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有的人藝術品位比你好?

為什麼有的人藝術品位比你好?

Diana的試驗田,藝術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資源

著有暢銷書《生命合伙人—美育從媽媽開始》

To 各位新盆友:這是個時不時更新的個人公眾號,一個人有很多面,有時曬畫有時曬娃有時曬生活有時曬想法,這才是一個人真實的面貌罷。一天愉快。

在持續不斷學習和了解兒童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很多東西迫不及待地想和父母分享。今天的話題早就想聊啦。

面對藝術作品時的無措和困惑是整整一代父母的煩惱,想把藝術帶給孩子,可是教育及成長過程中藝術教育的缺失導致我們並沒有信手拈來的藝術知識可以傳遞,面對藝術,不知道和孩子聊些什麼。

為什麼受過訓練的人藝術品位通常比普通人高?

無他,多看。

而且在看的過程當中要有思考,不能全盤皆收,否則並不會有更高明的藝術批評觀點,對自身的成長也不會有很大的促進。

在很多講座中,我常用的一個結尾「除了生存更要讓孩子過上有意義的生活。」藝術教育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給孩子豐盈生命的能力。

培養批判思維、藝術評論的能力,你現在可以就和孩子開始。解釋藝術作品的意義和評價他們的品質,拒絕再用「不懂」「不會」「不知道」「沒學過」去逃避。

好的藝術品位不是教的,而是熏的。生活中有藝術,話題中有藝術,才是父母可以給孩子的(也是給自己)的生活的意義。

你們一直問的乾貨,今天給你。

下面四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體系,可以作為面對藝術無措時的交流框架,塑造你和孩子的藝術評論思考,以及一點點建立審美體系。

問題一:你看到了什麼?(描述)

不需要直奔標籤去看關於作品的一切背景和知識,看到了什麼,每個人看的角度並不相同。

比如這幅《宮娥》,是維拉斯貴支的一幅宮廷生活畫,號稱世界四大名畫。畫面表現宮廷生活的日常。畫家正在給國王夫婦畫像,小公主突然出現打亂了平靜。畫家把自己也畫進了作品中,把國王夫婦畫進了牆上的鏡子里。(這些知識性的內容隨處可查)

對孩子而言,不理會藝術史中關於作品的介紹和評價,和作品直接產生聯繫就要自己去看去發現。孩子們對畫面中同為孩子的小公主和小狗可能很感興趣,繼而關注背景中的人等等。比如為什麼小女孩旁邊的這個小孩長著一張大人的臉?

每個孩子的反應不一,比如我家哥哥總是覺得這幅畫的畫面非常有恐怖氛圍,人物都非常詭異,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可以接受的。

問題二:這個作品是關於什麼的?(分析)

基於看到的線索,可以分析這是個什麼場景,這些人在哪裡,家裡,那麼為什麼這麼大的房子,聚在一起做什麼?

這時候再細看,會看到畫面中有人在畫畫,這個人在畫什麼?一個一個的細節看下來,聊下來,看到和理解這兩個部分是很難割裂開來的。

這幅畫影響深遠,很多藝術家都詮釋過這幅作品。畢加索1957年

問題三:你如何知道的?(詮釋)

藝術作品是可詮釋的作品,在詮釋中需要從畫面中找到視覺的支持來詮釋。

如果說完整的藝術教育由創作、藝術史、審美和藝術批評幾個部分組成,藝術批評是最能夠訓練孩子的批評性思維的。

沒有奇葩的解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年齡的孩子如何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詮釋眼前看到的事物。重要的是把類似「證據鏈條」的思考意識逐漸梳理出來。

所有關於藝術的分析都需要有支持,即便和藝術史的詮釋不同,只要對自己的觀點找到支持,能夠自圓其說,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批評的過程。

達利 1960

問題四:你認為是優秀的作品嗎?(判斷)

孩子們從來不會因為這是大師或是世界四大名畫就膜拜,所以成人真的也要向他們學習「你認為這是怎麼樣的作品?」

這也是獨立判斷的開始。無論你覺得優秀與否,都可以找出證據支持。對於是否喜歡,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用打分或者更有創意的方式來完成。

我們曾經就用不同的愛心、拇指鄉下、摸下巴幾個動作來表達自己對一幅作品的態度。你們也可以創造出專屬動作或表情來表達。

說到底,欣賞藝術當然也要有創造力。

家長是藝術小白真的沒什麼關係,和孩子一起問下去,聊下去,越來越懂藝術也收穫越來越越親密的親子關係。

注意事項是,描述、分析、詮釋、判斷,這四個問題是一個交流的框架,具體的提問要根據場景、所面對的作品、孩子的年齡及發展特點、家庭藝術前經驗等等具體條件來調整交流模式,這部分沒有完全一樣的答案,要靠你自己。

大家不要搜索藝術史中關於作品知識去碾壓孩子們的「非正確答案」,而是用一種驚喜的發現來和他們探討,這樣在下一次他們不知道「正確答案」的時候依然願意用心去看去欣賞一幅作品去和你交流。

還記得說好的,多看多練才是提升藝術品位的通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悠然過一生 的精彩文章:

誰說鄉下生活就是佛系?

TAG:悠然過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