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黃賓虹畫論:中國藝術本是無不相通

黃賓虹畫論:中國藝術本是無不相通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黃賓虹畫論——總論

中國藝術本是無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後有絹紙筆墨。書與畫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貫。雖音樂、博弈,亦有與圖畫相通之處。

觀乎人品,畫亦可知。是以畫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三品之上逸品尤高。三品之中有學者為士夫畫;浮薄入雅者為文人畫;纖巧求工者為院體畫;其他詭誕爭奇,與夫謹願近俗者,皆江湖、朝市之亞,不足齒於藝林者也。

今人作畫,不能食古不化,要出人頭地,還要別開生面。我用積墨,意在墨中求層次,表現山川渾然之氣。有人既以為墨黑一團,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積墨作畫,實畫道中的一個難關,多加議論,道理自明。

學術如樹之根本,圖畫猶學藝之華。桃花能紅,李能白,此能品也。桃李凡卉也,若野菊山梅,如隱逸高人,其超出於桃李,人共知之,而共賞愛之。畫事品格,人不全知,近市薦紳,往往以清代文人畫即中國上品畫之代表,不知中國有士夫畫為唐宋元明哲精神所系,非清代文人畫之比。正以其用筆功力之深,又兼該各種學術涵泳其中,如菊與梅之犯霜雪而其花愈精神也。

黃賓虹畫論——畫史、畫理——畫法論

魏、晉、六朝畫尚內美,有法而不言法,觀者可以自悟。吳道子有筆無墨,閻立本不識張僧繇畫,李思訓金碧樓台,畫重外美,丹青炫耀,古法已失。王維、王宰、張、鄭虔於詩與書法悟得其傳。五代及宋,如荊、關、董、巨,始備六法。

周秦畫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寫意,明人墨戲,至清道咸畫學復興。

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山水與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間,應予美化之。

山水畫家對於山水創作必然有著它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四:一是登山臨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臨水是畫家第一步,接觸自然,作全面觀察體驗。

坐望苦不足,則是深入細緻地看,既與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為師,要心裡自自然然,與山川有著不忍分離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這不只是拜天地為師,還要畫家心占天地,得其環中,做到能發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後行,一是作畫之前有所思,此即構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是邊畫邊思。此三思,也包中得心源的意思。

作畫不可照抄對象。要在寫實的基礎上,去變化對象的狀態,使其凸出動人。韓干、趙孟畫馬,生動有致,乃畫家能把馬的神態奪出來,取馬的精華,而以簡潔不亂的筆法把它表現了來。故畫中之馬,可以比真馬更動人。此是化的方法。但要能化,便要求畫家對於對象有更深切的觀察和認識,不是隨隨便便能化的。

黃賓虹畫論——筆墨綜論

筆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針,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能犯,疏而不離,不黏不脫。是書家撥鐙法。

書家撥鐙法,言騎馬兩足跨鐙,不即不離,若足黏馬腹,則馬不舒,而離開則足乏力。古人又謂擔夫爭道,爭中有讓,隘路彼此相讓而行,自無擁擠之患。

畫有筆墨章法三者,實處也;氣韻生動,出於三者之中,虛處也;虛實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觀。藝合於道,是為精神。實者可言而喻,虛者由悟而通。實處易虛處難。苟非致力於筆墨章法之實處,則虛處之氣韻生動不易明。故淺人觀畫,往往誤以設色細謹為氣韻,落紙浮滑為生動;不於筆墨章法先明實處之美,安能明曉畫中之內美尤在虛處乎?

作畫知用筆之法,由分明而融洽;融洽之中,仍當分明。無法者不足觀,而泥法者亦不足觀;夫惟先求乎法之中,終超於法之外,不為物理所拘,即無往而非理。

作畫全在用筆下苦功,力能壓得住紙而後力透紙背。然用力不可過剛,過剛則枯硬。……剛柔得中方是好畫。用筆之法,全在書訣中,有一波三折一語,最是金丹。歐人言曲線美,亦為得解。院體縱橫習氣,就是太剛。明代浙江人畫,惟秀水項德新、孔彰叔侄,與鄒衣白、惲道生最佳。

黃賓虹畫論——雜論

古人善書者,必善畫,以畫之墨法,通於書法。

昔董玄宰論畫,稱讀萬卷書,蓋作畫者當多讀書;而鑒藏古畫者,尤不可不讀論畫之書。

看畫如看美人,其丰神骨相,有肌體之外者。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實,殊非賞鑒之法。

古來大家作者無不臨摹,藏者尤多副本,真贗誠非易斷。然觀名大家筆,常有一種雄偉沉著之氣在筆墨外,即南宋劉松年、趙千里,亦奇偉古厚,不落花流水纖謹跡象。書畫同源,錢舜舉謂趙子昂士夫畫惟隸體,斯語可信;否則虎邱市上高手能面目如生,而精神不逮也。

學畫無止境,全以用筆為重,剛柔得中,不悖古法,千變萬化,出奇無窮可也。筆法必好學深思,朝夕靜觀。得名畫佳品,玩其一點一畫,起訖分明,即不蹈於魔障。軟弱是清代通病,練習不懈,時時揣摩有得耳。

黃賓虹(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餘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鐘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來源:《黃賓虹談藝錄》摘選

文藝天下

我們傳播一種生活態度讓您一生擁有優雅氣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藝術圈最打臉的話:「你畫得太好了,跟照片似的」
畫不必天天動筆,字不可一日間斷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