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獲獎作文《賣米》里讀到的 不只有生活不易

從獲獎作文《賣米》里讀到的 不只有生活不易

這段時間,一篇名為《賣米》的北大獲獎作文,在網路熱傳。這篇文章講的是張培祥——一個出生於1979年的北大女生與母親賣米的故事,該文曾獲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2004年6月被權威文學雜誌《當代》發表,隨後被《讀者》《新華文摘》轉摘,一度引起轟動。

而文章作者張培祥,因白血病逝於非典那一年,年僅24歲。

文章作者張培祥生前照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僅僅為了每斤相差兩分錢,150斤米算下來也就三塊錢的事情,這位母親就能糾纏半天,願意降價了都還被米販子刁難,忍受了大半天的毒太陽,卻還是沒有把米賣出去,最後母女倆只好再走一個小時的山路把米挑回家。

了解到張培祥的家庭狀況,或許就能知道:錢,對於這個家庭意味著什麼。

人跟人最大差距,就是有人在舒適生活,有人在艱難生存。當時的張培祥家庭,就只能說是「生存」。父親在家等著「米換錢買葯治病」,姐弟倆上學要錢,當姐姐與母親出去賣米時,「弟弟也才十一二歲的毛孩子,還不得找著鋤頭去放水」……看到這樣一幕,有一種眼角濕潤的感覺,這是很多人曾經的記憶。

別以為這頁已經完全翻過去了,在現實中依然存在一些艱難生存的人。感同身受,為生存而拼盡全力的人,更易被「賣米」打動。

是的,「生活不易」,這也是很多人看完這篇文章的感慨。可是,這篇作文講述的並不止於此。從中,還能看到一種叫做原則的東西。

看過文章,估計會有人認為這位母親太執拗,甚至就連張培祥也曾「埋怨」母親。母親這麼做的原因,既在「三塊錢不是錢」的反問中,也在「不光是幾塊錢的事,做生意也得講點良心,咱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米,質量也好,哪能這麼賤賣了」的自問中。「我家的米比場上哪個人賣的米都要好」,在母親的純樸認知里,既然是好米就要賣出好價。這其實也是她的一種質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自以為很懂市場的商人看來,生意不外乎妥協,人生不外乎妥協,有什麼不可以妥協的?這種妥協的人,也向來被認為是聰明人,他們也往往活得很好。而那些有原則的人,執拗的人,也往往被認為是「愚人」,不可與交也。就好像那個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有多少人認可他的騎士精神?只會嘲諷他的可笑;再如希臘神話里那個每天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在勞而無功中,又會得到多少善意的評價?

這世界有聰明人,也有笨人,人們都想當聰明人,也喜歡與聰明人打交道。可是有沒有想過,如果這個世界只由聰明人組成,又會變成什麼樣?作家劉震雲曾經講過,「這個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這句話也得到了很多認可。其實劉震雲還是講的一種成功觀和方法論,在現實中還有不少「笨人」,他們有原則有底線,有時顯得不識時務,當然也沒有成功。

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位母親就是一位「笨人」。她有自己的原則,更有自己的堅持;哪怕很需要錢,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原則。當然,她也有自己的猶豫,也正是這種猶豫讓其具有了一種真實的質感。她堅持「好米就要賣好價」,這錯了嗎?在市場那裡,這可能只是一種可笑的執拗,可作為一種單純的價值觀,這就不應該被鄙視。很難說,這種執拗的性格與生活的現狀完全沒有關係,也因此讓堅持原則有了一種悲壯畫面感。

其實,我們很難說「堅持原則」與「生活不易」之間有沒有因果性,但我們知道的是,對原則的堅持,特別是在面對生活的誘惑與壓力的時候,最難。

而這位母親,她就做到了。

END

文丨毛建國

編輯丨汪垠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星新聞 的精彩文章:

專訪川航迫降機長劉傳健:當時副駕已經飛出去一半

TAG: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