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的難題:教孩子做好人還是壞人?

家長的難題:教孩子做好人還是壞人?

不少人感嘆:怎麼好人沒好報,壞人卻逍遙自在?

好心去扶摔倒的老人,結果反倒被訴撞傷老人;

善良的17歲女孩在送一孕婦回家後不幸遇害;

救起落水兒童的年輕人英勇犧牲,而兒童的家長消失得無影無蹤;

因室友感情糾葛,女孩出面解困,成了室友男友的受害者,室友卻躲在一處默不作聲;

英勇的警官與歹徒搏鬥,身中數刀,倒在血泊中;

警察正在全力追兇......

這就是感嘆的由來--來自類似的媒體新聞,我們看到讀到聽到的大多是:好人最終沒能有好報,而壞人還逍遙法外。

於是乎,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的家長不斷叮囑:出門多長個心眼,別對人那麼實誠,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話喲!

孩子還小的家長們呢,眉頭緊鎖,心中的那個難題久久無法找到解決思路:到底把孩子教成什麼樣的人才好?

想讓TA做好人,怕TA容易受騙上當;教成壞人吧,又擔心TA會太壞,做出違法犯罪之舉。

很明顯,家長們在決定怎樣引導孩子的方向上舉棋不定,難道真是因為社會上壞人多好人少嗎?

非也。在有法律和道德約束的社會,好人肯定多,壞人肯定少,只是平淡無奇的好人好事被我們的大腦自動給篩掉了。

大腦有自己的特點:對新奇之事、突發之事更容易記住,其它平常之事、周而復始之事更容易忘記,以保持有足夠空間處理海量信息。

媒體正好也充分利用了大腦這一特點。

平常每天發生的、正常人所完成的,還有好人們在默默幫助別人而做的一點點「小事」,媒體一般不會特別關注。

他們喜歡關注的是那些能吊起讀者、觀眾胃口,瞬間抓住大家眼球的「爆炸性」消息,而似乎「壞人」們更具有「製造」此類消息的「能力」。

大腦在捕捉信息的時候也有個特點:我們越焦慮什麼,擔心什麼,越能快速地捕獲我們焦慮、擔心之事。

所以不知不覺之下,我們就覺得迎面而來的各種消息中,不利消息居多,由此我們得出判斷:好人不要做。

但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是「熱愛、幫助」之類的教育,也就是要去做好人的教育。

這時我們看到(其實很多時候是讀到和聽到)的現實和我們從小形成的觀念產生了差異,內心衝突隨之產生:做好人還是壞人?壞人還是好人?呀呀呀呀......

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一衝突,我們內心就會矛盾重重,接下來可想而知會帶來多麼大的焦慮。

那麼,為了達到緩減焦慮狀態的目的,我們需要首先堅定自己的內心信念,作出果斷的決定。

在做決定之前,請看一則蘇聯故事「松鼠和狼」:

松鼠很快樂,它在大樹間蹦來蹦去,忽然一不小心,跌落到樹下的一隻狼背上。

狼反身咬住松鼠,準備將松鼠吃掉。

松鼠苦苦哀求狼說:行行好,放了我吧。

狼說:我可以放了你,但是你必須告訴我,你們松鼠為什麼總是這樣蹦蹦跳跳、快快樂樂?我卻總是感到寂寞難受。而且別人還喜歡你們。

松鼠說:我現在被嚇得話都說不清,您得把我放回樹上我才敢告訴您。

狼放了松鼠,松鼠急忙跳回高高的樹上,對狼說道:

你感到寂寞,是因為你太壞了,大家見到你都躲開;我們整天快快樂樂,那是因為我們善良,我們從來不去傷害任何人。

現在決定做好了嗎:我們要教孩子成為好人還是壞人?

The supreme happiness of life is the conviction that we are loved.

-- v·Hugo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V·雨果

聲 明

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零距離心理bar」。謝謝!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就點贊轉發吧,文章底部留言區可以暢所欲言哦,快來參與吧~~謝謝您對我們的關注與支持,謝謝您的留言!如未能及時回復,敬請諒解!

作者:何之洲

編輯:Cynthia

攝影:Jung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的零距離心理bar 的精彩文章:

TAG:愛的零距離心理b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