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拯救生育率: 中國面臨百年人口危機?|文化縱橫

拯救生育率: 中國面臨百年人口危機?|文化縱橫

原標題:拯救生育率: 中國面臨百年人口危機?|文化縱橫


? 易富賢 /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導讀]近年來,中國屢次改革生育政策,但生育率的增加遠低於預期,有人認為,這意味著未來百年中國將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及人口危機。參照發達國家經驗,社會福利機制的完善將有助於生育率的穩定,但難以持續,尤其是老齡化後的社會化養老將反致離婚率的升高及兒童福利的壓縮,從而進一步降低生育意願。本文作者認為,長期的計劃生育已經改變了中國人的生育觀念,伴隨低生育率的人口結構惡化,必將導致發展乏力和文明衰落,由此需要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各領域開展大刀闊斧的改革,以期力挽狂瀾。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髮,供諸君思考。


未來上百年中國面臨最不利的人口結構


中國的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數)在1990年後就低於更替水平,2000年只有1.22。2015年、2017年分別是單獨二孩、全面二孩的出生高峰年,但是生育率只有1.05、1.2,遠低於預期的1.8、4.4。可見,人口危機出乎想像。

日本、歐盟由於低生育率導致經濟活力減弱。而2000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比歐盟、日本還低,2010-2015年中國只有1.17,日本、歐盟、俄羅斯、美國、印度分別還有1.42、1.58、1.68、1.88、2.37。


中國的人口佔全球比例從1820年的37%降到1950年的22%、1980年的22%、 2018年的17%。2050年、2100年總人口將降至10.8億、4.8億,佔世界的比例將降至11.9%、5.4%。人口總量下降也必然導致結構惡化。


勞動力是驅動經濟的動力,老年化則是阻力。日本、歐盟隨著中位年齡的提高、勞動力/老人(20-64歲/65+歲)的下降,經濟增長率直線下降。15-29歲的青年是最有社會活力的人群。老齡化指數是指100個兒童(0-14歲)對應的老人 (65歲及以上)數,越高說明老齡化越嚴重。



「世界」指除中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可見,未來上百年,中國面臨最不利的人口結構。


表1假設今後中國的生育率穩定在1.2;其他國家則將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7》的中、低方案平均。圖1來源各國官方數據。圖2、3、4、5和表2的數據來源於經合組織(OECD)。


歐美國家生育模式的轉變


歐美國家的社會發展超前中國上百年,人口政策的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借鑒。


由於工業化、城鎮化,生育意願下降,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避孕套普及率不斷提高,歐美國家生育率不斷下降。法國在一戰期間、美國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生育率曾跳躍性下降。二戰後,生育率上升,出現嬰兒潮。


1960年之後,美國的生育模式發生了質變。第一,生產方式發生轉變。第二,社保制日臻完善。第三,1960年口服避孕藥上市。第四,「性解放」運動弱化了家庭價值。第五,1967年後各州相繼實行無錯離婚法,離婚率攀升。第六,1973年墮胎合法化。生育率從1960年的3.65降到1970年的2.48、1976年的1.74。


卡特總統認識到「美國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開專門會議商討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總統上台後,恢復傳統家庭價值,並制定了有利於生育的經濟政策,離婚率下降,生育率上升到1990年的2.1。


男性在工農業上佔有優勢;但在服務業上,男女差別較小。美國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佔比,從1950年的49%升至2017年的81%,於是男性勞動參與率下降,養家能力下降,婚內生育率下降。



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養孩能力提高。而政府又不斷提高兒童和社會福利,比如說美國聯邦用於兒童的開支佔GDP的比例從1960年的0.6%增至1980年的1.4%、2010年的2.6%;公共社會開支佔GDP的比例從1930年的0.6%提高到1960年的6.2%、2016年的19.3%。很多婦女靠自己和社會福利就可以養孩子,於是非婚子比例從1960年的5%上升到2009年的41%。



法國和北歐的社會福利比美國好,女性勞動參與率和非婚子比例也更高。非婚子比例,還與文化傳統有關,東亞、以色列、穆斯林國家低,而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國家高;2015年美國全國、白人、黑人、拉美裔分別為40%、29%、70%、53%。



歐美國家目前的人口政策難以持續


生育率、公共支出是2013年數據。產假、育兒假是2016年的數據。空格是資料缺失。很多國家還有父親的育兒假,比如日本可休52周,薪率為58%,但是只有2%-5%的父親休假。美國沒有帶薪產假,只有12周無薪假。


「家庭」指為家庭提供的公共支出(如兒童支付和津貼,育兒假福利和托兒服務)。法國、英國、北歐福利國家用於家庭福利和公共教育佔GDP比例高,有助於降低家庭的養育成本,生育率較高;而希臘、義大利、西班牙、日本、韓國則相反。社會福利制度對穩定生育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難以持續。



