、互聯網大數據和政府政務數據「三位一體」構思布局的資料庫。首批公布的四輪線下追蹤抽樣調查數據,涉及中國農村家庭的基本結構、就業、收支、財富、農業生產經營、土地利用與流轉、人口遷移與市民化、金融行為、社會保障、教育等各個方面。該資料庫通過網上數據安全平台,免費向校內外研究人員開放,提供數據共享服務。

2017年7月,「大數據+互聯網金融」創新團隊在倫敦與杭州同步發布首個全球眾籌指數(CAMFI),採集的數據覆蓋全球超過4800家眾籌平台。該指數的編製,為個人、機構和政府判斷行業整體走勢,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依據和參考。2017年8月,「大數據+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團隊發布《「一帶一路」背景下互聯網企業「走出去」綠皮書》,探討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創新模式、智慧模式的輸出之路;利用合作企業數據,團隊於2017年11月發布了「中國跨境電商系列指數與排行榜」,科學反映了跨境電商產業的發展態勢,系統展示了跨境電商生態圈的多個方面。2017年12月,由國家文物局主辦,浙江大學作為承辦方之一的「互聯網+中華文明」展覽亮相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展覽包括「文明瑰寶,對話歷史」「融合創新,服務社會」兩大部分,以實物、視頻、交互系統相結合的方式,鮮活地呈現了近年來互聯網與中華文明融合的最新成果。

深化政校企合作

拓展國際學術交流

智慧社會不是單獨某一城市、某一領域的構造成果,而是一個人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相應地,智慧社會建設研究也不能僅僅依靠學界的力量,而是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同合作,在多方合力的推動下共同開展。基於這種認識,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立足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積極深化產學研融合發展、政校企協同創新,在探索智慧社會的研究建設上收穫累累碩果。

2017年3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秉承「開放、包容、共享、共贏」的理念,開啟基於智慧交通、大數據管理、新型智慧城市的政校企合作,成立「智慧交通大數據應用創新聯合實驗室」。未來,實驗室將以「實驗室—合作示範區—研發中心」三步走的長遠戰略,不斷深化合作。2017年5月和9月,浙江大學分別與阿里巴巴和百度公司簽署校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未來在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前沿技術、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攜手推進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在內的智慧生態系統建設,為我國智慧社會研究添磚加瓦。2017年11月,學校與阿里巴巴聯合舉辦第二屆「互聯網法律大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面向智慧時代的互聯網法學和人工智慧法學,為互聯網、人工智慧領域的立法和司法提供智力支持。大會上,浙江大學、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浙江省公安廳、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共同成立了互聯網法治研究聯盟,聯手打造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治研究新高地。

2018年1月,經浙江省民政廳和浙江大學批准,浙江立法研究院暨浙江大學立法研究院在浙江大學之江校區成立。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研究院一方面將持續關注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立法實踐研究,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帶來的法治生態建設;另一方面,將探索運用大數據技術,打造「智能立法」,做到在各個立法領域、各個立法環節均有數據意識和數據支撐。2018年4月,浙江大學與阿里雲聯合發起的「智雲實驗室」正式成立。實驗室面向教育信息化領域,以「引領未來教育模式創新、支撐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升、帶動教育信息化行業快速成長」為總體發展目標。在未來教育背景下,實驗室將持續開展基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移動互聯、5G通信、未來網路、物聯網等技術與教育理論的研究,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中國高校數字化樣本。

同時,浙江大學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大力拓展國際研究交流渠道,著力提升學校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智慧領域對外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積極在國際上發聲。

2014年3月,浙江大學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共建的「應用數據科學聯合實驗室」在倫敦簽約,共同助力大數據技術在人口、能源、城市化和政府管理等社會領域的應用,為智慧社會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自實驗室成立以來,學校派出多個科研團隊開展聯合研究,如學校公共管理學院米紅教授與帝國理工學院郭毅可教授合作完成的課題獲得了中央主要領導的肯定和讚賞。2016年,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合作成立「浙江大學數據分析和管理國際研究中心」,吸引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多倫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學者,和來自IBM、阿里研究院、菜鳥網路、小米科技、數夢工場等國內外企業的管理者,共同開展數據驅動決策、數據治理、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

2017年10月,以校長吳朝暉院士為首的浙江大學代表團一行訪問了哈佛大學。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徐小洲與哈佛大學副教務長Mark Elliott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浙江大學「大數據+數字地圖」創新團隊與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將聯手打造適合中國國情的學術地圖發布平台,推進雙方學者跨學科合作。2018年3月,浙江大學與哈佛大學共建的學術地圖發布平台正式上線運行,旨在為廣大用戶提供地理信息研究成果發布、可視化分析及多功能查詢服務,並為科學研究、政府決策及社會服務提供重要參考。平台目前已發布了自建的系列學術地圖,其中包括《全宋文》作者、《全元文》作者、《全元詩》作者、清代戲曲作者、浙江集部著述、浙江古今人物等群體性數據和湯顯祖行跡、沈周行跡、宋濂行跡、竺可楨行跡等個體性數據,且數據仍在不斷增補中。

除了以上合作成果外,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還建立了諸多與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有關的政校企合作和國際學術交流平台,如浙江大學永拓信息經濟與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學體育大數據研究所和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等。以構建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實驗環境下的人文社會科學未來學為核心的「智慧共享體系實驗室」也正在積極籌建中。該實驗室旨在對智能科技大集成所引發的社會變革進行實證研究,從而發現社會大腦機理,為智慧社會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新社會秩序建構與維護找到解決途徑。通過深化合作、互補優勢、共享資源,浙江大學期望加快實現創新能力的最大化,與社會各界共同助力智慧社會建設邁入新階段。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文科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鄒曉東在2018年4月學校第四次文科大會中指出,「體現浙大風格就是要弘揚浙大精神,彰顯求是創新的風骨和底色,在開放包容中傳承創新,在交叉融合中開拓新局,在資政育人中履行使命」。浙江大學積極探索人文社會科學與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交叉融合,必將進一步拓寬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範圍和發展空間,使兩者能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從而為智慧社會研究和建設注入強大的前進動力和創新活力。

當前,浙江大學正努力肩負起建設新時代高水平大學的歷史使命,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踐行忠誠與擔當。未來,學校將積極建設有中國特色、順應智慧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文社會科學,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進一步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貢獻浙大智慧、提供浙大方案。

原標題:大數據+人工智慧 助力智慧社會研究——浙江大學探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轉型和理論創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劉治彥: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新時代歷史地理學的開篇之作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