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莫高窟壁畫上的唐末英雄,他是光復山河的孤臣赤子

他是莫高窟壁畫上的唐末英雄,他是光復山河的孤臣赤子

首發:5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關山遠(新華每日電訊專欄作者)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亦是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每年「破例」允許遊人在景區護欄外圍燒香拜佛的唯一一天。這一天,也是敦煌人的一個大派對。

莫高窟壁畫,絕大多數是佛教故事。但是156窟,卻是一幅少見的現實題材歷史畫。這幅壁畫題為《張議潮出行圖》。

張議潮是誰?

張議潮畫像。 照片來自網路

01

整個長安,都在恭候一位僧人的到來。

人們身著盛裝,湧上街頭,朝廷也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歡迎這位九死一生、遠道而來的高僧。當他終於風塵僕僕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時,歡聲雷動,他也百感交集,淌下淚來。

他不是《西遊記》中的玄奘,他俗姓唐,法號悟真。悟真來到長安時,已跟玄奘相隔了204年。

玄奘歸來時,大唐國勢正處於狂飆突進期,四海咸服,萬邦來朝,唐朝皇帝被奉為「天可汗」。絲綢之路,將大唐與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長安是當時最繁華最富裕也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但是,當悟真來到長安時,這座偉大的城市,已被入侵者輪番蹂躪了數次,而絲綢之路,也被阻斷了將近百年。「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唐人沉浸在對遠去的輝煌盛世的回憶中,是一種不甘的酸楚,無言的惘然。

正是因為這種複雜的情緒,長安人,無論是皇帝,還是士卒,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對悟真的到來,歡欣鼓舞,因為,悟真帶來了一個消息:

沙州光復了!

沙州,就是今天的敦煌。從沙州到長安,直線距離就有1700多公里。為了把這個消息帶到長安,悟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當時他們分成10路,帶著一模一樣的文書,分不同方向朝長安進發。傳統的路線是通過河西走廊一路向南,但這條路,已成死路。10路信使,只能繞道,從包圍著沙州的茫茫大漠和戈壁中闖出一條路來。這10路人,最終只有悟真一路成功抵達長安。其他人,或慘死於追兵手下,或迷失於大漠戈壁。

悟真不走尋常路,長安在沙州的東南方向,但他一路向東北方向走,走到了天德軍——當時唐朝北方邊疆的重要軍事機構,在今天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從地圖上能夠看到,從沙州到天德軍,直線距離1400多公里,這一路,絕大多數地方都是無人區,悟真一行,歷經了多少身心磨難,遭遇了多少生死危機?

天德軍防禦使李丕見到悟真,感動不已,在他的幫助下,悟真從天德軍出發,一路向南,終於到達了長安。這段路,直線距離也有800多公里。

誰說悟真送信路,艱難險阻遜於玄奘當年?

悟真抵達長安這一年,是公元850年。對長安人來說,他來自一塊大唐失去已經超過整整一甲子的土地。

這片丟失的土地,是大唐刻骨銘心的恨、椎心泣血的疼。

當時唐皇是宣宗,他接見了悟真,喜不自禁,感其功績,將其封為「京城臨壇大德」。但悟真帶來的另外一個訴求,皇帝卻黯然了。悟真說:沙州的起義軍,希望朝廷派正規部隊支持,南北夾擊,光復失地。但唐宣宗知道,大唐輝煌不再,國內藩鎮割據,邊境烽煙四起。

悟真只能在長安城裡,遙向西北,祈禱:

英雄,挺住!