可見,加大對中小學教育的公共投入有利於提升生育率;而公共養老金、用於老年的社會支出越多,生育率越低。



圖6的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是2015年人口上百萬、人均GDP上1萬美元的國家,衛生總開支是2014年的數據,老齡化指數是2015年的數據。


美國的老齡化指數將從2015年的76%升至2050年的151%,「在世的」老人福利必將壓制「未出生的」的兒童福利,生育率將下降。


美國聯邦用於兒童福利的支出佔GDP比例從2010年的2.5%降到2016年的2.1%,預計將降到2027年的1.8%。而用於成人的社保、醫保、醫補,佔GDP的比例將繼續快速增加。



2014年美國政府(聯邦、州、地方)用於每個老人的福利是兒童的2.3倍。而65+歲老人數還將從2015年的4684萬人增至2050年的8613萬人。並且老人參政熱情高,比如2000-2012年四次總統選舉,18-29歲、30-44歲、45-59歲、60+歲選民的平均投票率分別為42%、58%、67%、70%。

美國的生育率已從2007年的2.12降到2012年的1.88、2017年的1.76了,法國從2010年的2.02降到2017年的1.85,北歐福利國家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冰島也從2010年的1.98、1.87、1.87、1.95、2.20降到2017年的1.79、1.77、1.49、1.62、1.71。


回到傳統家庭的防線內


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兩大支柱。在遠古時代,以集體的力量生產物質和人口,實行群婚制,「知母不知父」。男性缺乏養孩動力,人口難以增加,也無從產生文明。


在新石器和金石時代,男子在物質生產的優勢擴大,出現了私有制,建立了婚姻制(沒有建立婚姻制的部落則消亡了),人口和物質再生產完美地統一在家庭,妻子分享丈夫的「物質產權」,男性獲得了「人口產權」,由於母親是不證自明的,因此各文明都實行父系姓氏。這是最偉大、最成功的女權運動,給男人套上了養幼的「精神韁繩」,人口增加,產生了人類文明。


美國社會生物學家羅伯特·賴特說:「自然選擇發明父母之愛的惟一理由就是給予後代以好處。現在許多孩子不能與親生父母生活,將帶來最寶貴的進化資源的浪費,即愛的浪費」。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利他主義」。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認為,「利他主義」主導家庭,可提高家庭成員抵禦災變和其他不測事件的能力,分散風險和損失;「利己主義」主導市場,可提高市場效率,而「利他主義」在市場上卻沒有什麼收益。


在傳統家庭模式下,父母「各子其子」,孩子「各親其親」,因此「貨、力為已」。但是社會養老使得「不親其親」,兒童福利使得「不子其子」,納稅人既當「公共父親」,又當「公共兒女」,類似於遠古群婚制,這種大鍋飯是低效的。男人的生育動機和勞動積極性都下降。


雲南摩梭人是在最近幾百年才衍化為母系社會,但是人口增長極慢,現在生育率也很低,老年化嚴重。


弗朗西斯·福山認為,福利國家擺錯了自己的位置,補助單親家庭,是把養家的責任從缺失的父親處不公平地轉移給納稅者,國家充當「父親」,從而產生更多的單親家庭。


將人口再生產的重擔壓在單親母親脆弱的肩膀上,是不公平的。失去丈夫大幫手,很多單親母親生活在底層,也沒有自由選擇職業的餘地,將不堪重負,生育率將下降,進而導致老齡化。而婦女是老齡化的最大受害者,因為預期壽命比男人長7歲。

傳統家庭模式下,「利他主義」的父母盡量不給孩子添負擔。離婚率低,進入中年後如果有病,能得到配偶的照顧。而社會養老是「利己主義」的,並且離婚率高,「公共父親」會不斷擴充老人福利,相當於「易子而食」。


美國一些政治家(尤其是共和黨)意識到社保難以持續,比如2012年美國總統參選人佩里認為社保是龐氏騙局。


美國比歐洲更保守,共和黨支持者更加恪守傳統的家庭價值,支持「小政府、大家庭」,家庭完整,非婚子比例低,生育率高。將各州2012年、2016年2次總統選舉對共和黨、民主黨的支持率平均,各州對共和黨的支持率與生育率正相關,而對民主黨的支持率則與生育率負相關。歐洲政黨的理念與美國民主黨類似。美國在社會福利、稅負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生育率較高,今後提升生育率的制度空間還較大,而法國和北歐的空間小得多。



