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明概述——淺析因明的歷史發展、基本內容和分析方式

因明概述——淺析因明的歷史發展、基本內容和分析方式

文|釋圓非

本文對因明的歷史、發展、基本內容和理念作了簡要敘述,使不乏好奇之心的人們在短時間內能對其有所認識。論文整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因明的歷史和發展,筆者概述了因明的起源、流傳以及當今的發展。然後,第二部分以《量理寶藏論》為基礎,對因明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式進行概述。最後一部分則簡要分析了因明對於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因明;歷史;發展;理論;概述;意義

說到因明,稍微了解一點的人可能會聯想到邏輯學。通常,人們所認為的邏輯學三大源泉,就包括古印度的因明。學者雅各?辛提卡等認為,邏輯學可被定義為關於推理和推理關係的研究,邏輯學的應用是為了很好地論證觀點並得出合理的結論。而所謂的因明,太虛大師把它定義為「明立言所因之學術」,「明」有「通明」之意,而「因」指「立言者之言論」,也就是說,因明可以理解為能夠通達、明了安立語言者所出言詞、議論的學說。唐代玄奘法師認為,因明是考定正邪、研核真偽的學說。由此而言,二者都需要以理性進行判斷、分析對錯,在這一點上,邏輯學和因明確實有相似之處。

01

因明的歷史淵源和發展現狀

要了解因明,其歷史概況不能不知。儘管通常所說的因明指的是佛教的因明,但詳考歷史就會發現,因明的起源並不是佛教,佛教因明只是佛教智者在印度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佛陀的教言進行建立和發展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佛教因明中,有著大量對其他教派觀點的分析的原因。因此,學習因明歷史,有助於加深對佛教因明理論系統和分析方式的了解。此外,當今有關佛教因明的文獻和書籍中,不乏東西方國家非佛教學者的學術性研究,這對於了解佛教因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因明的歷史淵源

因明的最早創立者並不是佛教徒,而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系之一的尼夜耶派的祖師——足目仙人。據傳大約公元前三世紀,當時亦有稱在距今五千年之前,足目將前人流傳下來的各個學派的邏輯知識加以整理、歸納、總結,而創作了《正理經》,可以說這就是印度因明的開端,但並不是佛教因明。在此基礎上,大概到了公元四、五世紀左右,佛教因明才在佛教智者們的努力下得以建立、發展和弘揚。公元五世紀的後期,佛教新因明學的創始人陳那論師,基於當時外道邪見盛行,為了弘揚真正的佛教正理、破斥邪說謬論,他創作了以《因明正理門論》和《集量論》為代表的諸多因明著作,這些著作流傳至今,成為最究竟、最無謬之佛教因明論典。再後來,陳那論師的弟子護法大師將因明傳給了戒賢論師,唐玄奘法師從戒賢論師那裡學習因明,並翻譯了陳那論師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其高足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以此將因明傳入了漢地。而藏地因明則是由陳那論師的弟子自在軍傳給法稱論師,再通過釋迦慧等論師傳來,並在薩迦班智達等智者的弘揚下得以興盛。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因明論典並不是佛陀直接宣說,而是諸位佛教智者所造,但其本質並沒有脫離佛陀的意趣,而且,太虛大師有云:「(因明)於佛之說,在《解深密經》亦略見端倪」。

2. 現代社會的因明發展概況

當今時代,佛教因明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佛教內部學者包括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人對前輩大德論典的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是非佛教徒的學者們從學術的角度對因明理論進行研究、闡述,如:曾參與編撰《中國邏輯史》的因明學家王森、發表過《陳那前的佛家邏輯》等諸多因明論文和藏學專著的義大利藏學家杜芝、著有《佛學邏輯與極微說》的牛津大學教授凱斯等。前者佛教徒的因明學習旨在令自他破除邪見、通達真理,並以此建立對佛陀和佛教穩固而無偽的信心。相比之下,一些單純的學術性因明研究,由於缺少真正通達其究竟意趣的師長的指引,其研究結果對於真正因明理論的推廣是否有積極意義,值得深思。

