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演說家取代工程師,「科技以PPT為本」的時代來了

演說家取代工程師,「科技以PPT為本」的時代來了

編者按:科技巨頭們拿出革命性和顛覆性的產品已經是很久之前了,現如今,他們只沉迷於造夢和承諾,為自己那些沒用的新產品炮製一個更好的銷售環境。本文作者John Harris,原文標題Ignore the hype over big tech. Its products are mostly useless。

早在1999年,谷歌年的搜索量就達到了10億次。兩年後,Wifi的影響力日漸增長。多虧了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先驅,在2004年到2006年之間,大眾社交媒體的時代開始了——而且,2007年推出的iPhone很快就實現了不間斷的消息發布和傳遞等功能。這些改變了世界的東西在事後看來似乎帶有一種強烈的必然性。但是如今,它們所代表的革命性已經過時了——十多年來,沒有任何新的可以與它們比肩的東西出現了。

儘管如此,在新聞周期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常規的炒作方式:時不時地,某個大公司——通常位於加州北部——的高層管理人士——通常是男性——會出現在某個巨大禮堂中,他身著便裝,然後告知群眾他們又實現了一些迄今為止無法想像的飛躍,此舉註定會改變數百萬人的生活。(當然,這自然會收穫一大批叫好聲和憧憬聲,還有媒體爭先恐後和連篇累牘的報道。)

兩周前,谷歌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在公司年度開發者大會上發表講話,這一幕又重現了。他表示自己激情滿滿,「汲汲」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著名的Google Assistant (他說,我們之所以創造這個,就是為了「幫助你解決各種事」)和另一個叫做「Duplex」的新發明。他說:「事實證明,幫你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打電話。」然後還他提到了預約理髮:「你知道,我們正在努力解決用戶的需要。」

接著他身後的屏幕就亮了起來,音響系統里放出一個合成的女性聲音,音調中中還飽含了不少擬聲詞(「嗯嗯嗯」,「啊啊啊」)。電話另一端的人顯然不知道她在和一台機器說話,而這個軟體似乎能迅速併流暢地進行一場預約活動。人群中有一小群人欣喜若狂。「你剛剛聽到的是一個真實的電話」,Pichai說道,「令人驚奇的是,我們Google Assistant實際上能理解對話的細微差別。」

現在,你還記得上一次去理髮或去餐廳吃飯是什麼時候,並覺得由於任務繁重最好還是把它委託給一台機器?即你想想,你讓機器幫你安排,雖然對方不知道自己在和誰說話,但真的不會有什麼道德上的問題嗎?事實上,也許Duplex象徵著一種殘酷的未來,那時候高收入的人會得到人工智慧來處理家務,但低收入的人卻不得不和電腦交談,還要一直擔心自己會因為自動化的推廣而失業。

Pichai還宣布了Gmail的一項新功能,名為Smart Compose:一種超強的文本預測功能,它根據你的輸入來擴展短語,然後構建成完整的句子。(引用一份報告的說法,該軟體將「根據谷歌已經獲悉的信息,對每個用戶進行預測。」)Pichai向公眾展示了一次電子郵件交流——用Smart Compose幫助訂餐。看到觀眾們的又一次激動起來,我不禁想到了在不久的將來,有一半的人類都會用預先設定好的陳詞濫調來交談。

Sundar Pichai在Google年度開發者大會上


來自矽谷的噪音彷彿不會停歇,但本質上有兩個——一個是對未來天馬行空的暢想以至於人們無法相信: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明有一天會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另一個就是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只需要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就能夠成功地「治癒、預防和管理」所有疾病。不管它的基礎是什麼,這些東西都把人和公司塑造成擁有神一般的能力和遠見,然後為那些科技巨頭們在一周內大聲叫賣的東西提供一個頗具激情的環境——而它們賣的那些東西,我們不僅不需要,還有可能威脅日常文明的一些基本方面。

我們的手機充滿了收集數字垃圾的應用程序,同樣的命運也降臨到許多被認為具有突破性的發明上。儘管在自閉症、教育和高端製造等領域,「互聯網眼鏡」的理念可能會吸引人們的眼球,但谷歌眼鏡(Google Glass)永遠不會像它的發明者所認為的那樣成為大眾市場產品。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智能冰箱」的概念。「智能冰箱」已經有將近20年的歷史了(實際上,其他的設備,從百葉窗到廚房用品,都有可能會被納入過度炒作的物聯網中)。我的蘋果手機上有Siri,很少使用它的人不止我一個——據悉,在2016年到2017年之間,它在美國的使用率已經下降了15%。

然而有些人卻愛上了這些東西。有一本書名為《Radical Technologies》,作者是前技術人員Adam Greenfield。當他寫到人們痴迷於那些能夠監控睡眠、心率和運動水平的互聯網設備時,他就會炮製出一系列據稱是尖端創新的東西來。 「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明確地將勞動力市場的價值內在化了」,他寫道,「為了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的行為就像是真實的表達。」


我敢說,世界各地的科技天才們都在努力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有時能提高生活質量的新產品。在無人駕駛、虛擬現實和區塊鏈技術等領域,新發明最終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實現「高科技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樣的老掉牙承諾。但是,這不是我們當前所處歷史階段的本質,也不是我們現在幾乎每個月都在發明的荒謬而且時常是危險的產品。

忽略這些科技巨頭們的把戲吧。如果我們不想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人工智慧助手欺騙我們,讓我們陷入乾巴巴而無意義的對話,人類之間的接觸僅限於簡單勞動力處理雜活——我們不想要這樣的世界。關於未來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科技巨頭們領袖們經常忘記:他們自己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實際上取決於我們,而不是他們。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07《紐約時報》說矽谷要完?聽知情矽谷投資人怎麼說
美國通訊服務商三足鼎立的 5G 爭霸賽:Verizon 宣布將在今年推出 5G 網路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