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您是不是對幼兒園「安全事故」有什麼誤會?

您是不是對幼兒園「安全事故」有什麼誤會?

老師,今天我家小朋友臉上被抓了是怎麼回事?

寶貝和XX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XX不小心抓了他一下……

老師

我家小朋友臉上總是有抓痕,他在幼兒園是不是總是被欺負!?

不會的哦,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時候難免會……

老師

老師,我家小朋友在幼兒園又被咬了,是不是又是那個XX咬的!

沒有啊……今天小朋友想要XXX正在玩的玩具,他伸手去拿,XXX一著急才咬了他……

老師

我家小朋友手上腳上被蚊子咬了好多包,不知道你們幼兒園是怎麼做的!

呃……如果你同意不讓小朋友去做遊戲、運動等,比如一直呆在柜子里,我們保證絕對不會有蚊子來咬他……

老師

你這個老師是什麼態度!

。。。。。

老師

我小孩在你們幼兒園受傷了,你們要負責!

……久而久之,「安全工作」便被提上幼兒園工作的「頭條」,凡事以「安全」為首,安全無小事,小事即事故

GIF

但是,家長們,您是不是對「安全事故」有什麼誤解?

你的童年,也有摔得屁股疼還笑出眼淚的時光吧?

小時候,我們在夏天最喜歡玩的一個遊戲是盪鞦韆。把家裡的麻繩「偷」出來,選兩棵間隔一兩米的大樹,繩子拴在兩棵樹榦上,兩手抓住繩子兩邊,一屁股坐上去,後面一人頂著屁股推。鞦韆就玩起來了。

後面不知道誰發明的玩法,選一棵大樹(樹一定要在2、3米高的土坎邊沿,下面是一條河溝),把繩子系在大樹的某個分枝上,就兩手拽著繩子,自己後退2、3米,然後往前一衝,快飛到對面的時候立即放手,然後穩穩的站在河溝對面。感覺自己就像武俠劇里輕功了得的武林高手一樣。

為了讓大家明白,手殘的描了一張emmm……

我膽子比較小,衝過去的時候沒敢用力沖,結果「飛」到一半,硬生生被繩子拽了回來,自己趕忙找方向,想著回到原點,結果卻是「哐當」一聲撞到樹榦上,背上生疼,就這樣吊在繩子上扭來扭去,手是一點不敢放鬆,哪怕捏著繩子生疼。腳也亂踢,試圖去夠近在咫尺的土坎……可是,總是過不去又回不來……

又描一張emmm……

而下面就是水溝,當時自己心裡慌得不行,其他同伴也伸手過來撈繩子,想把我拉回去。無奈撈了半天沒撈著繩子。突然,不知道是誰先笑起來的,其他人也跟著笑起來,捧腹大笑的那種笑,連掛在繩子上的我自己,也流著眼淚跟著笑……那個場景,實在是太搞笑了。

我被「救」下來以後,回家「偷」父親的白酒,抹一點在掉了皮的手心上,自己疼的齜牙咧嘴也不敢出聲,然後默默的翻開作業本寫作業,前後都沒讓父母知道。

後來呢,還有沒有再玩那個遊戲?玩啊!後來還有人直接掉溝里,摔得滿身泥;或者用力過猛,直接把自己甩到對面滿是小刺的灌木叢里……

我想,像我這樣的童年經歷,你也有吧?玩的開懷,哪怕受了點傷,也毫不在乎。

為人父母,當小孩受傷的時候,肯定會心疼。但是,孩子的感覺、感受、狀態和想法,是不是更重要呢?

一項「遊戲」里,孩子「獲得的成長」和「可能受的傷」,前者可能大於後者

我看到一些寶媽帶娃,常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是:這個不能玩!這個太危險了!停下來!

而國內外發展比較快的幼兒園,則會在評估某一項遊戲時,從兩個維度去權衡——一是「安全性」,二是「價值」。

當這項遊戲里,孩子可能獲得的成長遠遠大於他可能受的傷時,我們就會允許孩子去嘗試。

比如我們給孩子提供「墊子」,允許他們自由的玩,一開始,小孩子只是簡單的在墊子上走走、爬爬、滾滾、跳跳……

漸漸的,他們開始把墊子立起來「鑽」,再後來,他們把墊子頂在頭上。最後,一些孩子開始把墊子疊起來,爬上去,準備跳下來……

這時候,我們就開始評估這項遊戲的「安全性」和「價值」:

評估結束,我們認為這一遊戲里孩子「可能獲得的成長」大於「所要承擔的風險」,因此,我們同意讓孩子一試。

結果,孩子們在這項帶有「挑戰性」的遊戲里玩得很「high」,而且,沒有一個小孩受傷。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因為擔心「孩子受傷」,然後腦補了孩子因為玩這個遊戲的受傷慘狀之後,對孩子說:停下!不準這樣玩!孩子們是不是就錯過了這樣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好機會。

你可能不知道,幼兒園和你一樣擔心「安全」,而且更甚

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安全」,多是「憂心」;而幼兒園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不只是「憂心」,更是做了許多「實事」來達此目的。

「安全」教育是每月工作重點自不必說;大大小小的安全會議也是每月必開;另外,幼兒園裡小到每個玩具,大到每個設備,都是再三檢查,以保證排除「安全隱患」;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的老師們,時時刻刻,都是孩子們的守護者(當然,不排除某些不能稱之為人的虐童者)。

