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鵬程:印尼環境災難及其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主張與行動

王鵬程:印尼環境災難及其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主張與行動

作者簡介

王鵬程(1994—),男,湖北襄陽人,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2016級國際關係碩士研究生,華中師範大學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助理。

內容摘要

印度尼西亞是環境災害多發國家。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地理因素的影響,熱浪、乾旱、洪水和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增多,地震、火山、海嘯等自然災害也日益頻發;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無序發展,加之傳統的「燒芭」習俗等原因,也嚴重損害了印尼環境,甚至波及周邊國家,成為跨國問題。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災害,印尼政府積極投身於全球環境治理之中,提出各種治理環境的主張,出台各類環境政策,與國際社會開展災害預防和災害管理合作。印尼的環境治理之路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

關鍵詞

印度尼西亞;環境問題;全球環境治理;主張;行動

——本文載於《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18年第1期

全球治理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機制。作為全球體系的行為主體,國家在面對全球問題挑戰的現實中如何相互協調、合作,推動全球問題解決, 是全球治理本身得以形成、 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印尼作為東南亞的主要國家, 其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氣候變化加重了水資源短缺,制約著農業生產,威脅到糧食安全,還造成森林火災、導致海岸退化以及更大的健康風險。印尼的環境問題已經對本國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威脅。減輕環境災難影響,是印尼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主要動力, 印尼的參與對推動全球環境治理機制的發展也有一定積極作用。

一、 印度尼西亞的環境災難現狀

( 一) 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海平面上升, 印尼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17000多個島嶼(190.4萬平方千米) 散布在廣袤的海洋之中( 領海面積316. 6萬平方千米) ,素有「千島之國」 之稱。全球氣溫升高對印尼最直接的威脅就是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縮減,沿海居民背井離鄉。亞洲開發銀行專家錫利瓦桑(Ancha Srinivasan) 就警告說, 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威脅是日益上升的海平面,如果照預估海平面在本世紀末時上升90厘米, 居住在印度尼西亞海岸線3千米範圍內的4200萬印度尼西亞民眾相當危險。「氣候變遷脆弱指數」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ndex) 也顯示,到2030年時,印尼首都雅加達國際機場恐將陷入水面以下; 2050 年時印尼會有1500座島嶼從地圖上消失。島嶼的消失會帶來國土面積和海洋專屬經濟區的縮減。國家疆界的變化等敏感複雜問題又將直接衝擊印尼的國家安全。

全球氣候變化還可能動搖印尼社會穩定發展。如關係民生的糧食生產就直接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雅加達郵報》2015年9月26日就報道稱,由於受厄爾尼諾影響,當年印尼34個省當中有20省遭遇嚴重乾旱。世界銀行稱,厄爾尼諾造成的乾旱已經威脅到印尼稻米作物, 如厄爾尼諾持續,稻米產量可能減少約210萬噸或 2.9%,大米價格可能上漲10.2%。為了保障國內的糧食供應,印尼政府還計劃從鄰國泰國和越南進口大米。由於印尼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從事農耕,半數以上的貧困家庭以務農為生。因此,災害天氣還使印尼的貧民人數大增。近年來,因乾旱、森林大火等多方面因素,加之不穩定的降水模式,導致印尼的糧食產量徘徊不前,糧食短缺問題加劇。如2015年印尼因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旱季變長,導致印尼六個省份的 9000多公頃稻田歉收,500多個村莊陷入水危機。 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熱浪、 洪水和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增多, 由各類病菌引發的疫情、病蟲害等次生災害也此起彼伏,不少居民因此患病。這些環境災害又直接威脅到印尼人民的人身安全等。總之,印尼的環境問題嚴重,給印尼國家安全、人民生活及人身安全都帶來了巨大影響。

