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給魚「鍍」了金?白天虧本,晚上賣魚年賺過億

他給魚「鍍」了金?白天虧本,晚上賣魚年賺過億

「沒有黃魚不成席」是江浙一帶的民俗。1998年,俞淳去台州大陳島旅遊,吃到當地名菜「家燒黃魚」,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做的口味。就是這條家燒的黃魚,改變了他的一生。大陳島處於深海,海風浪太大,沒有人在這裡大規模養殖。俞淳卻靠著在大陳島養黃魚,四年就突破了千萬收入。(來自:耕心公社)

2001年,俞淳找朋友湊了100多萬元養殖黃魚,他從挪威引進4口深水網箱,自己仿製了18口,又買回15萬尾半大的黃魚苗。 以為有了深水海箱,放到深水裡就能養。結果第一年黃魚就死傷慘重。海風颳起網衣會造成水體減少,黃魚就會相互積壓、擦傷,造成死亡。好在最後養出了7萬多尾深海黃魚。(來自:耕心公社)

當時市面上全是近岸養殖的黃魚,價格13~14元/斤,跟深海黃魚品質相差很遠,沒有魚販子願意收俞淳50元/斤的黃魚。最後他只好按18元一斤的價格虧本賣。連續兩年俞淳虧了200多萬。到2002年底,魚賣光的時候,他覺事有蹊蹺。調研後發現,自己白白虧了兩年的錢。(來自:耕心公社)

之所以被稱為黃魚,是因為魚的表皮有一層可變色的色素細胞。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會變成金黃色。越黃價越高。俞淳就改在夜裡捕撈。為了保鮮,魚撈出的瞬間立即放到冰桶里不見光密封,還要往魚嘴裡塞滿冰塊。2003年起,俞淳簽訂了十幾個經銷商。批發價定在55元一斤,銷售額很快就突破了千萬。(來自:耕心公社)

到2007年,20萬斤黃魚已經不夠賣了。深海養殖越來越多,一旦拿不出足夠優質的黃魚,市場很快就會被佔領。為了把養殖產業擴大,同時解決越冬的問題。俞淳開始醞釀一個大膽的計劃,這個計劃被他稱為「接力養殖」。每年12月上旬利用集裝漁船把所有小魚苗拉到福建養殖基地。(來自:耕心公社)

黃魚的養殖周期是2年,魚能耐低溫極限是8度,大陳島海域水溫較低,大黃魚不能不能在這裡越冬,在福建養殖,水溫適宜,即使是在冬天黃魚也會生長,這樣養殖的成本能控制在20元左右,而同行的成本則要35—40元。這個計劃不但讓他站穩了江浙地區一半的市場,而且能賺到同行兩倍的利潤。(來自:耕心公社)

俞淳在2010年育出了自己的黃魚苗。是大陳島唯一能培育魚苗的養殖戶。可深海中野生貝類給深海魚箱的破損問題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破損嚴重的,魚跑掉了一半,直接損失達50多萬,漁民只能轉移魚苗到別的網箱中,由於魚的數量瞬間增多,網衣被大浪衝起的時候,魚就容易擦傷。(來自:耕心公社)

2016年,俞淳投資2000萬在養殖廠建成了23萬平方米的銅圍網,有了銅圍網,俞淳養出了品質更高的大黃魚,每斤黃魚還提高了20元。銅網不會附著貝類,不會破損導致魚跑掉,而且能保持水體通暢,減少病害,2017年,俞淳一共有170餘萬斤黃魚銷售,銷售額達到一個億。(來自:耕心公社)

俞淳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怎麼養出一條更好的黃魚」。而他在養殖黃魚的過程當中,每一次創新和突破,都源於他對這個問題實實在在地探索。一個人,一輩子,就為養好一條魚,這種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俞淳的事業,也讓他收穫了財富。(本文來自閆釗,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我們專註傳播鄉土勞動人民的創業故事、特產、風俗,歡迎大家關注——「耕心公社」,提供更多新聞線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耕心公社 的精彩文章:

生二胎政策帶火了他的生意,深山老林里的商機
父親重病打醒「浪蕩公子」,如今靠養蟹年入兩千萬!

TAG:耕心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