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你曾遭遇的冷落打擊,別再用到年輕人身上了

你曾遭遇的冷落打擊,別再用到年輕人身上了




心理嚴選

育兒|婚姻|職場?心理

 










作者:黃啟團   


來源:團長說心理


(ID:nlpteam)




主播

:小董

  背景音樂:白詰草


圖片整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




在兒子的畢業典禮上,有幸聆聽了林瓔女士的演講。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林瓔是誰,當我看到不少美國人起立向這位個子矮小的華裔致敬時,我猜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於是馬上百度了一下。




林瓔,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國內著名建築學家林徽因的侄女,美國

"越戰紀念碑"的設計者;

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與"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

並榮獲2009年美國國家藝術勳章,奧巴馬總統親自為她授勛。







在畢業禮的演講上,她回顧了當年設計越戰紀念碑的經歷。那是1981年,她才21歲,正在耶魯大學讀大三,恰逢"越戰紀念碑"對外徵求設計方案,她的作品從1421個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




在她的設計方案中,紀念碑用黑色花崗岩砌成。雕刻著57,000多名在越南戰爭中陣亡的軍人名字。她的設計理念是:





"當你沿著斜坡而下,望著兩面黑得發光的花崗岩牆體,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






從高空俯瞰,猶如大地裂開了一道傷痕



只是,她的這一理念卻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許多越戰老兵對紀念碑陷入地下的造型和其灰暗的色調感到不滿。更有種族主義分子抵制她的設計方案,僅僅因為她是華裔。




他們說:"怎麼能讓一個亞洲人設計在亞洲發生的戰爭的紀念碑,那對我們美國人豈不是太諷刺了嗎?"




越戰紀念碑引來很多保守派的辱罵和咆哮,使林瓔心理壓力很大,但也許是初出茅廬不怕虎,21歲的她為自己的設計據理力爭。後來的事實證明,她的堅持是對的。




紀念碑建成後,獲得了藝術界的眾多好評。它所蘊含的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死者的追念之情,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這座紀念碑,後來還被稱為"美國人的哭牆"。








今天,年近六旬的林纓在畢業典禮上懇切地對莘莘學子說:





"年輕人,要相信你們的創意,哪怕會受到很多老傢伙的反對。"




我已不再年輕,但當兒子把她的意思翻譯給我時,我也為之動容。




"相信自己",說起來多麼簡單,做起來卻何其不意!回想自己過去21年傳播應用心理學這條路上,所遭遇的各種攻擊與漫罵,內心有一股莫名的情緒在涌動,眼淚無法抑制地奪眶而出。




我猜,那麼多人起立向林纓致敬,並不一定是因為她所取得的成就,而是被她的演講所共鳴。是啊,

我們也曾經年輕,我們也曾備受打擊,有的人在打擊中奮起,而大多數人在打擊中沉倫。




在社會上,在生活中,打擊處處存在。面對打擊,有的人選擇了退縮,活得畏手畏腳,緊張焦慮,他們在乎別人的說法,活在一套規矩體系里,選擇做一個"正確的自己",明明天賦異稟卻只能最終淹沒於人群,泯然於眾人。




但另一種人,比如林徽因家族,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什麼有的人在打擊中沉淪,而有的人卻能夠在打擊中奮起,並取得超然的成就呢?

難道是他們的基因先天優良?如果真的和基因有關,那像我這樣祖輩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後輩,就沒有機會了嗎?






2



一個人的成就是不是跟基因有關,我不知道,但接下來的一幕讓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反思。




畢定典禮結束後,家長們都在音樂廳的各處地方和自己的孩子拍照,以便留下這一刻的美好和溫馨,整個音樂廳都籠罩在一片歡樂的氛圍中。這時,一對中國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他們的對話在這片喜悅的海洋里顯得特別不和諧。




"你為什麼不戴學士帽上去領畢業證?"父親責備自己的兒子,在這莊嚴時刻,兒子沒穿戴整齊,父親數落幾句倒也無可厚非,可是接下來的責備讓我有點受不了:




"你怎麼能這麼另類?別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不要隨便做那些出格的事情"!

看著一臉懵逼的孩子,我有點難過。




"別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天啊!要知道他兒子就讀的是一所國際藝術大學,那邊林瓔剛剛才在台上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創意,這邊家長就要求孩子別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不能"另類",不能"出格"。




我不知道這個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勇氣繼續堅持自己的獨特性,我只知道,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到大都被家長用老一套處事原則所束縛,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要保持自己的創意要比其他孩子困難很多,因為他需要頂住巨大的壓力。




很多人無法承受這樣的"重負",只會讓自己活成普通人,有的甚至壓抑自己的個性,活得形同枯木。






3





在百度林瓔資料時,看到這樣一則消息。




早些年在就任耶魯大學校董的儀式上,林瓔曾飽含深情地懷念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親移民來到這個國家時一無所有,但作為教育家,他們深知

