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朝鮮甲申政變為什麼僅維持三天?

朝鮮甲申政變為什麼僅維持三天?

1864年,朝鮮憲宗李昪去世,由於沒有子嗣,他的侄子李熙(憲宗弟弟之子)繼承王位。由於李熙年幼,他的父親以大院君的身份攝政,但他是一個守舊大臣,屢次殺害傳教士,反對與外國通商。

朝鮮甲申政變為什麼僅維持三天?

朝鮮高宗李熙。網路圖

十年後,李熙開始親政,不過其妻閔妃(明成皇后)逐漸掌握權力。明成皇后較為開明,主張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改革,而大院君反對一切削弱他權力的政治改革。於是,守舊與改革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

1876年,日本出動軍艦,強迫朝鮮簽訂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李鴻章致信朝鮮國王李熙,勸他「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與泰西(歐洲)各國立約,藉以牽制日本。」於是,朝鮮相繼同美、英等西方列強簽訂了通商條約,成為列強角逐的舞台。

朝鮮甲申政變為什麼僅維持三天?

開化黨合影。網路圖

朝鮮一些被派往日本的貴族子弟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嶄新景象後,對比國內死氣沉沉,就產生了脫離清朝,改革國政,使朝鮮成為「亞洲的法蘭西」 的志向。這些貴族子弟後來組成「開化黨」。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南方形勢危急。5月,吳長慶奉調率領1500名清兵回國駐防,依靠清朝的事大黨守舊派勢力有所削弱。不久,清軍福建水師在馬尾港遭法軍偷襲,幾乎全軍覆沒,法國軍隊也攻佔基隆、澎湖等多處地方,直指舟山群島。清廷在朝鮮的威望大大降低,原想託庇於清廷保護的朝鮮國王和閔妃也開始動搖。

開化黨和日本認為清政府對朝鮮無暇顧及,是發動政變的好時機。

政變發生之前,袁世凱已經察覺到情況有異,他將朝鮮山雨欲來的緊張局勢函告給了李鴻章並提醒他,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將在八九日內返回漢城,屆時可能會有事發生。

朝鮮甲申政變為什麼僅維持三天?

朝鮮政府所編《甲申變亂事實》。網路圖

12月4日晚上,舉行的郵政局落成儀式,開化黨骨幹、郵政局總辦洪英植舉行宴會款待朝廷大臣,準備藉此將守舊派大臣一網打盡。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稱病缺席,駐朝清軍將領袁世凱察覺氣氛有異,也推託不去,只有中方總辦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守舊派大臣閔泳翊等18人出席,席間發動叛亂。

開化黨們趁亂入宮,謊稱清軍作亂,恐嚇威逼國王李熙寫下了「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由朴泳孝按預定計劃持敕書引日使竹添帶兵入宮,並將國王和閔妃遷往景佑宮。史稱「甲申政變」。

兩天後,由袁世凱、吳兆有、張光前聯名致函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告知將率兵入宮,一直未見回復。其實日本政府也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派軍隊介入?最後鑒於自己當前還不是清朝的對手,日本政府沒有出兵。

朝鮮甲申政變為什麼僅維持三天?

袁世凱。網路圖

袁世凱認為事態緊急,必須儘快平定叛亂。為了給清軍將領壯膽,袁世凱承諾「如果因為挑起爭端而獲罪,由我一人承當,決不牽連諸位」。見穩住軍心,袁世凱隨即率一營清軍及朝鮮親軍赴昌德宮。

昌德宮內,整個戰鬥持續了兩個小時,清軍大獲全勝。洪英植、朴泳教及七名開化黨士官生徒的當場被朝鮮士兵斬殺。開化黨發動的「甲申政變」僅僅維持三天。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報作者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創新帶來的意外 ——「蜂鳥效應」
計算能力≠高等數學能力?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