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唐詩的理解和思考

對唐詩的理解和思考

【聽課後記】對唐詩的理解和思考

我們經常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來概括中國各個階段的文化,那麼,在大家的心目中,一提到詩,便會認為那當然是唐詩最好了,其實我們對唐詩有很多認識的誤區。聽了余秋雨老師的課,我才了解到真實的唐詩是什麼樣的。

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會以為在唐代大家都在背詩,大家會經常搞個詩歌沙龍之類的活動,在活動中交流自己的詩和寫作感受,以為他們寫的詩都是上乘之作,總而言之,那就是一個充滿了詩意的朝代。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正如窮人以為富人整天吃山珍海味一樣純屬自己的想像,至少我所接觸過的富人生活其實很簡單,他們吃自己喜歡吃的簡單的食物和蔬菜。唐人也不是天天在背誦詩歌,他們之間的交流和詩歌的傳播,因為沒有微信沒有QQ沒有互聯網,當然不如現在這麼方便,當然,也不是人人寫的詩都是好詩。《全唐詩》收了49000多首詩,作者2800多人,余老師認為絕大多數是平庸之作,值得後人背誦的比例非常小,優秀作品的比例更小。

唐代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時代,是一個處於良好創作狀態的時代。大家思維活躍,根本不需要背誦很多詩來幫助自己創作,除非才思枯竭思維僵化的人,才需要讀很多背很多。

那麼,這些優秀的創作者讀什麼呢?余老師告訴我們,他們讀山水,讀天地,讀人心,讀自己。他們會從生活中發現寫作素材,而不是從別人的作品中獲取間接的素材。

由此我想到我們可憐的初三學生,中考要求他們背誦那麼多古詩文,而這些孩子有幾個是在快樂中享受地背誦,大多數孩子都只是為了分數被迫在背誦。而他們的十六歲,便在這些被迫背誦中失去了,同時失去的,是對古詩文的興趣,甚至是對語文的興趣。這樣要求孩子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有這樣一段話我想大家會感興趣:「現在很多年輕人以為,一個人能寫古詩和文言文,一定非常有學問,就盲目崇拜。一崇拜就吸引了不少讀過一點古詩的人也裝模作樣了。他們經常要來表演,拿出一些半文半白的句子來唬人。其實,古體詩和當代詩,文言文和白話文,只是一種技術性的轉換,中間不存在學問和才情的差別。今天的年輕人只是因為陌生,就產生了在中國一直流行的叫『陌生感崇拜』,那就上了當。」(余秋雨)確實有很多人上當。

余老師希望我們「不要去學寫古體詩和文言文」,他認為寫作這些有太多現成的套子,反而寫作當代詩和白話文更需要才情。

乾隆皇帝因為閑下來無聊寫詩,寫了4萬多首,「這樣的詩當然就沒法看了」(余秋雨),我們寫詩是因為熱愛,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寫詩質量上多下功夫,盡量寫出優質詩。

怎樣才能寫出優質詩呢?除了善於在生活中發現素材以外,學習唐詩的精華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們把這些精華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那麼相信我們創作的詩定會更有味道。那麼,怎樣知道哪些詩優質呢?方便去西安的朋友,有一個既簡單又快捷又感性的辦法,那就是去大唐芙蓉園的唐詩峽參觀。這兒雕刻的唐詩是精華中的精華,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唐詩,鐫刻於詩峽崖壁之上,又輔之以相關的大唐榜書、中國印等,形成精神內涵豐富、人為與自然景觀情景交融的獨特境地。你步入其中,會被詩的氛圍感染。你只需用手機拍下來,回去好好研讀便可。在大雁塔北廣場的柱子上,也刻有很多唐詩,那也是精華。

(圖片來自網路)

另外,寫出好詩還需要我們有一個謙虛好學的品質,在這裡,唐太宗學習書法的態度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余老師講的下面這件事我印象最為深刻。唐太宗拜「初唐四家」之一的大書法家虞世南為師學習,「戈」字偏旁他總是寫不好。有一次他寫一幅字,裡面有個字有戈字偏旁,他便空下來沒寫。剛好虞世南來了,來時他沒在,虞世南就順手把戈字偏旁添上去了。唐太宗回來一看,很滿意,便把這幅字拿給魏徵看,並說朕總算把虞世南學到家了。而魏徵仔細看了後說學得最像的是那半個字,就是戈字偏旁。唐太宗直誇魏徵好眼力。我們看,作為大唐皇帝,唐太宗虛心拜師學習,「學到艱難的地方也不迴避,老師加一筆還偷偷地高興,拿出去露了餡,還驚嘆別人的眼力」(余秋雨),這種學習態度,非常可貴。

還有《紅樓夢》里香菱拜黛玉學詩,黛玉要求她從王維李白杜甫三個人的詩開始,這三人的詩便是唐詩精華,加上香菱學詩時的刻苦努力,使她很快入門並進步神速。

這些都告訴我們,學習唐詩精華很重要,有謙虛好學的態度更重要。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學習,寫出更多更好的詩來。

――2018年5月28日晚於渭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們不一樣 紐西蘭的中國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