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血壓大於120但未到高血壓標準?別僥倖!高血壓前期也會損傷血管

血壓大於120但未到高血壓標準?別僥倖!高血壓前期也會損傷血管

國內外的大量臨床研究均證實,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慢性病。儘早積極預防,可明顯減少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疾病等併發症。因此高血壓高風險人群,例如肥胖者、有家族高血壓病史、口味偏重的,需要重視高血壓早期階段。


2003年,美國高血壓防控部門發布了高血壓指南,明確提出了「高血壓前期」的概念:即收縮壓120-130mmHg和舒張壓80-89mmHg的階段。此階段為正常血壓到確診高血壓的過渡階段。2005年,經反覆驗證,我國高血壓聯盟也參照此標準提出了相同的概念。

我國35-64歲人群中,高血壓前期佔32.1%。若以正常血壓者為對照,高血壓前期患者腦卒中發病危險提升56%,冠心病發病風險增加44%,增加總的心血管病發病風險52%,進展為高血壓的概率是前者的4倍之多。


高血壓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危險呈連續相關性。即這些事件不僅發生在高血壓時期,也發生在正常血壓與高血壓前期。無論是心絞痛、心肌梗死、還是腦卒中,都是人體血管病變發展至終末期的表現,而高血壓所致的血管病變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最初的動脈內皮功能障礙、動脈僵硬度增加,到動脈壁出現肉眼可見的脂質條紋,再在體內炎症因子的複雜作用下,脂質條紋逐漸發展為動脈粥樣斑塊,最後粥樣斑塊造成血管狹窄甚至斑塊破裂導致血管腔完全閉塞,引起急性心腦血管事件,大約需要十幾年至數十年的時間。

儘管血壓可以預測心腦血管併發症,但僅檢測血壓無法準確評估心血管病變的進展情況。因此,在觀察血壓等危險因素變化的同時,也需要評估血管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由於血管內皮損傷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起始環節,表現為內皮細胞結構和功能改變,血管順應性減退,彈性降低,到後期可以導致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損害。檢測血管內皮功能,比單純測量血壓更能反映心血管病的風險水平。

因此,在高血壓前期的防治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基本的血壓參數,更要重視與之相關的血管風險,早發現、早干預血管內皮損害,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常用的血管內皮功能檢測方法:

(1)踝臂指數(ABI)

踝臂指數是脛後動脈或足背動脈的收縮壓,與手臂上的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血液流經軀幹、四肢到達腳部時,若血管內皮無損傷,則腳部收縮壓與手臂的收縮壓基本保持一致。若血管存在病變,則腳部收縮壓會大大減少。

踝臂指數主要用於評價下肢的動脈阻塞和管腔狹窄程度,是臨床上早期診斷下肢阻塞性疾病的常用手段,且準確性高。與血管造影相比,ABI診斷下肢動脈疾病的敏感性為95%,特異性接近100%。

若ABI小於0.9,則表示下肢存在一定病變。ABI值在0.41-0.9時,表明下肢血流輕到中度減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585倍。ABI值小於0.4時,血流嚴重減少,患心血管病風險增加4.443倍。

(2)冠狀動脈造影

正常血管內皮對乙醯膽鹼的反應是血管舒張,它可刺激正常內皮細胞分泌NO。當內皮功能障礙時,乙醯膽鹼不能促使NO分泌,乙醯膽鹼本身的縮血管作用反而會使局部血管收縮。因此,若注射乙醯膽鹼發現冠狀動脈收縮,可視為冠狀動脈內皮受損的「金標準」。

(3)血管內超聲檢查

將高頻超聲探頭置於心導管頂端進入冠狀動脈內,可清楚地觀察血管腔的形態變化。

(4)其他檢測

使用超聲成像、CT、核磁共振等手段檢測某個動脈的管壁內膜厚度和粥樣斑塊形成情況;

阻塞某一動脈血管幾分鐘後釋放,用超聲測量血管的擴張速度,以評估血管擴張功能是否正常。

測量身體兩個點位的脈搏發生時間,考慮兩個點位的距離之後,測量身體的脈搏傳播速度,檢測動脈的僵硬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血壓 的精彩文章:

高血壓患者的福音:天然阿司匹林就它了,要不要來一發?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能診斷早期高血壓,醫生說三類人一定要體檢!

TAG:高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