傳統家庭模式像森林的大樹。而社會福利制像室內的盆景,好看,但長不大。但是現在經濟社會化程度很高,尤其是中國將有大量老人老無所養,如果廢棄社保,是「楊氏為我,是無君(社會)也」,將導致人道災難和社會動蕩;但是如果養老、養幼過度社會化,是「墨氏兼愛,是無父也」,難以持續。孟子認為:「無君無父,是禽獸(非人類文明)也」。應該建立「園林」模式,在「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基礎上,「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家庭為主,社會為輔。


中國鼓勵生育的難度最大


從各文明對生命的終極意義來看,父母「利他主義」強弱:佛教<基督教<儒學。佛教認為生命的延續不在於生育,而在於輪迴轉世。因此古代佛教地區(唐後的吐蕃、清代的蒙古)人口負增長。現在中國信仰佛教的少數民族(如藏、蒙古、土、納西等)生育率低。2000年、2009年印度的生育率為3.2、2.6,但是在印藏人只有1.7、1.18。


基督教認為信上帝,進天堂,得永生,「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


儒家則認為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全心全力地撫育孩子;也通過孝文化,把生養、死葬、精神愉悅以及死後的祭祀都託付給了孩子,多子多福。古代壽命短,大多數父母其實只得到了「精神收入」,「兒童福利」優先於「老人福利」,有利於人口增長。


但是現在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比如2001-2015年,新加坡華人、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的平均生育率分別只有1.11、1.15、1.06、1.00,原因如下:

首先,現代社會和經濟體系是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基礎上,不支撐中華生育文化。比如社會養老取代家庭養老,多子少福。基督教每周可以去教堂;而儒家卻缺乏祭祖的條件,儀式感缺失,很多人沒有了信仰。


第二,儒家父母強烈的利他主義,在高養育成本下,從傳統的追求孩子數量轉變為犧牲數量、追求質量。比如,儒家有孟母情節,教育成本高,降低家長的養育能力和生育意願;受教育周期延長,擠壓生育時間,婚育年齡全球最晚(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的婦女平均初育年齡都達31歲,而美國只有26歲),提高不孕率和出生缺陷率。2010-2014年美國各州、2014-2016年日本各縣的婦女初婚年齡與生育率都是直線負相關。



第三,基督教傳統有兩個「父親」(血親和上帝),現在又增加了一個(社會福利),非婚子比例高。而儒家只有一個「父親」(血親),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的非婚子比例都只有2%。


中國大陸除了這些共同的原因外,還因為計劃生育改變了生育觀念,理想子女數和一孩次生育率(生育環境的風向標)都是全球最低。社會、經濟模式也都是圍繞著獨生子女政策進行,將慣性延續。而20-34歲育齡婦女則從2011年的1.52億降至2035年的0.88億。並且今後老齡化比歐美要嚴重的多,將無力增加兒童福利。


有人認為,古代戰亂也曾導致人口銳減,照樣度過了危機,人口政策「任其自然」就可以了。但是古代戰亂,只是減少了人口(尤其是老弱病殘)數量,並未破壞結構。並且當時人口有造血功能,能迅速恢復。而現在,中國人口結構老化,並且患了「再生障礙性貧血」。


水往低處流,濤濤岷江任「自流」,旱澇無常;「順其自然」、有所作為,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人性如流水,老年人數在快速增加,必將「自流」為「大社會、小家庭」 ,人口減少、老化,文明衰落。


蘇軾:「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難,以求成大功。」現在中國人口面臨的是數千年未有之危機,需要政治家勇於擔當,力挽狂瀾。


中國人口政策需另闢蹊徑


1.成立國家人口安全委員會,統籌制定反危機措施。中國人口結構滿目瘡痍,要恢復人口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對社會、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應柔性設計,禁止強制。

2.開展人口危機的國情教育,修改教科書,糾正幾十年計劃生育宣傳所形成「人口是負擔」的觀念,廢除不利於生育的法律條款。


3.強化家庭價值。信奉家庭價值的人,生育動機強,勞動積極性高,會將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用於扶養孩子。比如廣西欽州、玉林、貴港以及廣東茂名等地傳統家庭價值保存的較好,2010年的生育率還在2.0以上;而東北則相反。美國各州政府的人均兒童投入,猶他州最少,但由於家庭觀念強,生育率是全國最高。以色列的社會福利水平不高,但是堅守傳統信仰,生育率高達3.0。現在儒家圈地區還很重視教育,非婚子比例低,說明重視家庭的文化基因尚存。傳統家庭價值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建議對其進行「托古」(不偏離「自然法則」)、「改制」(洗去糟粕,保留精華,重建經濟基礎)。


