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幅畫,二十個億,莫迪里阿尼為什麼這麼貴?

兩幅畫,二十個億,莫迪里阿尼為什麼這麼貴?

紐約時間2018年5月14日晚,莫迪里阿尼畫作《向左側卧的裸女》在蘇富比紐約拍賣會、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場拍賣,以1.39億美元落槌,加傭金最終1.572億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9.95億元。

2015年11月,莫迪里阿尼畫作《斜躺的裸女》以1.7億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10.73億元。成為當時全球藝術品拍賣紀錄中第二貴的作品。買家為中國收藏家劉益謙。

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為什麼這麼貴?主要是三個原因:第一,作品的稀缺性;第二,他是巴黎畫派的領軍人物;第三,審美樣式的唯一性。下面我們從這三個方面解讀莫迪里阿尼。

第一 莫迪里阿尼作品的稀缺性

在西方繪畫史上留名的畫家,很多都沒有活過四十歲,為什麼呢?有人說藝術家不瘋魔不成活,是他們異於常人的生活狀態導致的;也有人歸咎於油畫材料的化學毒害。莫迪里阿尼和梵高一樣,英年早逝,死後才被承認。梵高從27歲開始畫畫,到37歲開槍自殺,藝術生命只有十年。莫迪里阿尼的藝術生命更短暫,從2015年形成自己的風格,到2020年去世,僅僅五年的時間,他只活了35歲。

阿米迪奧·莫迪里阿尼(1884-1920)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小海港城市裡窩那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英文教師。莫迪里阿尼自幼體弱多病,學業不佳,跟隨畫家古列爾莫·米凱利學習繪畫。1902年,十八歲的莫迪里阿尼進入弗羅倫薩美術學院,次年轉入威尼斯美術學院。1906年,莫迪里阿尼來到當時西方藝術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後因喜歡印象派、後印象派、所以轉入繪畫。莫迪里阿尼的人生非常短暫,雖然留存於世的作品很少,但是質量卻很高。

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目的是保值、增值。本質上和樓市、股市沒有區別。但是樓市、股市像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而藝術品市場相對穩定。莫迪里阿尼存世的作品總量不多,目錄清晰。特別是他的代表作、人體作品。在1916至1919年間,莫迪里阿尼畫了22幅躺卧裸女、13幅裸女坐像,其中相當一部分由世界頂級美術館收藏。所以投資他的作品相對安全,總盤子不大,適合金融「操控」。

第二 莫迪里阿尼是巴黎畫派的領軍人物

歷史上的藝術家,經過媒體的塑造,給了我們今天的面貌。畢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即使身處同一個時代,不是親朋好友,誰會真正了解一個人?所以,很多事、有的、沒的,有史實,有杜撰。特別是身價矚目的藝術家,圍繞著他們,會有更多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是他們身價的一部分。

1906年,初到巴黎的莫迪里阿尼,和當年圓明園畫家村的「北漂」一族很像。 在現代藝術風起雲湧的巴黎,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空前活躍,大部分人無可選擇的捲入到各種流派。但是,莫迪里阿尼拒絕加入任何一派,他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後來,那些身在巴黎、但是沒有加入各種流派,無法歸類的畫家們被統稱為「巴黎畫派」。莫迪里阿尼的重要性,並不是其藝術風格對後世的影響,而是作為巴黎畫派的領軍人物所奠定的歷史地位。

左起:莫迪里阿尼、畢加索、著名詩人安德烈·薩爾蒙

電影《莫迪里阿尼》表現了他和畢加索之間的亦敵亦友的關係。同樣是小個子,同樣的精力充沛、才華橫溢,但是兩個人的境況卻是天壤之別。畢加索早已功成名就,而他卻一直沒有自己的市場。莫迪里阿尼是憂鬱的獨行者,不合群,不入世,狂傲自負的外表下,隱藏著懷才不遇的自卑與絕望。畢加索是情商和財商雙高的藝術界領頭人,野心勃勃,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遊刃有餘。莫迪里阿尼也無法和畢加索千變萬化、壓倒一切的藝術天賦相抗衡。所以他曾經感嘆:「我是又一個被畢加索所害的人。」這讓我們想起了《三國演義》周瑜的感嘆:「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的莫迪里阿尼和周瑜一樣,也只活了35歲。

畢加索的《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

更悲催的是,100年以後的今天,在藝術品市場,畢加索的畫作《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於2015年5月由佳士得拍賣行在紐約拍賣,價格為1.794億美元,仍然壓莫迪里阿尼一頭。地下有知的他又會發出何種感嘆呢?

