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用一擲千金,這樣做輕鬆跨越幼升小鴻溝

不用一擲千金,這樣做輕鬆跨越幼升小鴻溝

WePlan童行計劃郝景芳

在我們的身邊,很多朋友都有幼升小焦慮:

聽說很多小學的入學考試已經相當有難度;

據說小學老師會跳過基礎知識;

也聽說不少孩子剛上一年級就不適應,需要家長花大力氣陪讀。

......

很多父母應對的辦法是:早早送孩子去上培訓班,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理解困難之所在。

其實孩子都很靈慧,對小學階段的學習不適應,並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兩個認知方面的原因:對書面符號系統不熟悉,或者對問答方式不熟悉。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兩個挑戰:不熟悉文字,不熟悉題目。

這些信息讓他們感慨,也讓他們困惑:這些是正常現象嗎?我們該如何面對?難道要逼孩子從幼兒園起就上培訓班苦學嗎?

除了在培訓班裡一擲千金,是不是家長就沒辦法幫助孩子面對小學的挑戰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家庭是更好的學習環境。前面說過上學的挑戰,主要在於從生活到題目,缺少過渡的橋樑。那麼,如何在家庭中幫孩子搭建這樣的橋樑呢?

我們可以做的至少有三點:

與孩子一起閱讀

同孩子進行對話

幫孩子熟悉概念


雖然歐美的幼兒園不怎麼上課,但是他們都很重視閱讀。在心理學中有一項經典調研,通過對美國家庭的對比研究發現,家庭的藏書數量,與孩子的學業成績有很高的相關性。

為什麼閱讀這麼受重視呢?因為它的好處是可見的。

首先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和興趣,對孩子一生的知識學習都有好處。

其次是讓孩子熟悉多方面知識,為學校學習積累背景知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童書閱讀正是從生活到符號的最好過渡。

以我個人為例,我幼年時沒有任何早教,也沒有去過學習班,但我母親從我很小的時候就給我大量讀書,讀故事、讀童話,也讀報紙。因此我從很小就有讀書的習慣,識字也比一般孩子更早。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基本上可以自主閱讀,讀課本毫不費力,更是養成了廣泛讀書的習慣,這種習慣讓我受益終身。


美國曾有兩項經典研究:

一項是發現,在孩子四歲上學之前,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就比貧困家庭的孩子多聽到了三千萬個辭彙;

一項是發現,最能決定幼兒園效果好不好的只有一個條件:幼兒園老師能否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交流。

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對話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對話涉及到大腦快速處理信息、積極創造信息,理解他人的信息的功能,也是大腦學習組織思路的重要方式。

如果父母能在生活里和孩子進行大量有意義的對話,就能自然而然增強孩子的智力發展。

那什麼是有意義的對話呢?

對話需要有來有往。單方面命令,比如「乖,快把這個吃了。」「看到九點就睡覺!聽見了嗎?」這些不是對話。

有意義的對話是指,父母和孩子要在對等的位置上,相互表達自己的思想,你說一句我聽見,我說一句你聽見。進行這樣的對話需要大腦處理大量的信息,是鍛煉大腦的好方式。

那麼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呢?

有四個要點需要你注意,簡單地說,就是承認、傾聽、提問和回答。

1、首先是承認。

承認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喜歡和不喜歡、憂慮和歡樂的權利。當孩子表達自己的心意,父母不要急著禁止,而是儘可能允許表達。

2、其次是學會傾聽。

父母要給孩子把話說完的時間,哪怕是磕磕巴巴斷斷續續地說很久,也要完整聽孩子說完再回答,不要粗暴打斷,這對鼓勵孩子表達十分重要。

還有一個小技巧,叫做重複,就是在表達自己觀點之前,先把孩子的話複述一遍,讓孩子確認自己的話被聽見了。這步驟異常重要,因為被聽見是所有小孩子最基本的需求。

3、然後是學會提問。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猜想、去提出觀點、去表達意見。這是讓孩子建立自信、學習思考、增加創造性的極好方式。父母問孩子的方式,慢慢會成為孩子的思考方式。

舉一個生活中的小例子。我常常問女兒,「你知道某某東西是從哪兒來的嗎」,「為什麼某某事情是這樣」。經常通過這樣的提問引導她思考之後,她也會突然問我,「汽車是從哪兒來的啊」,「為什麼地球吸引力大,月亮吸引力小」,孩子在慢慢地學著用我們教的方式思考。

4、最後,我們再來說說回答。

孩子到了三四歲都會變成「十萬個為什麼」,面對孩子問不完的問題,我們既可以給孩子講,也可以大方承認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查書、搜索網路。

唯一最不好的回應是批評提問,把孩子學習的火苗生生撲滅。


什麼是具象呢?打個比方,孩子最初都喜歡毛絨玩具小動物,喜歡圖畫,喜歡在動物園看到真實的動物,喜歡觸摸動物的皮毛,學動物的叫聲,這些都是具象認知。

那什麼是抽象呢?有了具象認知之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動物的名字,這是語言;可以引導孩子熟悉動物的數量,這是數學;還可以引導孩子將動物圖像和具體的字對應,這是文字;還可以通過動物,引導孩子理解一些「看不見」的抽象概念,例如「種群」、「生物習性」、「食物鏈」,甚至探討一些思辨的問題。

以上就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看起來不複雜,但其實正是很重要的學前準備,正是在實際生活中,孩子一步一步的建立了抽象的概念。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讓孩子熟悉物體命名;例如「樹」、「花」;

第二步,和孩子討論一些簡單的事物屬性,例如「花在春天綻放,樹在冬天落葉」;

第三步,可以通過圖像和文字、數量的對應,慢慢引導孩子熟悉文字、數量;

第四步,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深度知識,並和孩子討論有趣的問題。

在這個遞進的過程中,孩子的抽象認知能力會一點點提升,而抽象能力越強,思維能力越高。

(文章有所刪減)

來源:WePlan童行計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教觀察 的精彩文章:

寶寶多大你才會給他玩手機,ipad?
北京著名重點幼兒園「中科院三幼」攤上大事

TAG:幼教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