( 二) 印尼生態系統惡化, 生物多樣性嚴重損害

印尼的生態系統龐大,生物多樣性豐富。印尼的海岸線長達81000千米, 水域面積達到 5800萬平方千米; 印尼有90多個生態系統,35個林藻類物種,525種爬行動物,其特有種數量僅次於澳大利亞。而各類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環境變異,使其多樣性銳減。一方面, 降水模式的不穩定, 加大洪澇或乾旱的發生機率,高溫乾旱天氣給印尼森林資源帶來了巨大的隱性危害。另一方面,人口增長加重了環境壓力。印尼目前有 2.57 億人口,人為的利用生物資源、非法砍伐、外來物種入侵,對多樣性造成了挑戰。此外,印尼傳統的「燒芭」 習俗加重了這一壓力。「燒芭」 指的是山民們在熱帶雨林中焚燒樹木, 積肥開荒,以增加糧食產量。在「燒芭」 地區,大量的原始森林和泥炭地遭到破壞,不僅危及許多瀕臨滅絕物種的棲息地, 而且還釋放了蘊藏在林木和泥炭地中的碳匯,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印尼國內的森林覆蓋率達 65.438%,而 2015年森林面積覆蓋率降低至50.238%; 截至2016年,印尼國內受威脅鳥類131種,受威脅哺乳動物種類 188 種,受威脅魚類158種, 受到威脅較高的物種植被427種。生態的惡化將會增加印尼環境災害發生的頻次, 降低環境應對災害的抵禦能力。所以,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印尼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一環。

( 三) 疾病等環境災難並發性問題降低了印尼人的生活質量

印尼因環境災難而引發的次生災害也很嚴重。因「燒芭」 而導致的煙霾引發的呼吸道疾病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其中,2015年7月至10月發生在蘇門答臘島南部和婆羅洲印尼部分的森林火災,共燒毀了209萬公頃的林地( 相當於30個新加坡大小的面積) 。由林火引發的霾害災情不斷擴大,3/4的國土被密度不同的煙霾籠罩, 近4000萬人受災,50萬人患呼吸道疾病,19人死亡,重災區中加里曼丹省的空污指數(PSI) 一路飆升到 2600( PSI 超過 300 就達有害程度,危及健康) 。這場泥炭地火災影響了超過 4300 萬人口,直接導致了161 億印尼盾的經濟損失。此外,印尼地震、 洪水等自然災害多發,加之人為對泥炭地的過度開採和毀林開荒等行徑,導致土壤中的病菌暴露在空氣中, 加大了民眾感染各類流行性疾病的風險。除此之外,煙霾還影響了民眾的出行安全,機場關閉、航班取消是常有之事。1997年8月30日,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區的煙霾致使印尼一架客機撞毀,造成機上234人全部喪生的慘劇; 此次重度煙霾還影響到在馬六甲海峽的航行安全,造成兩船相撞的災難事件。

( 四) 源自印尼的環境災害影響到周邊國家而成為跨國事件

嚴重煙霾肆掠不僅是印尼的「國家災難」,它還直接波及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 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因而成為跨國問題。截止到 2015年9月,印尼有超過12.1萬次森林火災,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地區的廖內省和占碑省以及加里曼丹的中部與西部,170萬公頃的林地和種植園被焚毀,森林火災共排放17億噸二氧化碳。這些有毒氣體四處飄溢,危害他國。其中,2015年秋季的煙霾嚴重污染到新加坡的空氣, 迫使新加坡當局宣布中小學停課, 免費向老人和呼吸道脆弱的市民發口罩。深受煙霾之害的周邊國家積极參与印尼的滅火工作,2013年7月,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及泰國舉行部長級會議,商討五國聯合應對煙霾問題。在會後的共同聲明中,五國一致同意未來將採用霾害監測系統及「電子熱點租借圖」 等方式防治霾害。印尼也放低姿態,於 2015 年10月同意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飛機參與印尼境內的滅火工作。