02

悟真說的英雄,就是張議潮。

張議潮是沙州本地人,出生於公元799年,這一年,沙州淪陷吐蕃之手,已經有18年了。也就是說,張議潮只是在老人的講述中,才知道有一個大唐。

沙州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將此納入中原帝國的疆域,自漢至隋,設敦煌郡,唐初改名為沙州,下轄敦煌﹑壽昌二縣,郡治敦煌。沙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口,也是進入西域的東大門,可謂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這麼來解釋「敦煌」得名之由來:「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這片土地的劫難,始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到衰。為了鎮壓叛軍,驍勇的邊防駐軍紛紛被調入內地勤王,對唐朝具有無可替代戰略地位的隴右、河西地區,逐漸為吐蕃所佔領。到了公元776年,吐蕃已攻陷了除沙州以外的整個河西地區。

從770年開始,吐蕃圍攻沙州。當時沙州已經孤懸唐朝控制疆域之外,與唐朝的聯繫完全中斷,但沙州軍民誓死不降,攖城固守。當時沙州刺史是周鼎,他率眾苦苦抵抗幾年後,感覺城守不住了,於是與諸將商議,說咱們突圍吧,把城市燒掉,一起往東邊殺出去。部眾都不同意,感覺周鼎的態度很堅持,於是軍官閻朝把周鼎給勒死了,自己承擔起刺史的責任,繼續抗擊吐蕃軍。確實剽悍!

當時沙州,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處境十分困難。為了解決軍糧問題,閻朝「出綾一端,募麥一斗,應者甚眾」,也就是說,以物易物,用綢緞來換糧食,當時絲綢是硬通貨,大家紛紛響應。但隨著時間推移,「糧械皆竭」,城裡已經彈盡糧絕了。為了保護城內兵民,閻朝與吐蕃將軍談判:「苟毋徙佗(他)境,請以城降」。在對方承諾不將沙州人民外遷的前提下,出城投降,時在781年。也就是說,沙州軍民,喋血孤城,整整11年!

吐蕃是個奴隸制的王國,對待河西人民,非常殘暴。史載,「丁狀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羸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吐蕃軍打仗兇悍,但是管理能力跟不上,河西地區的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基礎設施被荒廢,絲綢之路亦中斷了。

好在吐蕃兌現了不遷沙州人的承諾。張議潮的家族,仍然在城裡生活,日後反抗的火種,雖然微弱,卻一直沒有熄滅。

唐朝人國家榮譽感極強,開成年間(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脫離唐朝已經幾十年了,他們的語言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衣服一直沒有改變,念念不忘大唐。

張議潮少年時期,就對故國心馳神往,「誓心歸國」。史載,他「少習文史,長通韜略。雖生長虜中,而心系本朝。陰結豪俊,密謀歸唐……」他苦練武功,熟讀兵法。他念念不忘:

我是大唐的人!

03

張議潮一直在等待機會。等到自己年過半百的時候,機會終於來了。

吐蕃先是遭遇連年饑荒,王朝內部又因為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勢力迅速衰落。唐朝趁機興兵,收復了幾塊失地。吐蕃貴族此時沒想到去安撫控制區內的各族百姓,反而縱兵四處劫掠,終於把河西給點爆了。

張議潮在沙州起事,發動起義,一呼百應。《新唐書》載:「議潮乘隙率眾擐甲譟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定沙州。」成功奪取沙州後,張議潮向長安派出了10路信使,希望得到朝廷援助。

他並沒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援兵身上,「攝州事,復繕甲兵,耕且戰。」

軍事上,他堪稱「戰神」,組建了一支驍勇善戰的多民族部隊,日夜操練,厲兵秣馬;

經濟上,他廢除了吐蕃貴族統治時的各種歧視,恢復了灌溉和水利系統,讓沙州出現了多年未有的五穀豐登景象;

行政上,他恢復唐制,設置「州-縣-鄉-里」,在城內還恢復了唐前期實行過的城坊制度和坊巷稱謂,恢復了當年的文書、行政制度,重新登記人口、土地,編製戶籍,制定賦役制度,大唐帝國的邊疆竟然再度重現盛唐的光芒,商旅和使節不絕於道;

在文化上,他注意團結各族人民,漢族和少數民族開始和睦相處,河西地區,秩序井然,穩定而繁榮。

唐朝官員巡查河西之後在奏章中稱:「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張議潮不僅一次次打退了吐蕃的進攻,還主動進攻,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他派自己的兄長張議潭帶隊,率隊前往長安報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此時,信使再也不用像悟真那樣繞個巨大的彎子了。這個時候,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唐宣宗欣喜若狂,特下詔令,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勛,將他擢升為沙州防禦使。沒多久,唐朝下令在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