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成就也許跟基因有關,但我更願意相信這跟教育有更大的關係。




從林瓔這句話中可以窺見林家一脈相承的教育觀,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1920年的留歐日記中曾寫到:"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

你得放低你的天倫與輩分,先做到友誼和了解。"




在林長民赴歐洲考察的時候,他帶上了16歲的林徽因,他說:"此次遠行,第一要汝觀察諸國事務增長見識,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之胸次懷抱,三要汝放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從這位父親對女兒的囑託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要知道,那時的中國,無論文化還是經濟發展正是新舊交替之時,局勢內憂外患。幾千年來的尊卑位序,三綱五常還仍存在。父母是家庭的統治者,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雙方的地位有截然的高下之分。








我從中看到的是對下一代的期待與思維的拓展,林父在那時就有如此眼界實屬難得。




但遺憾的是,即使在民主開放的今天,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依然還會

希望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不僅沒有鼓勵下一代去打破和超越自己,反而倚老賣老地給孩子平添許多束縛與限制。




網上有學生說:"每個從青春期走過來的孩子,恐怕最討厭的不是那個逼著他做題讀書的老師,而是那個逼著他下掉耳環剪掉長發的教導主任"。




學生的稚嫩可能是對現狀的模糊認識,也可能是對未來的考慮不周,但是

糾正的關鍵是讓孩子認識到後果,而非父母"為你好"旗號下強加的選擇。




也許你會覺得,作為學生竟然打耳洞,也太"不成體統"了。在這裡我們先不評價這樣的行為到底是"錯"是"對",微博上的一個截圖倒是很好的說明了現在一些孩子對大人這套說辭的看法。







也許你看了會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但是否看到現在的自己,也是曾經年輕的"他們"。




00後會為了偶像打賞成立後援會,在我們那個年代,也會用半導體聽樣板戲。現在的他們會穿得嘻哈搖滾,我們那個年代也有喇叭褲,蛤蟆鏡,而且曾經我們的父輩也會覺得,那是"有傷風化"的東西。




曾經我們也是被上一代否定過的人,現在也開始開始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否定下一代。小到否定孩子的"儀容儀錶,大到否定孩子的思想與探索世界的勇氣。




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又如何能夠指望我們的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






4



很多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設計師,經得起後世多大的讚美,都經歷過當時多大的詆毀。




貝聿銘設計巴黎盧浮宮被指責是用"埃及死人的墳墓來展現法國文化",扎哈哈迪德在交出廣州大劇院這一作品前被稱為是"只會畫圖的紙上設計師",倘若不是對自己的作品無比尊敬,沒有強大的內心,人類歷史上將會失去多少瑰麗的寶藏。









現在的很多"流行",又何曾不是當初的"逆流而行"。




我相信能夠

有足夠力量逆流而行的人畢競是少數,大多數人只會在洪流中被淹沒。




每個人都曾年輕過,都曾經經歷過上一輩的否定與打擊。由於慣性和習慣,一個人曾經被怎麼對待過,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雖然我們當年飽嘗了被否定的苦楚,現在卻依然會習慣性地把它順延給我們的下一代。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保持一份覺察,

羅曼羅蘭的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中,克里斯朵夫歷經千辛萬苦才成為一代音樂大師,年老時,知己葛拉其亞對他說:





"你那時遭遇的冷落和打擊,請不要再同樣用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




林瓔的演講本來是鼓勵這些即將走入社會的孩子們相信自己的創意的,卻給了作為家長的我很多思考。




透過本文,希望更多的長輩們能夠給孩子一個允許,讓他們能夠活出自己的創意和自我,因為

他們的觀點和想法一定會超越我們這一代,

也許有些觀點和理念我們未必能接受,但我們要相信他們,因為這是他們的世界,他們的年代。




就像毛主席曾經說過: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End


● 作者:黃啟團。專註於應用心理學領域21年,是一位集導師與投資人於一身的心理學專家,將心理學理論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經營、婚姻、家庭、親子教育等領域。投資創立卓越的心理學平台壹心理,NLP學院網、睿智人生、大成心理學校、武漢心齋等心理機構。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團長說心理,ID:nlpteam




● 

主播:DJ小董。

陝西電視台實習主播,喜馬拉雅電台認證主播。




 推薦閱讀 




  • 為何那麼多人越來越不開心




  • 你誰都不敢得罪,只好得罪你自己了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作者新書:19年磨一劍,人性解讀手冊


只因目中無人


武志紅

青音

傾情推薦!





一本浮躁社會中的人際關係說明書


一本焦慮時代中的心理疏導訓練冊




深度把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疏導心理焦慮


教你學會透過事情看到人




長按

上圖二維碼

搶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嚴選 的精彩文章:

一個辛苦擦地板的人是否應該包容另一個翹腳看電視的人(家庭中的自我界限)
每日箴言NO.121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