二、 印尼環境災難原因探析

印尼的環境災害不僅嚴重製約了本國發展,影響到本國政治社會穩定及人民生活質量,而且其負面影響還蔓延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給東南亞民眾帶來了巨大痛苦。對此,印尼負有主要責任。考察印尼環境災害背後的深層原因, 發現它與印尼較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脆弱的環境治理政策密不可分。

( 一) 粗放式生產方式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受傳統因素的影響,印尼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耕作方式,其落後的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負面效應。在印尼,印尼的森林覆蓋率達到 60%以上,但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至今仍被當地農民廣泛使用,這種生產方式極易造成森林大火。森林大火,一是破壞了大片植被。2015年《自然氣候變遷》 ( Nature Climate Change) 公布研究報告指出,印尼首度超越巴西,成為熱帶雨林消失最多的國家。2000到2012年,印尼消失的雨林面積達6萬平方千米,大約是愛爾蘭的國土面積。二是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印尼煙霾的根源就是森林火災和當地的傳統農耕方式「燒芭」。據國際組織的研究,印尼是世界上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印尼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85%產生於與採伐森林及土地利用相關的活動中,其中因森林大火而排放出的溫室氣體在其中又佔有較大的比重。

森林經營許可證發放泛濫加重了這一影響。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租給伐木公司開採,加之移民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以印尼爪哇島為例,爪哇島的面積僅佔全國總面積的 6.9%,卻集中了全國60%的總人口,為了緩解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印尼政府實行移民墾荒政策,將平原地區或人口密集地區的人口遷移到山區和高原地區,開荒種植。移民往往將森林、草地和沼澤地開闢為耕地,致使當地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再燃災害也越來越頻繁。此外,印尼鼓勵棕櫚油等生物質燃料生產,這誘使一些商業公司大量砍伐雨林改種棕櫚樹。人為破壞加劇了印尼環境質量惡化,而印尼目前的發展狀況還無力修復遭破壞的森林資源和生態平衡,環境災難將持續很長時間。

( 二) 逐利式的現代工業發展模式嚴重污染了環境

製造業在印尼國民經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印尼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之一。工業化一方面帶來了經濟飛躍,同時也加重了各類環境危害。印尼在由農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試圖利用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加工業來推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污染多、治理少是印尼工業發展的真實寫照。其中,工業廢氣的排放是加重煙霾最直接的原因。隨著印尼城市化的推進,工業企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帶來的工業有害氣體和煙塵、汽車尾氣、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煙霾污染。另一方面,現代工業發展也是加劇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礦企業排污、農田中化學物質隨徑流進入水體、固體廢棄物的不良管理及農藥的使用和儲存不當等,致使一些河流和土壤遭受污染,造成了土地退化,加重了印尼的糧食危機。此外,不少患者曾飲用了不潔凈的水使得健康受到損害,導致疾病多發,漁業、工業生產和珊瑚蟲的生存環境也受到影響。據統計,印尼40%的珊瑚礁受到過度捕撈和污染的嚴重損害, 只有5%的珊瑚礁尚未受其影響。加之近年來印尼「逆工業化」 已經開始影響其國民經濟, 政府為發展工業陸續出台包括紡織、鋼鐵、汽車、天然氣、礦業、海產品、棕櫚油、石油化工、輕工服務業和煙草業等10大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加大了印尼的環境壓力。

( 三) 制度不夠完善, 環保意識較弱

導致印尼生態破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民眾的環保意識缺失。環保意識的缺乏引發資源不能有效利用而浪費。譬如,「燒芭」 作為一種習俗,在當地民眾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難以在短時期扭轉,加之印尼的經濟發展過於依賴自然資源的開採( 特別是大規模開採) ,導致資源承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下降,災害風險上升。而民眾卻沒有認識到環境污染對本地區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帶來的嚴重後果,仍然肆意開發泥炭地、森林等各類資源。由此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次數進一步增多,造成農作物產量急劇下降、大量森林資源流失、沿海資源遭到破壞,疾病暴發增加,經濟損失嚴重以及人民生活的痛苦指數上升。制度建設不到位也是造成上述民眾環保意識缺失的重要誘因。印尼在由農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重發展輕環保,以粗放型的自然資源消耗以及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加工業來推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加重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和煙霾污染等環境問題。儘管印尼官方也採取了一些了措施,在立法、執法、監管等方面也做了年的努力,環境問題特別是困擾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城市煙霾問題依舊嚴重。歸根到底,還是印尼政府在環境制度方面的建設不到位。所以,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是印尼當前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 印尼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主張和實踐