02

因明的基本內容和分析方式

由於因明(以下因明均指佛教因明)所涉及的概念和名稱非常多且複雜,因而要在短時間內大致了解因明的理論並非易事。雪域「第一班智達」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所造的《量理寶藏論》(以下簡稱論典),非常簡明扼要地囊括了一切因明的要訣,因此,筆者希望能夠以此論典為基礎,大致闡述一下因明到底講了什麼,使讀者能有所了解。

本部論典名為《量理寶藏論》,「量」就是因明,「理」就是理論。也就是說,本論是一部運用正量、正理來駁斥邪見謬論的如寶藏般完整的論典,如同標準的尺子能夠衡量布匹的長短一樣,依靠正量能夠抉擇、判斷是非對錯。這其中,能夠對其進行抉擇判斷的就是量,也叫做能知,而所要抉擇、判斷並了知的事物就叫做所知。

1. 因明的基本內容——能知與所知

世間任何事物,在對其進行分析時,都要涉及觀察者、觀察對象與觀察方式,這就相當於因明中的能知、所知與識取境之方式。

①能知識

能知即能知識,就是能夠了知對境的心識,比如:能夠看見事物的眼識、聽見聲音的耳識等,這些都具有明了覺知的特點,都稱為識。其中,能夠正確了知對境的叫正量識,又稱量、正量,其特點是不欺惑。正量識包括:遠離一些分別念而且不錯亂的現量,如中秋節時無有錯亂地看見天空中一輪皓月的眼識,它並沒有摻雜「好壞美醜」等分別意識;還有需要運用正確推理的比量,如通過有煙而無誤地推知有火這樣的心識。相反,具有欺惑的識則是非量識,簡單而言,可以理解成是不符合事實真理的想法和見解等。在真正對事物進行判斷時,我們要擯棄非量識而運用正量識。

②所知境

所知就是能被識所了知的,境就是對境,故而所知境就是能被識所了知的對境,比如:眼識所照見的紅色的瓶子、耳識的對境美妙的音樂等等。事實上,一切事物,無論是實際存在的還是心中假想出來的,由於都能夠被心識了知故而都能被稱為所知。而在因明中,所要衡量的真實對境並不是一切所知,而是暫時而言具自相的外境,也就是實實在在能起作用的外在事物,比如:能裝水的瓶子。

③識取境之方式

識知境之方式,就是講識是如何緣取、了知對境的。無分別的現量識主要是通過顯現的方式緣取具自相的別法,如:照見藍色蓮花的眼識,藍蓮花是自相外境,它顯現在了眼前。而有分別的比量識是通過遣余的方式緣取心中的總相,如:看見山上有煙,然後想「有煙之故肯定有火」,前者看見煙是現量,後面心中的推理是比量,心中所想的煙和火的概念是總相,認為是火時則在心中遣除了不是火的東西,這就是遣余。

具體來說,我們的識究竟是如何緣取對境的呢?有部宗認為,緣取並了知外境的是根而不是識,理由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阻隔的話,境就不能被了知,而識是沒有質礙的,若是以識取境則不存在被阻隔不見的情況。比如,看見池塘里有一朵藍蓮花,這是眼根見到而不是眼識,因為此時若有一條船從蓮花前駛過將其擋住,藍蓮花就無法被照見,因而不是識見境。對此觀點,論典中進行了駁斥:根(有法)不能照見任何事物(立宗),因為是無情法的緣故(因),如同石頭(比喻)。以上是運用因明中常用的三相齊全的推理論式對有部宗的觀點進行批判,這是一個正確的推理,因為它的三相齊全。具體分析,

第一相宗法成立,即因在有法上存在,這裡根確實是無情法,因而無情法在根上存在;

第二相同品遍有,凡是無情法一定不能照見任何事物,這也是對的;

