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宋代蹴鞠紋銅鏡

文物介紹——宋代蹴鞠紋銅鏡

原標題:文物介紹——宋代蹴鞠紋銅鏡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黃帝之時的蹴鞠,開始用于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髮。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足球的原型就是「蹴鞠」。漢代,蹴鞠還用於練武,劉向《別錄》中記載:「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唐代,又稱為「蹴球」。《文獻通考》記載,唐代的「蹴球」運動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設立了球門,而且還分隊比賽。


青銅鏡,古人又稱之為「鑒」,《廣雅》所謂「鑒謂之鏡」。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銅鏡,是1976年青海貴南尕(gǎ)馬台齊家文化第25號墓出土的一面七角星紋鏡,直徑9厘米,厚0.4厘米,屬於新石器時代古鏡之一,距今約四千年。



中國第一鏡——七角星紋鏡


中國古代銅鏡至春秋戰國時期趨於成熟,漢、唐時期則達到了全盛。宋代,蹴鞠更加盛行,以素鏡為主,且少銘文紋飾。鏡中人物紋飾是重要題材,多採用浮雕的技法表現。上自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以蹴鞠為樂為趣。


雲南省博物館現珍藏著一件宋代蹴鞠紋銅鏡,反映了當時人們蹴鞠的情況。蹴鞠紋銅鏡材質為青銅,直徑11.3厘米,厚0.4厘米,圓形。鏡面光潔,背面是橫鑄浮雕狀裝飾畫,充滿濃濃氣息的蹴鞠遊戲圖。



前面左側一名高髻鬢髮、身態輕盈的女子一腳直立,一腳抬起作踢球狀,一個球剛剛踢起;她的右側一名戴著襆頭,身著古代長服的男子身體略向前微傾,作蹲步狀,全神貫注地目視著女子蹴鞠動作,作出防禦的姿勢。


女子身後有一腰束百褶裙的女侍,肩搭一長巾,趣味盎然地觀賞著比賽場上的情況;男子身後有一男侍,手中持一鈴狀物,凝視著比賽場上的變化,像是一名裁判。背景則襯以假山、流雲、草坪等,一看便知此地是某位大戶人家的後花園。整個畫面精彩,極具動感。從圖中4個人物的服飾和形態可看出為南宋朝代的蹴鞠娛樂。



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弧形、菱形以及帶柄等多種形式。背面多鑄有花鳥魚蟲、人物故事、山水樓閣等圖案紋飾,亦有光素無紋者。圖案處理常採取隱起、陽線並用,以線的韻律、節奏來增強紋飾的起伏與重量,克服了因體薄而造成的輕浮單調的感覺。其中的動植物圖案,形象準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


山水人物圖案的構圖處理富有繪畫效果。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撫州、成都等地。在冶鑄方面。宋代銅鏡的合金成分發生了變化,這帶來了銅鏡質地、色澤的變化。宋代銅鏡大部分為黃銅質,含錫量明顯減少,而含鉛量大增,這樣的合金成分一直影響著後世的銅鏡,這也成為鑒別宋代乃至以後各朝代銅鏡的重要依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1792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鑄幣法案》,美國鑄幣局成立。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