環境災害屬全球公害問題,需要世界各國的協同努力才能加以解決。世界各主要國家意識到環境問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威脅迫在眉睫,也在採取各種措施,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髮展。印尼作為環境災害的受害國,積极參与全球環境治理。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UNFCCC) ,為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確立了基本框架。1997年《京都議定書》 通過後,印尼也呼籲「所有國家都支持京都議定書第二次承諾」 。2007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開幕,印尼環境國務部長維圖拉爾還被當選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締約方第13次會議主席,會議確立了「巴厘路線圖」,建立了雙軌談判機制。期間,印尼總統蘇西洛主在第13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締約方大會部長級非正式會議開幕式上疾呼,所有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不僅要採取具體和堅決行動落實《京都議定書》上的減排承諾,更重要的是在2012年以後繼續行動, 他還要求發達國家通過資金支持,鼓勵熱帶雨林國家加強森林保護。在2007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厘島會議高級別會議上,蘇西洛再次呼籲,發達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應當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並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共享清潔能源技術,增加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支持, 並點名美國應該率先加入2012年後的《京都議定書》。2015年在巴黎世界氣候大會( 聯合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 上,印尼總統佐科鄭重承諾,印尼將環保技術的創新開發,為提高發展中國家控制氣候變化的能力做出貢獻; 對印尼而言,控制周而復始的林火和煙霾問題是當務之急。印尼在全球氣候治理上不僅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還通過國內立法和切實行動推動全球環境治理舉措在印尼的落實。具體表現在:

( 一) 建立健全國內環保政策法規

印尼首先從法律和制度上推動其全球環境治理進程。印尼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設立了相應的責任機構,以加強對環境的依法治理。1978年,印尼成立發展管理環境部,目的是通過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努力在可持續發展中理性利用和管理資源,以改善生活的質量。之後,印尼環保部門相繼出台了《環保基本法》 (1982年) 、《森林保護法》 (1985年) 和《環境管理法》 (1997 年) 。其中《環境管理法》是印尼環保基本法案,它主要規定了環境保護目標、公民權利與義務、環境保護機構、環境功能維持、環境管理、環境糾紛、 調查及懲罰違法的行為。2007年,印尼政府還出台了《災害管理法》,升格全國救災管理中心為獨立的政府機構,擔負救災指揮和執行功能。該法還規定在環境災難突發後,各級政府部門應根據事件的不同類型和嚴重程度採取的對應措施。

針對國內肆意蔓延的煙霾問題,印尼政府在《森林保護法》 及《環保基本法》中規定,蓄意縱火燒林者將面臨15年監禁、50萬美元罰款的重責。在執法與監管中, 針對2015年嚴重煙霾事件,印尼政府處分了23家違規企業, 其中3家公司被永久關閉,14家被吊銷執照, 另外一些企業則受到嚴重警告,同時政府還堅持對另外33家企業進行調查,倘若發現違法燒荒的行為,將進行問責。森林防災、多樣性保護問題則以《生物保護法》和《森林法》 為執法依據。2007年,印尼政府發起全國防災減災行動計劃並將之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以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協調相關部門有效參與防災救災工作。全國防災減災行動計劃還涉及地震災害的監控、早期預警系統配置等內容, 並規定災後緊急救援所需的資金全部來自央和地方政府的年度預算。2012年,印尼制定了「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計劃」( IBSAP) , 攬括了 72個行動計劃, 突出強調保護、可持續利用、獲取及公平共享利用生物多樣性所產生惠益。在泥炭地開採與保護上,印尼當局早在 2011年就立法禁止將泥炭地開闢成種植地,佐科政府進一步將此法規涵蓋範圍擴大,不僅明確規定所有泥炭地都不能用作種植園,還強令企業必須修復已開發的泥炭地。此舉大幅減少了印尼煙霾量。

