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記拾零:讀書雜談

日記拾零:讀書雜談

五月的日子裡有風,有雨,有雪,更有煩惱和快樂。在山丹即將過去的這個五月季,最鮮明的特質是持續低溫的天氣和兩次不大不小的雪天,甚至有網友調侃說,大家再挺挺吧!再有五個月就供暖了。足以說明今年初夏天氣的怪異莫測,對於我個人來講,所幸的是無論是讀書,運動,還是寫文章,這個月堅持得還算及格,沒有因為天氣擱置和褻瀆了堅守。

關於讀書和寫作,上個月我寫過一篇《從清泉讀書分享會說開去》的文章,專門說的就是關於讀書的心得和體會,今天接著前面的話題再絮叨絮叨。

兩年前,也就是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一代世紀文學老人百年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成為國人心目中永遠的燈塔和豐碑。特別是她「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的警言,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楊絳先生「散盡塵世的物,看淡人間的欲」的思想境界,楊絳先生生前留給年輕人12句話,句句戳人心肺,而其中第一句就是: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楊老這樣的智慧遺言,誰人不為之震撼振奮?

五月份的一期張掖日報周末版刊載了黃春景的一篇文章《讓全民閱讀成為全民悅讀》,裡面有句話很是有味道: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不讀書,我們的內心世界就和紙一樣單薄,唯有讀書才能充實我們的學識和情感,讓自己的人生更出彩。

關於讀書寫作,作為文化文藝單位,本是應有之義,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文聯機關在每周周一學習工作例會上雷打不動地安排一篇美文,指定一名幹部進行領讀,共同學習欣賞,從中汲取營養。上周共同分享的是周曉楓刊載於《散文選刊》2018年第4期上半月的散文《安靜的風暴》,裡面的一些話語著實精彩:為什麼讀書和寫作?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可為什麼不讀不寫呢?讀書和寫作里有我的樂趣和虛榮,而且是超過預期的虛榮。在所有休閑方式中,讀書最累,在靜態中耗費腦力、情感和體能,可它最有意思,我們得以進入萬花筒的魔法世界。我們必須像被釘在讀書的椅子上,死在上面,然後復活在上面。等等,這樣切膚的感悟讓人無法再有更華麗的詞藻來描繪讀書的樂趣。上面列舉了最近摘抄的名人讀書心得。

作為我個人來講,我的理想本來是想當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因為職業原因,夢想在懶懶的陽光下,每天可以有充足的讀書時間,更有給孩子們批改作業的愜意。記得1992年那個浪漫的春夏,我們家養的一頭灰色毛驢做了閹割手術,歸入到了騸驢的行列里,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青駒」。剛剛閹割的騸驢在農村地位是很高的,為了保證「青駒」的身體能早日恢復,父親早晚給料槽里的麥草里拌上麥子脫臼的皮,我們鄉里人叫「麩子」,還得加上一缽豆料,我當時在鄰村的蘆堡學校上初三,每每周末,我都要牽上它去田野里、地梗上吃青草,大致過了一個月,「青駒」的身體慢慢硬朗了,擱著一周看到我,它總是顯得特別激動,它的鳴叫聲也顯得更為親切、渾厚、高亢了。我索性騎在「青駒」的後背上帶它去吃青草,母親繞它的肚腩用綿軟的布料給它量身縫製了厚厚的肚兜兜,騎在上面格外舒服。從翻山溝到大溝岩,從西溝坡到四窪湖,幾個月里,侯山村的溝溝窪窪留下了我15歲幼稚的容顏和「青駒」的青蔥歲月。

在「青駒」的後背上,我背熟了初三語文課的所有古文,徜徉在曹操的《觀滄海》、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前赤壁賦》、諸葛亮的《出師表》里,我如痴如醉,每每仰望星空,每每面對我們家後院沙棗老樹長了疤的地方,我莫名地興奮起來,感覺中學老師的理想越來越近了。可是事與願違,六月份的中考,我以全鄉兩所中學第一名的成績被甘肅省水利學校錄取,失去了上高中的機會,也就意味著我的理想徹底破滅了。