莫迪里阿尼個展海報

1917年,畫商卓洛斯基主動向莫迪里阿尼提供空間並出資聘請模特兒,還說服法國經紀人貝爾特·韋爾為莫迪里阿尼舉辦了一場展覽。莫迪里阿尼的一部傳記中這樣記載那場僅持續了幾個小時的展覽:畫展不僅吸引了嘉賓們,不少路人也在窗外觀望,原因顯而易見,畫作被掛在窗戶或牆上,透過窗戶清晰可見,不少是莫迪里阿尼的裸女畫。畫廊的對面是警察局,街上的喧囂引起了警員的注意。一位警察越過馬路,要求移除引起騷動的作品,最後展覽因「有傷風化」被迫關閉。這是莫迪里阿尼生前唯一的一次個展。

莫迪里阿尼容貌英俊,深受女性歡迎,在當時的巴黎社會也是一個傳奇。他對兩個女人用情最多,一是來自南非的英國女詩人碧萃絲·海絲汀絲,另一是莫迪里阿尼在美術學校授課時的學生珍妮·海布特。

珍妮·海布特

1917年,珍妮進入莫迪里阿尼的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他為她畫的肖像,成為他最受稱道的作品。珍妮比莫迪里阿尼小十一歲,雖然二人之間沒有碧萃絲那種精神交流,但珍妮對他十分崇拜,他們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諧。1920年,莫迪里阿尼的畫剛有了市場,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不料卻因肺結核病而死,時年35歲。當時,珍妮正懷著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在他亡故兩天之後因痛不欲生、跳樓殉情。

畢加索和其他幾位藝術家在大雪紛飛中出席了簡單的葬禮。墓碑上鐫刻著:阿米迪奧·莫迪里阿尼——不走運的畫家在榮耀即將降臨之際被死神召去。珍妮·海布特——忠貞不渝的妻子為伴侶獻出了生命。他們唯一倖存的女兒,珍妮·莫迪利亞尼在日後為她的命途多舛的父母寫了一本傳記。

第三 審美樣式的唯一性

營養

藝術家的故事可以演繹。但是他們留下來的作品是實實在在的,可以把它們放在藝術史的語境中去理解,也可以用一般的藝術規律去解讀,還可以用觀賞者的態度去欣賞。

莫迪里阿尼雕塑作品,明顯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影響。

赫伯特·里德指出:「整個藝術史是一部關於視覺方式的歷史。關於人類觀看世界所採用的各種不同方法的歷史。」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形式觀念,導致了形式語言的變化。現代藝術的發展,是建立在大的歷史背景、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上的。他們吸收了諸多文化的營養,首先是東方繪畫。東方繪畫對自然的高度概括手法讓真實描摹自然的西方繪畫進行了自我反省,馬蒂斯就是典型的代表。另外就是非洲的原始雕刻,其造形手法形成的視覺張力對學院派的蒼白無力無疑是當頭一棒。而受黑人雕刻影響最明顯的代表就是畢加索和莫迪里阿尼了。莫迪里阿尼雖然沒有加入任何流派,但是他的繪畫也汲取了馬蒂斯的色彩形式,也借鑒了畢加索立體主義的解構和重組觀念。站在義大利古典繪畫審美上的莫迪里阿尼,在巴黎現代派風起雲湧的漩渦中,不斷地汲取與融合,最終形成了自己獨步江湖的視覺語言。

構圖

繪畫的三大形式要素是造形、色彩和構圖。造形與色彩必須通過構圖才能構成畫面,畫面無構圖則不立。畫家應具備強烈的構圖意識,主動地組織安排畫面,運用構圖規律進行創作。

莫迪里阿尼的繪畫構圖有鮮明的個性。我們看到的是大刀闊斧的主觀取捨,他在主觀建立自己的畫面。雖然他的大部分繪畫都屬於對著人物寫生,但是他的構圖都具有強烈的主觀控制。他畫的躺著的裸女,構圖上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樣式:都是頭在左面,腿在右面;基本都是對角線的角度;都是軀幹佔據畫面主要位置;取景基本都是上面切頭頂,下面切到膝蓋以上;頭、胸、胯三個體積朝向不同的方向。他畫坐著的裸女,構圖理念也是如此。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傳統的人體畫,尤其是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人體畫,都強調完整的原則,無論坐、卧,動、靜,人體都是完整的在畫面里。這是遵循古希臘哲學家亞力士多德提出的關於完美的審美理論。顯然莫迪里阿尼沒有遵循這個原則,他創造了自己的原則。

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

提香的《烏爾賓諾的維納斯》

從 1916 年起,莫迪里阿尼仍然選擇以人體畫為主要題材,這正是他保持義大利古典傳統的一種表現。在畫面的構圖上一方面他借鑒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式構圖,一方面他又創造性的讓軀幹充滿畫面。

莫迪里阿尼的人物畫背景簡單,不交代具體環境,沒有空間關係,背景只有簡單的色塊。整個畫面色彩構成也很單純,一般都是五種顏色以內的構成關係。從黑白構成的角度分析,他的畫面一般只有黑白灰、深灰、淺灰這五種明度關係。他不想交代一個具體環境中的人,再現一個具體的瞬間,而是要構建一個主觀化的形式。