張議潮的人生巔峰馬上到來:公元858年,他與自己的侄子張淮深共率七千官兵進攻吐蕃在河西地區佔領的最後一個城市涼州,即今天的甘肅武威。戰爭很激烈,在敦煌出土的《張議潮變文》中這麼描寫當時的戰況:「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壠土,血濺戎屍透戰襖。」

值得一提的是,圍攻涼州的七千歸義軍中,相當數量是吐蕃降軍——可見張議潮的政治才能與人格魅力,能夠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

經長時間血戰,涼州終於被攻克,張議潮馬上表奏朝廷「河隴陷沒百餘年,至是悉復故地」。這是一次堪稱偉大的勝利:自此之後,河西關隴連成一片,「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從長安經蕭關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

這條路,已經中斷了100年……

04

張議潮人生最後一段時間,是在長安城裡度過的。

他在起義之前,就「誓心歸國」。起義後,多年孤軍奮戰,收復淪陷國土,創造了「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不世奇功。時人作詩讚曰:「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他也實現了自己少年時代就有的「歸國」夢。

公元867年,張義潮在長安留為人質的兄長張義潭去世,這一年,張議潮已經68歲,在當時已屬高齡。他做了一個決定:去長安!

張議潮離開沙州,沿河西走廊南下,一步步走過曾經淪陷如今又歸大唐的廣袤土地,一步步走過一座又一座他收復的城市……很遺憾,他沒有留下詩文,記載自己的心路歷程,但完全可以想像,這位老人的欣慰、自豪和感慨。

張議潮到達長安後,滿朝文武嘆頌,他的赤誠之心,得到朝廷上下的褒獎,唐廷授以右神武統軍,賜田宅京師,享以厚遇。74歲的時候,他在長安壽終正寢,朝廷贈太保。

他逝世的消息傳到河西,各族軍民,無不悲泣。

很遺憾的是,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均未單獨給張議潮作傳。近代學者羅振玉撰寫了《補唐書張議潮傳》。哲學社科「六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十年完成)、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六卷第四十五章,為張議潮單獨列傳,詳細記載他的事迹,給予了高度評價:

「河西走廊暢通無阻,對於加強西北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在武力保衛河西的同時,張議潮還積極治理,大力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河西地區是少數民族雜居地區,有的務農,有的放牧,還有的經商。張議潮著手恢復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發展灌溉。當時沙州修建了許多溝渠,每一溝渠還設有『渠頭』、『升門』等專門管理人員。由於水利灌溉的興建,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五穀豐登景象。

「張議潮還大力傳播漢族的先進文化……使河西地區的風貌有了較大的變化。他能團結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使他們和睦地雜居在一起。」

05

莫高窟156窟,畫的是當年張議潮打仗凱旋的場景,開頭是騎兵儀仗,甲械齊整,旌旗鮮明。中間有軍前舞樂,八名舞者排成兩隊,甩動長袖相對而舞。後面跟著樂隊,共十人,各種樂器。後衛也是為騎兵儀仗,剽悍的騎兵環護著旌節,那是皇帝敕封的標誌。整個壁畫色彩華麗,氣勢壯闊,威儀赫赫的大唐氣象。

史載:吐蕃被驅逐後,吐谷渾王又進犯沙州,張議潮出兵討伐,兩軍相遇,張議潮首戰破敵,吐谷渾王敗逃,張議潮率軍乘勝追擊1000餘里,並大獲全勝,活捉吐谷渾宰相3人,斬首示眾,而後全軍高唱《大陣樂》凱旋。

《大陣樂》是漢朝軍歌,悲壯雄渾,亦是漢代肇始以來中華民族血性與忠誠之聲。若知道這些背景,今人觀《張議潮出行圖》,靜默中,心中怎不涌動漢唐之聲、崇敬之情!

更多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彰顯中華民族的血性與忠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兩會通道上這些跟您有關的金句,趕緊收藏吧
廣東腐敗大案曝光!一台老虎機竟讓254名公安系統人員淪陷,觸目驚心!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