地處蘭州市榆中縣的學校依山而建,在大青山、小青山的環繞中顯得倒也清靜,在去學校報到的隨身行囊里,我特意帶上了那本初中時期懵懵懂懂看了一遍的《三國演義》,四年的中專生涯,《水輪發電》《繼電保護》《工程測量》這些課程對於來說,既枯燥又乏味,硬著頭皮在學。中專第二年,我和幾名同學相約去農民巷報考了自學考試,我記得第一門過了的課程就是《大學語文》,得了 79分,著實讓我興奮了好一陣子。閑暇時間,我用積攢下的生活費陸續買了《魯迅全集》《簡愛》《珍妮姑娘》《紅與黑》《巴黎聖母院》等中外名著,訂閱了全年的《遼寧青年》,基本囫圇吞棗地看完了,也學寫一些豆腐塊,在內蒙古《中專生文苑》等報刊投寄,但基本都是石沉大海。不過1995年我寫的小文《帶我走出低估》卻獲得了學校徵文大賽一等獎,這更加激發了我讀書的興趣。

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又一次陰差陽錯,我沒有到與專業對口的水利單位,而是在縣勞務辦公室做了一名文秘職員,有了工資,購買和訂閱的書刊漸漸多起來,有延續中專時期的《遼寧青年》《文藝報》《青年文摘》到單位征訂的《半月談》《秘書工作》,成了世紀之交那些年最為豐富的精神食糧。後來,又換了幾個單位,閑暇之餘讀的書廣而雜,好多大抵都忘卻了,但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所有課程幾乎全部自修了一遍。命運真會捉弄人,現在到了文聯單位,經常和各位名揚隴原、馳騁焉支的文學大佬和文藝前輩打交道,我實在汗顏。作為我來講,既為我喜歡從事的工作而欣慰,又為自己知識的淺薄而憂心。補齊短板,讀書和耕植文字成為我工作生活之餘最大的任務和樂趣。

面對新的崗位和新的環境,凈化心靈,時刻保持能力不足和本領不足的恐慌感,更加發奮努力讀書學習的自身需要更為緊迫。包括這個五月在內的一年裡,我給自己大抵制定了一個方向性的讀書規劃。

一是讀小說、散文等頤養心性、愉悅身心的書籍。中國作協主管的《小說選刊》一直是不把低俗當通俗,不把慾望當希望,不把金錢當理想的模範性小說期刊,不過我對小說的閱讀十分有限;這方面,最讓我意猶未盡的是《飛天》1950年至2010年60年典藏全套,分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紀事、散文隨筆、大學生詩苑等卷,還有雷達的《黃河遠上》,堪稱經典;河南文聯主辦的《散文選刊》在散文期刊中一直處於領跑地位;張掖的《甘泉》,金昌的《西風》以及各縣區《祁連風》等純文學期刊,都在零零星星閱讀。不過,讀名家文章,在我看來,猶如品嘗被美食家加工過的食物,好吃但缺乏原始風味,算是第一境界。

二是讀史。讀史書能知興替、明得失、曉成敗、長才智。但讀史的周期太長,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和定力。司馬遷的《史記》也好,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罷,家裡都有,只是放在書櫃的角落裡,好幾個月都或許翻不上幾頁,倒是易中天主編的中華史因為更為通俗、易懂、有趣,已經讀到了第十一部《魏晉風度》,幾個斷代版本的《山丹縣誌》也一直在讀,算是讀書的第二種境界。

三是讀人。早些年讀過權延赤的《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去年底系統拜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講故事》,最近正在擠時間看我們身邊的典型,張志純主編的《民樂人心目中的韓正卿》,在轉作風,營造發展環境的今天,這些書特別感人,很有教育意義,人物傳記類書刊最能探求人之為人的深層智慧,算是讀書的第三種境界。

四是讀哲學。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讀哲學沒有頭懸樑,錐刺股的毅力是萬萬不行的,要經得起枯燥和紛繁事務羈絆的考驗。若能靜下心來讀上一點,像哲人般大徹大悟,那麼事物的表面無論如何混濁,終能拔雲見日,從某種角度講,這算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拉拉雜雜說了一大堆,最後才發現,自己買書的速度遠遠大於閱讀,成套成套的新書從網上購回來,放在高大上的書櫃里,貌似在平息缺少閱讀的焦慮。其實,在虛偽的盛裝下,那些整齊堆碼的各式新書,恰如靈魂的鎮紙,讓我感到內心踏實。

(作於2018年5月26日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焉支漫談 的精彩文章:

登學先生的人文情愫
日記拾零:我的榜樣是這些文學老人

TAG:焉支漫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