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東北的這座深山老林,吞噬了多少年輕人

中國東北的這座深山老林,吞噬了多少年輕人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537-開發大興安嶺

作者:陳堅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森林,則是維持生態平衡的保證。這看似無關的兩者,卻在大興安嶺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結合。

在如今大興安嶺的首府加格達奇的北山上,靜靜矗立著一座以麋鹿和兩根放大的鋼軌為主體的宏偉構築物。這是大興安嶺的標誌—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它一直無聲訴說著那段艱難但充滿激情的歷史:在近60年的時間裡,鐵道兵、知青、工人們一同在這片土地上奮戰,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大興安嶺。

今天的文章,將帶你一起了解大興安嶺,這個國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南面風景

孫奇建攝

逐夢淘金

東北的大後方

素有「千年林海」之稱的大興安嶺,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和天然林主要分布區之一,森林覆蓋率一度高達80%。其地處我國北部邊陲,建國前環境極為惡劣。

近代大興安嶺開發的起點,是一個極為偶然的事件。1877年,一位鄂倫春族老人在漠河葬馬時,無意發現一些金塊。這件事情很快傳遍了黑龍江沿岸以及西伯利亞等地。

現在你還能在漠河地區找到很多xx金礦

就像「加州淘金」事件一樣,金礦事件很快吸引了大量人口來到漠河。這其中,以俄國人為主,其次為中國人、朝鮮人、猶太人等,大興安嶺開始喧囂起來。

沙俄為了更為便利地盜採黃金,開始在此地私自設立法院、教堂等設施。1883年,這些非法採礦者在沙俄的操控下,開始明目張胆的建立一個國中國——極吐爾加共和國。不過,這個非法政權在1886年被清政府以武力徹底剷除。此後,清廷派遣李金鏞來漠河督辦金礦與開發土地。

然而,沙俄和日本人遠不止是來淘金,瓜分甚至獨佔中國東北才是最終目標。

相比繞過黑龍江前往海參崴

不如直接鐵路插入東北平原

南下大連旅順

在勘察東清鐵路時,沙俄借口大興安嶺氣候惡劣、崇山峻岭,向清廷提出將原鐵路路線向南移動的要求。這背後隱藏著沙俄妄圖實行「黃俄羅斯計劃」,一口吞下大興安嶺的野心。而此後的日本,在戰勝俄國後更是長期經營籠絡東北,以至於成功鯨吞東北並建立偽滿洲國。

被日俄帝國勢力瓜分的東北

然而,由於極端惡劣的條件,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日俄侵略者,都沒有對大興安嶺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有關大興安嶺的規模開發與長久經營,還要等到建國以後。

消息松濤人語里

良材廣廈遍神州

建國後中國以國家為主導、蘇聯為外援推動工業化,但當時中國的木材仍然短缺,這對於一個工業化早期的國家而言是重要的資源短板。

為此,國家將目光投向了大興安嶺北段,這片擁有8.4萬平方公里的處女林地。如果能開發這片沉寂的原始森林,那麼木材緊張狀況將大幅度緩和。

1955年,在國家一五計劃期間,黑龍江政府在黑河設立大興安嶺建設委員會,決定對大興安嶺進行綜合營林建設。在組建的開發隊伍中,有官兵,有幹部,有工人,他們開山辟嶺,修築了1000餘公里的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為日後大興安嶺的建設提供了初步保障。

1958年,在大躍進中大興安嶺的第二次建設開始。由大量官兵、工人、知青、幹部組成的開發大軍,在零下50度的嚴寒下,靠著簡易的工具,修築了約750公里的公路和大量基礎設施。現今大興安嶺首府加格達奇的歷史起點,便是始於這次開發。

1964年,中央批准了林業部和鐵道部聯合提交的《關於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報告》,在開發大慶油田會戰的基礎上,批准成立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特區以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縣的各一部分行政區組成;同時,在加格達奇設立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誓要攻克大興安嶺開發的難關。

加格達奇 孫奇建攝

同年秋天,八萬鐵道官兵,和由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個省(區)抽調的2萬多名工人、知青、幹部相繼開進林海,至此大興安嶺林區會戰全面展開。

環境惡劣,條件艱苦

所有建設都要從零開始

在當時一窮二白,尚未開發的狀態下,大量的基礎設施都需要現場建造。為了完成目標,各個部門被分派了不同的任務。木材的砍伐、相關人員的生活保證、非幹線交通的建設、其他能源的開發等問題,都需要官兵、知青、工人、幹部的共同努力。

大到修路修橋發電,小到一些村莊城市的維護,糧食的分配儲存,以及對自然和民族狀況的考察,這一切都是從無到有。他們面臨的不只是極度的嚴寒,更有原始森林裡的蟲獸,繁重的勞動,以及傳染病。而在此期間犧牲的官兵、知青、工人等,也多是因失蹤,凍傷,勞累或生產事故而死。