比如,玩墊子的那個遊戲里,老師會對孩子創造的遊戲進行評估,再做決策。

同時考慮到遊戲里存在的風險,並設法使這個風險降到最低,或者為「零」。

比如,老師建議在地上鋪上墊子,以防摔傷;

在遊戲之前,老師教孩子們學習「屈膝」降低重心;並先帶孩子們在稍矮的座椅上跳下,以練習「屈膝」的方法;

對於部分膽量較小的孩子,老師則先牽著他們的手跳下,並鼓勵他們自己試一試。

結果是,所有孩子都學會了這個遊戲所需的技能,並在遊戲里積累了經驗,體驗到快樂,獲得了學習和成長。

忍受小時候受的「小傷」,是為了避免以後受「大傷」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0到7歲孩子的認知發展分為兩個階段:

0 歲

剛出生的嬰兒視力非常弱,他們對社會的經驗為「零」。

嘴是工具

慢慢的,他們開始把自己手所能及的一切東西放進嘴裡.

手是工具

接下來,他們開始用手去拿任何他們能拿到的東西,在手裡反覆「玩弄」

身體是工具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將充分利用身體——看、聽、聞、嘗、摸、擺弄等——去感知這個世界,積累對這個世界的「經驗」。

語言是工具

慢慢的,他們的經驗開始符號化——即能用「語言」、「圖畫」以及「簡單的文字」去表述那些經驗。

以上,便是0到6歲孩子的認知發展過程。

等到7、8歲以後,他們才開始能不再藉助「經驗」而產生抽象思維……

為什麼孩子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總是「停不下來」?

因為孩子是那麼努力的積累對這個世界的經驗呀。

比如,孩子要從壘高的墊子上往下跳,你允許他去嘗試,那麼他便獲得了一些「從高處跳下」的經驗——知道是什麼感覺,知道屈膝便不會跌倒,也知道這個高度是自己的極限了。

但這個過程里他可能會受傷——或許扭傷腳,或許磕到頭。但是這個過程里你可以預估可能發生的危險,你可以提供保護,孩子和你都可以承受發生的小傷。

但是,如果每逢孩子要做這樣的嘗試時,你都大聲喝止。而當以後你不在他身邊,他又恰好要從高處跳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時候,他沒有這樣的經驗,不知道這是否是自己可承受的程度,不能預估可能帶來的傷害,不知道怎樣最大程度減輕傷害……因此,骨折、燒傷、自殘、自殺等更大的傷害便發生了。

GIF

小孩子受的小傷,是積累對某件事的經驗、以及對這件事帶來的「疼痛」的經驗,是「價值」大於「付出」的經歷。承受了這樣的小傷,是為了以後不受更大的「傷」。這樣的經驗,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小孩是「人」,也會怕死

有人可能會說:小孩碰一次蠟燭的火焰,燒疼了便不會再去碰;但是,總不能所有危險的事都讓小孩去經歷一遍吧?

其實,你可能不會相信,小孩子也是「人」,也會「恐懼」,也會「怕死」。

GIF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嬰兒做過著名的視崖實驗。母親和嬰兒中間隔著一塊透明的玻璃板,母親在另一邊呼喚嬰兒,但是小嬰兒在邊緣試了試,並沒有從玻璃上朝母親爬過去。

這個實驗說明兩點:

第一,小嬰兒對「深度」已經有了感知;

第二,小嬰兒感知到爬過去的「危險」

在「優勝劣汰」的法則下,人類經過長時間的進化,成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在這個過程中,躲避危險,從而生存下來,一定是人類刻在基因里的能力,是一種本能。

比如:從疊高的墊子上往下跳——一些小孩就會顯得「小心謹慎」,甚至「拒絕」這樣做。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評估這樣做的「風險」——這種評估一半是出於「本能」,一半是出於「經驗」。

GIF

那為什麼最後這些小孩也完成了這個遊戲呢?因為他們在旁觀其他孩子的遊戲,在老師的幫助下嘗試跳下來……這個過程里,他們便在積累經驗,從而對這個遊戲進行了新的評估——這種高度跳下來是沒有危險的,是可以做到的。最後他們決定一試。結果成功了。

到這裡,您還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裡偶爾的」擦傷「、抓傷」、「咬傷」等是安全事故,一定要「討個說法」么?

當「傷害」發生的時候,請先看看孩子,畢竟,孩子才是「受傷」的主角

所以,當孩子受傷的時候,請:

看一看他的狀態:他對這個傷害的關注高么?提到幼兒園裡的人和事,他是開心還是害怕?是積極還是退縮?

聽一聽他的想法:怎麼受的傷?受傷的感受是什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或者避免受傷?

聊一聊生活里可能發生的危險:聽聽孩子做過或想做的事情;問問孩子這些事情里可能存在的危險;和他聊聊你的想法。

聊一聊發生傷害時的應對方法:聽聽孩子關於受傷後的應對方法,告訴他你認為還可以怎樣做,為什麼。

畢竟,我們不可能庇佑孩子到老,學會保護他們自己才是長久之計;

畢竟,幼兒園的教育,是一群專業的人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在努力做好的事業,不要把他們的精力無限的拖到關乎「安全」的雞毛蒜皮上;

畢竟,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這一點上,我們,是一致的。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萌童不懵懂 的精彩文章:

「不要吃陌生人的糖」——這樣的安全教育,還安全么?
熊孩子與循規蹈矩的孩子之間,只差……

TAG:萌童不懵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