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苗春對話李舸:鏡頭內外的時代景觀

苗春對話李舸:鏡頭內外的時代景觀

日前,2018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暨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活動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本報記者對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請他結合此次節展,談談鏡頭內外時代景觀的變遷。

馬 李剛

呈現國家影像文獻檔案

記 者:2018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暨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的主要特點是什麼?作品是如何體現改革開放40年發展變化的?

李 舸:此次攝影節展共收到109個國家和地區投寄的23萬餘幅作品,最終有296件作品入選。活動設《中外攝影對著拍》《鳥瞰地球》等18個板塊,同步推出了名家對話等9項活動。

此次節展的最大特點就是緊扣時代主題。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各類媒體都在梳理這40年來中國的發展變化,大家發現最能打動人的是用圖片、用影像講故事,因為圖片、影像的記錄是最直接的,也是無法後補的。我們這次的攝影展也是圍繞講好影像故事來呈現的,也是在梳理和豐富國家影像文獻檔案。

記 者:具體說來,這些作品是如何通過影像來體現社會發展的?

李 舸:中國攝影家協會今年9月左右還將舉辦一個改革開放40年大展,定位是以藝術的方式,講好百姓故事,和這次國際攝影展是一脈相承的。此次節展的《中外攝影對著拍》活動,實質上是「西攝東鑒」,「鑒」是鑒賞,也是鑒別,鑒定。展覽展出了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外國攝影師來中國拍下的百姓生活場景,雖然不夠深入,卻是非常珍貴的史料。這批作品視角不同,觀念不同,通過小的影像切口,展示了整個社會的大發展。這為當年、乃至後來的中國攝影人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

幾十年來,中國攝影師正是在此基礎上,拋棄了那些標籤化、概念化、空洞說教的觀念,開始了有溫度、講情懷、接地氣、見人見物見精神的藝術創作。

綠色喜悅 普拉納布·巴薩克(印度)

巨變的中國極具吸引力

記 者:參加此次節展的中外攝影師及參展作品比例是怎樣的?

李 舸:參與此次節展的中外攝影師人數比例是1:1,參展國際作品和中國作品的比例是68:32。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國際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熱熱鬧鬧的表層,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和交流平台。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攝影人群,攝影愛好者有七八千萬人,國家級、省級、市級的攝影家協會會員加起來將近80萬人,基本具備了跟世界優質攝影資源對接的文藝創造潛力和文藝消費市場。

記 者:中國吸引外國攝影師紛紛前來的根源在哪裡?

李 舸:中國40年來的改革開放,是當今時代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許多外國攝影師對中國的飛速發展非常羨慕,也希望到中國來拍攝創作。只有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處在巨大變革時期,才能有無限的創作空間和選題。有些國外攝影師所處的社會生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變,因此他們的影像基本趨向於表達主觀情緒的層面,不可能基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深刻變革,去做具有史詩性的影像表達。而中國攝影師必須責無旁貸地融入火熱生活,在新時代一定要有新表達、新作為。

記 者:鄭州為什麼能吸引一些世界著名攝影機構參加節展?

李 舸: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文化藝術活動支持力度很大,興趣很高。比如,這次鄭州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舉辦節展,希望以此提升城市文化內涵,豐富百姓文化生活。中國攝影家協會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點,整合資源。我們所獲得的政策、資源等各方面支持,是國外攝影組織和攝影師不能想像的。所以他們非常願意參加我們的活動。

比如,美國PHOTOLA等品牌的負責人這次也來到鄭州,希望能夠把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帶到國際展場。我們要跟國際一流的攝影組織、一流的節展平台、一流的博物館展覽館、一流的高校師資力量、一流的理論評論體系和一流的市場運營體系進行對接,提升我們文化藝術的總體水準和國際地位,獲得攝影藝術的話語權。

棋逢對手 賀勛毅

培養百姓文化表達習慣

記 者:近年來,中國攝影家協會是如何促進藝術創作的?

李 舸:現在活動多了,參與的人和作品也呈幾何倍數增加。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很多非常嚴重的現實問題,因此一定要嚴守藝術評審標準,不能為了熱鬧而熱鬧,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嚴肅的藝術創作和大眾的文化娛樂要有區分。藝術創作一定是個體性的、有思想深度、有獨特視角和呈現方式的,這跟創作者的學養、經歷密切關聯。我們要完善行業標準,鼓勵創新,鼓勵獨特的表達,盡量杜絕跟風模仿、同質化甚至剽竊的現象。

我們也注意培養青年人才,此次節展有「一帶一路」國際青年影像展,還搞了青年攝影師駐地創作計劃。我們倡導把攝影師的「採風」,換成「深扎」: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比如由中國攝協倡導發起,被中宣部、中國文聯列入重點文藝扶持項目的「影像見證新時代,聚焦扶貧決勝期」,就是要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脫貧的最後3年,鼓勵中青年攝影師進駐到貧困村,對某一戶人家甚至某一個人進行為期3年的深度關注和挖掘。截至目前,攝影師們反饋回來的成果非常好,個人也都有所成長和收穫。

記 者:現在人人都可以用手機拍照,應該如何提升百姓攝影水平?

李 舸:在節展期間,我們通過專業策展人的導覽,儘可能地讓百姓可以逐步獲得提升藝術修養的空間。也就是說,要有專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不只是讓百姓自娛自樂。手機是一種非常便捷的表達媒介,在大眾文化層面上,我們強調的不是要培養藝術家,不只是藝術創作,而是希望百姓能通過信手拈來的工具,去養成一種文化表達習慣,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迎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微信公眾號「文藝菜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的精彩文章:

王沛:青州博物館 古城藏寶世所稀
王兆勝:散文的文化自信與價值重估

TAG: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