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關於中風偏枯,神醫華佗說應當這樣治(國醫大師翻譯給您看)

關於中風偏枯,神醫華佗說應當這樣治(國醫大師翻譯給您看)

小編導讀

提起《中藏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本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醫書。相傳為華佗所著,稟承了《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

今天我們就以常見的中風偏枯為例,感受一下千年前神醫的智慧。不要擔心語言晦澀,國醫大師孫光榮為大家作了釋譯——


提要:本篇著重論述中風偏枯之治法,故題曰論治中風偏枯之法。

全文分兩段:首論中風偏枯之治法為吐、瀉、補、發、溫、按、熨,且釋其義;次論憑脈運用上述諸法而治在求本。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1],而面乾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看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也。

註:[1]數:瓚本作「浮數」。義長。

人患中風偏枯的病,則病人脈數,且顏面乾枯黧黑,手足不遂,語言蹇澀,怎樣治療這種病呢?病在上就用吐法治療它,病在中就用瀉法治療它,病在下就用補法治療它,病在表就用發表法治療它,病在內就用溫法、按法、熨法治療它。

關於中風偏枯,神醫華佗說應當這樣治(國醫大師翻譯給您看)

吐,謂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溫,謂驅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

吐,是使病邪所生的涎痰吐出;瀉,是使病邪阻塞的氣機通達;補,是使病邪傷損的氣血增益;發,是使病邪從汗發散;溫,是使濕邪從內逐出;按,是使結聚的氣血消散;熨,是使機體的陽氣得到助益。

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1]?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註:[1]揆:同一法度。揆,音「葵」。

治療疾病的各種方法要與脈候合宜,豈能運用同一法度?終究是要探索疾病的根本。脈浮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滑可用吐法治療,脈伏且澀可用瀉法治療,脈緊可用溫法治療,脈遲可用熨法治療,脈結可用按法治療。關鍵是察明脈候與治法是否合宜,所以不能用同一法度來治療疾病。

按:本論強調治之各合其宜而不可一揆而治,則充分體現本書辨證求本、施治合宜之治療思想。

風為百病之長,而中於人則皮膚、經絡、五臟、六腑皆可受病,而其治療之法亦代有出新。本論以部位、脈象為網,列述諸法,以軀體部位區分,有上、中、下、內、外;以脈象區分,有浮、滑、伏、澀、緊、遲、閉,由是可以綜合而言之曰:在上或脈滑者,吐之;在中或脈伏而澀者,瀉之;在下者(疑脫「脈虛」),補之;在外或脈浮者,發之;在內或脈緊者,溫之;在內或脈遲者,熨之;在內或脈閉者,按之。可謂大法備焉。然,原文首言「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其法則闕數脈之治,抑或為脈浮數則發之,故疑有脫漏。

好 · 書 · 推 · 薦

關於中風偏枯,神醫華佗說應當這樣治(國醫大師翻譯給您看)

《孫光榮釋譯中藏經》

《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舊題漢·華佗撰。此書歷來多被認為系後人偽托之作,但其學術價值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全書共分三卷,上卷暨中卷共四十九論,下卷附方實計六十八道。通覽全書,若按其內容區劃,則可分為四部分:第一至第二十論為總論,第二十一至三十二論為論臟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三十三至第四十九論為論雜病及決生死法,末則附以救急療疾諸方。上世紀80年代,國家衛生部門從全國遴選中醫專家進行中醫古籍整理研究,孫光榮教授即從先師李聰甫研究員及師兄劉祖貽研究員潛心研究華佗及其《中藏經》,執筆《中藏經校注》《中藏經語譯》。為便於廣大中醫工作者閱讀醫藥古籍之需要,作者結合近年研究心得,予以修訂、增刪。此次修訂,為雙欄、繁簡混排,左側是繁體字原書加註,右側為簡體字白話釋譯。在書後新增釋譯者專論:揩拭塵封明珠,解讀醫家寶典——試析《中藏經》其書及其學術成就。(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孫光榮釋譯<中藏經>》(修訂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華佗撰,孫光榮釋譯),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