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太監的那些事兒

歷史上太監的那些事兒

歷史故事lishigushi

《歷史上太監的那些事兒》

本文共 1559 字 預計閱讀時間 4 分

作者:秋意寒

——歷史故事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少不了太監。少了這些貼心、放心、聽話、好使的「大內總管」們,就算再能幹的皇帝,也得累得夠嗆。

以魏忠賢為代表的明朝太監是一個非常特異的群體。他們受到皇帝嚴重的信任。皇帝依賴他們程度比任何朝代的太監都要猛烈! 鬧到後來,閹黨與東林黨死掐,皇帝只能靠太監來聯繫和制約文武百官。到了明末,宮內大小太監達10萬人之眾,簡直都趕上御林軍的人數了。

有意思的是,滿清雖然沿用了許多明朝的體制,卻沒見太監們興風作浪。皇帝手中把住了權杖,由大臣們輔助皇帝處理國事。縱觀滿清276年,11個皇帝,沒見哪個太監在朝廷大堂上吆吆喝喝,露過臉,出過風頭。

不得不說,與明王朝相比,滿清對太監的管理是高明的成功的。那麼讓咱來比較一下這兩個王朝是咋處理太監問題的:

1

把太監們說得都很難聽:

明朝:一千個太監中,除了一倆個好的,其他都是險惡之徒,不可用為耳目心腹。對太監要常常敲打敲打,讓他們知道朝庭法規的厲害。不能讓他們有功,有功則驕恣。(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若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朱元璋)

滿清:「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良善者少」—康熙

2

對太監們都有些嚴厲措施:

明朝:鑄造寫鐵牌子掛在宮門,牌子上寫「內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斬」,又發了御批文件,規定中樞各部各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

滿清:對太監的一舉一動都做了具體的詳細的規定,比如,太監不得識字認字等,嚴禁宦官在宮內議論傳播政事。太監要是把外界的閑話傳到內廷,要被斬首正法。

3

對太監們都有些放縱:

明朝:雖然老祖宗罵得凶,但到了永樂皇帝時,他早把老祖宗的警告扔到了九霄雲外!從放手啟用宦官,到中樞機構宦官制度改革,從此內廷宦官可與外廷文官同登大堂,平起平坐。

滿清:晚期慈禧太后身邊的大太監安德海、李蓮英等,也曾囂張一時。既然都一個樣,那麼清代對太監的管理為啥就比較成功呢?筆者認為,關鍵是一個政治制度問題。

滿清一建朝就狠下決心,大炒了太監們的魷魚。從順治到乾隆年間,內廷規定太監人數必須控制在1000人左右。內廷事務增多繁忙時,最多不過增加到3000人左右。

明代大臣給皇帝遞上奏章後,皇帝答批,無論是口諭或票擬,必先經過以太監為主體的司禮監或東廠,再走朝廷各部各司的程序。這種政治制度設計,必然給了太監們營私舞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極好機會。

滿清從康熙皇帝起建立的南書房,後來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這些部門就皇帝的「中央辦公廳」,為皇帝掌管機密,策劃諮詢,批閱章奏,出謀獻策,直接聽從皇帝的各種差遣。而內廷的太監們由內務府及敬事房管著,和軍機處八杆子都打不著,和皇帝中間也隔了兩層。

因此,即便是後來的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們囂張得瑟,也無法直接干預朝政,得不到實際的朝廷大權。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雖然清王朝的政治體制對控制太監干政是成功的,但並等於其它各個方面都行得通吃得開。

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宣布解散「軍機處」,建立了短命的「責任內閣」。然而可惜的是 無論做出怎樣的措施,也於事無補,同年大清就亡了。

有趣,有用,有態度

盡在【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秋意寒,家在武漢的一名理工男,喜歡文字,尤愛歷史。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楚霸王項羽手下名將九江王英布生平
我國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庫――永定河官廳水庫竣工啟用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