莽原上建起一座座城鎮

在當時的會戰區,流傳著一首歌:「問我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問我苦不苦?想想全國七億五」。他們沒有參加轟轟烈烈的戰爭,而是在這個國家最寒冷艱苦的地方用盡所有的青春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當時的勞動強度不亞於打仗

右圖為待運出的木材

比起戰士,他們更像是集工人、農民、伐木工為一體的生產者。工作即是生活,生產即是戰鬥。他們爬冰卧雪,露宿風餐,在大東北極寒的空氣中忍受著自然環境對人體的無盡侵蝕,許多戰士皆因此而患上了後遺症。一個真實的故事是,有一位如今已經步入暮年的戰士在當年的會戰中凍壞了神經,泡腳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冷熱,要靠晚輩去測量水溫。

對比一下不同季節下的

大興安嶺-塔河鎮

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林區會戰取得了巨大勝利,大興安嶺成為全國最大的木材生產中心和基地,數以萬計的木材被運往我國的四面八方。戰士們不但站住了腳,而且紮下了根,為我國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樣大規模的如今已不多了

這其中,八萬名鐵道兵的任務是開挖大興安嶺通往外界的道路,為保障其他部門的物資運輸和人員流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4年,鐵道兵脫離解放軍,併入鐵道部。大興安嶺為了紀念鐵道兵為祖國北疆所做的貢獻,緬懷英烈,在加格達奇北山頂修建了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

紀念碑極具特色:兩根直插雲霄的鋼軌象徵著交通,鋼軌上綴著鐵道兵兵徽,前面是一座麋鹿雕像(一說是開發大興安嶺時殺了許多麋鹿充饑,另一說是麋鹿是當時開發的主要運輸工具之一),附碑上描繪著鐵道兵工作情況浮雕。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孫奇建攝

紀念碑猶如錚錚鐵骨的鐵道兵戰士,巍巍聳立在加格達奇的北山頂上。是他們敲開了高寒禁區的大門,將遙遠北疆與祖國的首都聯繫在了一起。

伐木又是育林人

在林區會戰中,開發大興安嶺的主要戰場是呼中、呼瑪、塔河、漠河等地,這些地區的木材在開採後被源源不斷送往加格達奇,統一調度指揮,運往祖國各地。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興安嶺通過林業資源開發,經濟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自五六大火以後,大興安嶺的木材開發遇上了生態危機的挑戰,在本世紀初已有禁止開採的措施。

大興安嶺五六火災紀念館

1998 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啟動,大興安嶺的林區進入了保護期,森林資源管理成為主要任務之一。資源管護、森林防火和營造林等保護性措施相繼實行,伐木人最終變成了育林人。

但林業和交通,仍然是大興安嶺抹不去的記憶。正是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大興安嶺成為了一個經濟發展穩定、基礎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地區。林業和交通也對這個地區的政治、文化生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加格達奇現有一班進京列車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大興安嶺的行政地區的首府加格達奇,卻為什麼位於內蒙古地區?實際上,這正是因為林業開發和交通建設的影響。

這加格達奇是黑龍江還是內蒙古的?

建國之時,加格達奇鎮隸屬於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而在林區會戰時,為了方便管理,國家將鎮黨政機關和相關機構交給會戰指揮部管理。自此,加格達奇與內蒙古脫鉤。

這種歷史原因造就了當今加格達奇的特殊之處——林區是林業局的直屬企業,地方行政歸屬黑龍江省,而版圖又屬內蒙古自治區。為此,黑龍江每年都要向內蒙古交土地使用租金,而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則一直要求收回加格達奇使用權。

黑龍江林業局能夠長久保有加格達奇的行政權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裡對大興安嶺的林業開發和交通轉運的作用極大。從歷史上和現代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個地區對黑龍江的歸屬感也明顯強於對內蒙古。

加格達奇 孫奇建攝

大興安嶺,這片沉默了千年的林海,在不畏艱險的人們的奮鬥下,在林區會戰精神的激勵下,正在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這片千年林海在資源經濟的時代之後,正繼續煥發著它特有的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趙晶瑩等.大興安嶺林區的三次開發.世紀橋,2004

[2] 內林. 歷史不會遺忘—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奠基人素描.中國林業產業,2009

[3] 陳曉燕. 用汗水和生命鑄就歷史豐碑—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 黑龍江史志,2010

[4] 陳永生等.進軍,打開綠色寶庫.森林與人類,2004

[5] 周道生. 北大荒知青回憶:難忘的大興安嶺生活.雲遊看天下,2017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23/13/22864389_480100725.shtml

特別感謝

特別感謝我的朋友孫奇建,正是在你的指導和建議下,我完成了這篇文章。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往南走,中國人走了這麼遠終於找到了…… | 地球知識局
國軍最強要塞,擋不住日軍兩天,師長都被槍斃了 | 地球知識局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