珍妮畫像

莫迪里阿尼的人物,很多沒有畫眼睛。關於這一點有多種玄妙的解釋,在我看來其實很簡單,是由他的形式觀念決定的。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是他關心的不是這個人,而是自己的畫,自己的形式語言。特別是他的裸女畫,因為裸體才是畫面的重點,而不是眼睛。他的裸女畫,主要表現的是女性的軀幹,頭都在邊緣不重要的位置,眼睛就更不可能喧賓奪主了。這也是現代主義繪畫觀念:關鍵是描繪的方式,而不是描繪的內容。

他對珍妮說:「只有了解你的靈魂才能畫得出。」這不過是戀人之間調情的甜言蜜語吧。

造形

莫迪里阿尼建立了自己的造形體系,用誇張拉長的變形手法進行表現。他將人物的頭部和臉概括為橢圓形,眼睛概括成杏仁狀,鼻子簡單的概括成曲線,嘴也誇張的縮小成櫻桃大小,脖子被極度的拉長,彷彿鵝頸一般,女性都是溜斜的肩膀,女性的手指變的修長纖細等等。莫迪里阿尼在變形的基礎上,總是採用誇張的拉長手法。這一特點是莫迪里阿尼的繪畫風格中特有的表現形式。

在保持自然物象基本生長規律和基本結構不變的前提下,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趣味,基於情感、美感和創造的需要,對自然原型作較大程度的改變,使畫面形象與自然原型有較大差異,稱為變形。經過變形處理的作品,必然與自然原型差別較大。重要的不是真實性,而是畫面的形式結構與意味。當年有觀眾指出馬蒂斯作品中的女人比例不準時,馬蒂斯回答:「那不是一個女人,那是一張畫!」

吳冠中這樣評價莫迪里阿尼的繪畫:「我探尋莫迪里阿尼的造型特點,感到他最基本的手法是運用線之『伸』與『曲』,憑直覺伸,憑直覺曲,他的韻律感就寄寓在伸與曲之間。脖子伸得長長的, 臉型拖得長長的,身體拉得長長的。伸與曲是運動,也是水流,順著水流暢通的渠道便自然而然地分割了面積,流速的快慢緩急決定流之線路,必然影響到面積分割,畫出面積的形相,因此形成了人們所說的『誇張』與『變形』。」

色彩

莫迪里阿尼繪畫的色彩歸納性很強,顯然他不是在描摹自然的色彩,他在主觀建立畫面色彩的構成關係。特別是他畫的裸女,身體的色彩更具情慾感,更具強烈的視覺感受。他的色彩運用,往往採用平面化的處理方法,加強了畫面的整體效果。

在裝飾繪畫中,裝飾色彩的表現形式,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平面化處理,將色彩的表現置於一個二維的空間中,以加強畫面整體的裝飾效果。莫迪里阿尼並不刻意追求畫面中的空間感和體積感,取而代之的卻是近乎平面性、裝飾風格的空間,和表現莊重、嚴肅、神聖感的色彩。說明莫迪里阿尼在刻畫客觀對象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主觀的再創造。

線條

線條是對自然的抽象。自然中本來沒有線,任何物體都具有一定的體積。然而在視覺中,極細長的體積便具有線的感覺,物體的邊緣輪廓也具有線的感覺。因而可以說,線本身是假設的、抽象的,凡以線為主描繪形象的作品,必然擺脫了自然的真實。以線造形是繪畫的主要特點之一,特別是東方的繪畫。

珍妮畫像

莫迪里阿尼的繪畫風格中,形象刻畫以及造形大都是用線來完成的。其作品中的線條,看似簡練、流暢,卻涵蓋了豐富的內容,這些線條不但在曲折變化中產生了優美的韻律感,而且體現了其對客觀形象內部結構的概括。他用線條概括人物的外部輪廓,並且通過線條的曲折變化來體現對內部結構的把握。說明莫迪里阿尼在創造形式語言中仍然遵循著傳統繪畫中的解剖學原理。

莫迪里阿尼的身上既有義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里。這些深刻的矛盾,造就了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莫迪里阿尼《自畫像》(1919)

莫迪生前默默無聞,然而去世10年後,他悲劇性的人生和作品獨特的視覺表現吸引了眾多人的好奇。像同時代的其他傑出畫家一樣,他以耀眼的才華、狂熱的創作、甚至用自毀和早逝,譜寫了生命的絕唱。如同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在南太平洋時的那個預言一樣:「會有那麼一天,他們把我們當成神話人物,或是報紙上杜撰的傳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的母親老了,而我才開始懂了她
再小的俱樂部也可以有自己的平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