( 二) 加強與東盟區域內各國的環保合作

印尼的環境災難一直受到東南亞各國的廣泛關切,這也促使它努力通過區域合作, 在區域內國家的幫助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自1977年制定了東盟地區環境方案( ASEP) 開始,1980年代以來,東盟每年都形成有關環境行動計劃和協定,並逐步搭建起東盟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官方合作平台。1992 年 6 月,東盟國家在印尼萬隆召開了森林火災長期綜合管控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ngTerm Integrated Forest Fire Management) ,首次公開承認森林與農地火災引起的跨境煙霧是本地區的公共問題,需要通過地區合作解決。為保護區域內的環境,印尼和東盟各國先後召開多次環保會議,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區域合作方面,東盟國家先後簽署了《區域煙霧污染行動計劃》 和《關於環境和發展的雅加達宣言》等一系列文件。其中,前者致力於預防森林和陸地火災的發生、建立森林火災監控機制、加強陸地和森林火災防範能力的建設; 後者則明確規定了相關國家應防止污染源的擴散,控制易產生越境污染的行為。在治霾方面,印尼及東盟各國達成《東盟跨境煙霾治理協議》 ( 2013 年生效) , 該協議是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東盟地區環境協定。該協議同意採取單獨的和共同的行動評估煙霧的來源、成因、性質和程度,通過運用完善的環境政策和技術, 防止和控制災害的源頭。印尼於2014年 9 月批准該協議,這推動了東南亞區域環境治理向前邁出了一大進步。

除了區域內環保制度外,區域內各國的環境合作也日益頻繁。1981以來,東盟每三年舉行一次環境部長會議,主要探討區域內環保政策性事務; 印尼積极參与環境部長會議,在聯合「治霾」 問題上達成一致,並允許東盟在印尼成立了研究「治霾」 問題的工作組。針對印尼燒芭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問題,1995年東盟環境部長會議達成了一項處理跨界污染的合作計劃,各國同意分享預防和減輕森林火災的知識和技術; 1999 年,東盟決定實施零燃燒計劃,推動建立種植公司之間的對話機制,出版了一系列實踐性較強的指導叢書,處罰了一些非法燃燒的企業, 並對一些大種植公司以非法公開燃燒為由進行調查或起訴。設在新加坡的東盟專門氣候中心的數據向所有東盟國家公布, 同時通過亞洲開發銀行的貸款支持, 各國協商建立了一個預防和消除森林火災的「東盟跨境煙霧污染控制協調中心」,以推動控制土地和森林火災的影響。持此之外,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三國自 2000 年開始舉行定期會晤,同意在管控林火上加強協作: 馬來西亞集中力量用於火災預防, 新加坡著重於衛生監測,印尼則加強森林消防和加強滅火能力建設。

( 三) 參與國際社會治理機制, 發揮環保 NGO 的作用

印尼在全球環境治理問題上,除了在東盟區域發揮重要作用以外,還積极參与國際社會的環境治理機制,尋求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援助。印尼作為世界上第二大海洋塑料垃圾傾倒源,每年產生130萬噸海洋塑料垃圾。在 2017 年巴厘島「 《經濟學人》2017世界海洋峰會」 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向海洋垃圾宣戰,宣布發起「清潔海洋」 運動。印尼海洋事務統籌部部長盧胡特·潘查伊坦隨即宣布積极參与「清潔海洋」 運動,承諾在2025年前將本國海洋塑料垃圾減少 70%。印尼積极參与國際環保項目。在 2007年巴厘島氣候會議之前,印尼林業部與印尼森林氣候聯盟( IFCA) 就探索在印尼實施 REDD計劃的可行性; 2009 年5月1日, 印尼林業部長簽署了為減少毀林所致排放及森林退化法規( 即「REDD 法規」 ) 。 根據該法規, 印尼制定了到2020年減少碳排放 26%的減排計劃,如果外部資金充裕,則可實現減排 41%。2010年,印尼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 的幫助下設立 LE 氣候變化信託基金( CCTF) ,用於國家減災及環境治理活動。2011年挪威承諾,將為印尼保護雨林提供 10 億美金的 REDD項目資助, 並向印尼撥款 2500萬美元以修復泥炭地。有了這些環保援助資金,印尼加大了國內環境治理力度。