第三相異品遍無,凡是能照見事物的一定是非無情法,這也是對的。

推理的三相都滿足、無誤,因而推理正確,能推翻對方的觀點。

另外,有部宗還認為能取境的根和外境是同時存在的,這也是不對的,論典中給出的理由是:根和境同時且異體存在的緣故,應成二者無有相屬關係。具體分析,因為根與境是兩個不同的實體,所以不存在同體相屬的關係,又因為二者同時存在的緣故,所以也不可能是彼生相屬,而事物之間的任何關聯都只屬於這兩種相屬,而不存在第三種,如此則根與境無有任何關聯,但這是有部宗不承認的,因為沒有關係的話就像兩個毫不相干的石頭一樣,根就不能緣取並了知外境了。這是運用應成論式來駁斥對方觀點,也就是運用對方認可的觀點來合理地得出一個對方不認可的觀點。以上通過「根是無情法」和「根境無相屬」這兩種理由推翻了根見境的觀點,並間接成立識取境的觀點。

那麼,識是如何緣取對境的?或者說,識是如何產生的呢?雪域因明前派的一些論師認為,識在取境的當下就產生了,這個能取境的識和所取的境是同時存在的,如:看見藍蓮花的眼識和被看見的藍蓮花是同時存在的。這與有部宗的觀點有相似之處,即都認為能取與所取二者同時。但這種觀點也是不對的,因為「同時存在就沒有相屬關係」,這在前面已經論證過了。在批判完前面這些錯誤觀點之後,論典建立了自己的觀點。薩迦班智達認為,第一剎那對境和根存在,再加上作意,三者同時具足之後,第二剎那立馬就產生了識。

也就是說,識所見到的都是前一剎那的境而不是現在的境,真正的外境就像藏在袖子里的手一樣是不能被當下看見的,它是一個隱蔽分。對於這樣的觀點,其它宗派不是很滿意,因而提出了質疑:既然產生識的因素有三個,為什麼識上顯現的形象偏偏只是外境的形象而不是根和作意二者的樣子呢?論典中回答說,自然規律就是如此,如同胎兒只會長成父母的模樣而不會變成母親吃的食物、體溫等東西,儘管這些都是形成胎兒的因素。所以,外境就如同父母,是根本因素,而根和作意就如同食物等因素。此處,論典是按照經部宗的理念來建立觀點的,並提到,儘管因明的究竟觀點與真相唯識宗的觀點一致,即認為一切外境都是心的顯現,境與識無二無別,但在世俗層面承認具有自相的外境存在時,則是跟隨經部宗的觀點來分析境與識。

2. 因明的分析方式

從歷史中可以看出,因明是在眾多教派的相關邏輯理論上改革、建立起來的,因而在分析方式上,往往先解析其他宗派的不正確觀點,然後才樹立自己的觀點。如在《量理寶藏論》中,對於許多問題和現象的分析,通常是先破斥其他宗派的錯誤觀點、然後建立自己的觀點、最後還要遣除他人的質疑來穩固觀點使人信服,上文識取境部分的分析就是遵照這種模式。總而言之,因明的分析方式透露著非常強的邏輯性,這不僅僅體現在思路上,甚至連語言和文字都做到極為嚴謹,若讀者詳考原文和注釋則會對此深有體會。

03

因明在當代社會的發展狀況及其重要意義

從以上對於因明全集式的論典《量理寶藏論》的簡述中可以大致看出,儘管邏輯學和因明存在相似之處,但因明中對心識以及識與境的關係的分析卻是比較獨特的。因明中不僅僅對外在事物(所知)進行觀察和分析,還充分考慮到了分析者的心識(能知),而現代科學中主要探究的是外在世界而缺乏對研究者自身的心識的考慮。因此,儘管因明抉擇的並不是宇宙的終極真理、也不是佛教的究竟思想,但它作為一門研究世俗規律的學科,一方面能夠使人增上智慧、通達世間規律,另一方面也能為哲學、自然科學等對宇宙真理的探索以及研究方式提供非常好的借鑒和引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的精彩文章:

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佛教徒眼中的清凈觀

TAG: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