4.平衡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保障婦女權益。戰國時,從事商業能輕逸地獲得更多利潤,很多人便「舍本(農)而事末(商)」,商鞅為了讓「農逸而商勞」、「能事本而禁末者富」,規定只有「農、戰」才能獲取秦爵,於是百姓便「喜農而樂戰」。現在社保制讓養幼與養老脫鉤,「造物」有酬,「造人」無償,於是越來越多人忙於「造物」而少(不)「造人」,也不精心「育人」。


家庭是人口再生產的基本單位,那麼社保制應該與家庭建設結合,符合我國傳統,是我國的一個好的制度資源,可以糾正西方社保制的弊端。建議讓養老與養幼掛鉤,多孩多得(從孩子和社保)。以夫妻為「共同納稅人」,即便一方沒有工作,雙方都可領取退休金;共同納稅多,退休金也多。這樣夫妻既努力生產人口,也努力生產物質(提高養孩能力);既多生孩子,也養好孩子(避免不負責任生育)。生育率和勞動參與率都高。離婚增加了該制度的設計難度,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核算平衡的制度,需要精細地設計以公平地保障婦女權益。


給婦女提供合理的帶薪產假,由國家社保而非僱主支付,僱主就不會歧視女性。帶薪產假可由祖父母分享(算工作、計工齡、繳社保),以便讓母親早返職場。多孩家庭可返稅。醫療保險、公園門票等以家庭為單位,「添孩不加銀」。


5.平衡兒童福利和老人福利。發展型福利優先於消費型福利才利於社會持續發展。不可能取消社保,那麼就應提供兒童福利;兒童福利再高,也只會是老人福利的零頭。以色列的生育率遠高於日本,原因之一是以色列的老人福利對兒童福利壓制的較輕,日本則相反。比如公共支出用於家庭、教育的GDP佔比,以色列為2.3%、5.7%,而日本只為1.5%、3.9%;而用於衛生、老人的GDP佔比,以色列只有5.1%、4.7%,而日本卻高達7.8%、10.7%。日本政府為了提升兒童福利,只好在2014 年將消費稅率從5%提高至8%,2019年再提高到10%。但是提高稅率,會降低經濟活力和養育能力。


今後中國勞動力減少,「麵包」越來越少。應該設立紅線,讓社會養老只能獲得紅線內比例的「麵粉」,養老產業、養老智庫的職責是用這些「麵粉」高效地製作出味美、足量的「麵包」,而不是瓜分到更多「麵粉」。


6.平衡生育能力和養育能力。在農業社會,生育能力和養育能力同步。但是現在有生育能力時,無養育能力;有養育能力時,喪失了生育能力。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到17歲或16歲,目前英國是16-18歲,美國是18歲(在父母同意和/或法院許可的情況下,可在16-18歲;懷孕女性則可更早)。現在教育效率提高,應將小學縮短為5年,初中、高中共5年,10年義務免費教育。對男女實行差異化教育,推廣網路教育,讓婦女平均初育年齡控制在25歲以內,多數婦女有條件在30歲前生三個孩子(也有利於優生),順利進入職場。


為了縮小養育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時差,政府應給予生育補貼。日本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領42萬日元,此後每孩每月補貼額:未滿3歲者,1.5萬日元;3歲到小學畢業,第一、二個孩子1萬日元,第三個(或以上)孩子1.5萬日元;初中生1萬日元。在生育津貼里安插一筆「催婚費」,協助地方主辦相親活動,婚介利用「大數據」匹配分析。


將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逐漸提升到5.5%,優先保障嬰幼兒的營養、健康和早期教育。免費產檢、分娩。建立更多便利的育兒中心、課後托兒班,3至5歲幼童免費入園、入托。鼓勵退休老人參與幼托。限制課外補習班,加強課堂教育,淘汰不合格教師。完善大學貸款和助學金制度,創造大學生打工條件。

給年輕人提供優惠房貸、租房。增加城市土地供應,將建成區土地控制標準從每平方公里1萬人降至4千人,可以降低房價、改善交通、縮短通勤時間。城市和住房設計應「宜生」,有利於主流家庭養育三個孩子並照顧老人。


培育清純的民風,降低婚嫁成本。保障飲食安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保護生育能力。


7.開展尊重生命的教育,限制中晚期墮胎。俄羅斯禁止懷孕12周以後墮胎(因強姦而懷孕則可推至22周),禁止墮胎的廣告。美國有51%的懷孕是意外的,也是因為有限制墮胎的法律,生育率才維持在1.8-2.1。


本文《中國經濟報告》2018年第5期原題為《從全球視角探求中國人口新政》,注釋從略。圖片來源於網路,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轉載須知

後台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縱橫 的精彩文章:

伊斯蘭教的「污名化」:解讀當代中東困局|文化縱橫

TAG:文化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