印尼在參與國際環境治理中,重視並支持各類環保 NGO 發揮作用。1982 年,印尼發展管理環境部主持制定編纂印尼《1982 年環境管理法案》 , 就已經明確承認 NGO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此後,NGO積極投身到環保事業中。進入 2000年以後, 印尼 NGO的數量估計將近10000個。其中,環保類 NGO顯得尤為活躍。目前印尼主要的環保 NGO有印尼地球之友、印尼環境法律中心( ICEL) 和印尼國家環境論壇( WALHI)等。這些環保 NGO採取對話、示威等方式與政府和一些跨國公司展開抗爭,反對修大壩、破壞森林和草原、工業污染、濫開礦山、濫捕海洋魚類等, 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印尼環境論壇為例,在瀕危物種的保護、 授予土著居民「公共」 土地的採伐權等問題上,印尼環境論壇公開表達與蘇哈托政府不同的意見。此外,印尼環境論壇還藉助網路以及其他通訊手段, 積極同各國政府建立聯繫。如它已經從美國國際開發署、加拿大、荷蘭、瑞典和日本的外交部門獲得大量資金。其實,政府和環保 NGO只是在治理手段與關注點上有所分歧,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合作不存在障礙。自2000 年始,印尼政府開始與環保 NGO 組織一道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導致環境惡化的背後「元兇」 ———跨國公司上,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與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 APP) 的博弈鬥爭。在金光集團 APP 事件中,印尼綠色和平組織嚴正要求金光集團及其下屬的 APP 紙業公司必須立即停止破壞天然林,立即停止將天然林轉換為人工林,並制定森林保護計劃和以「可持續利用」 為目標的森林經營方案。印尼政府相應地制定了清晰的土地使用計劃,明確劃分了保護林和經濟林的區域,並於2011年5月頒布臨時禁伐令, 禁止在原始森林和泥炭地上開發新的商業採伐區。這顯示出環保 NGO「教化」 功能的強勁力量。目前印尼環保 NGO 已經發展成一種穩定的公民社會網路,有很深的民間根基。

四、 小結: 印尼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經驗

環境災害的全球化,也需要世界各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印尼既是環境災害的輸出國,也是受害國,為改變環境質量,助力中等強國戰略實現,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作出貢獻, 印尼積极參与全球環境治理,在推動國際社會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總體而言,印尼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取得了以下有價值的經驗: 一是制度與實踐「兩條腿走路」。印尼在環保制度建設方面已經小有成績,一系列環保法案及環保機構相繼出現; 同時, 印尼執法部門也加大了對各項環保法律的執行與監管力度, 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讓公民自覺加入到全球環境治理中來。二是國內、區域、國際「三架馬車」 齊驅並行。實踐證明,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並非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完成的,也不是靠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完全根治的。它是一個漫長和複雜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印尼的環境災難就是一個鮮活的事例。所以,在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中, 除了加強國內各項政策措施的建設和執行外, 也要積極藉助區域組織、國際組織以及國際社會的力量,充分藉助各類平台的資源、信息優勢,發揮國內、區域、國際「三駕馬車」 的作用,讓更多的國家、地區及環保 NGO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各自優勢, 協同創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中師大印尼研究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華中師大印尼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