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敘利亞難民:我們不是恐怖分子,是和你們一樣的人

敘利亞難民:我們不是恐怖分子,是和你們一樣的人

Tell me why

 全球音樂極品珍藏集3

Declan Galbraith 

00:00/04:25

點擊 ? 播放,音樂響起,閱讀開始了?

自從2011年敘利亞爆發危機以來,戰火席捲了這個國家的所有區域,經濟和服務設施已經崩潰。超過五百萬難民逃亡到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埃及或伊拉克等鄰國,有的駐紮在荒涼沙漠里,有的臨時湊合地搭了個住所,有的住在破破爛爛的公寓里。他們每天從電視新聞里看到自己的家鄉和城市被炸成一片廢墟,每天還要聽到關於自己朋友和親人死去的消息,這些,都會帶來更深遠的心理層面的影響。

戰爭摧毀的敘利亞

多年的武裝衝突,毫無和平跡象,許多敘利亞人已經放棄了回到家鄉的希望。難民們迫切感到需要背井離鄉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一個安全的庇護之所,可以讓孩子接受教育,重建生活,即便這意味著在穿越地中海的險惡之旅中面臨死亡的威脅。

露宿街頭的敘利亞兒童

19歲的敘利亞難民杜婭在埃及艱難度日。生活在恐懼中的同時她也滿懷希望,因為她愛上了另一個敘利亞難民,名叫巴塞姆。巴塞姆也在埃及艱難求生,他對杜婭說,「咱們去歐洲尋求避難吧,那裡比較安全。我找份工作,你可以念書,我們能過上新生活。」他還求杜婭的父親將女兒嫁給他。他們也明白,前往歐洲要冒生命危險,因為要穿過地中海,要將性命交到臭名昭著、手段殘忍的偷渡販手中。杜婭很怕水,也不會游泳。那年八月份,已經有2000人在試圖橫跨地中海時喪命。但杜婭的一個朋友成功了,他一路到了北歐,杜婭就想「也許我們也能成功。」於是她問父母是否讓他們走,經過一番痛苦的討論,父母同意了。巴塞姆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價格是2500美金一個人交給偷渡販。

杜婭

出發那天是個星期六,一輛巴士把他們拉到海邊,那裡已經聚集了幾百個人。小船將他們分批送上一艘舊漁船,500人被塞進那艘船。在海上漂了兩天,他們擔驚受怕。第三天杜婭有種不祥的預感,他對巴塞姆說:「我覺得咱們到不了了,我覺得咱們的船要沉了。」巴塞姆說:「耐心點,我們會到瑞典的,我們會結婚,我們會擁有未來。」第四天,乘客們焦躁不安,他們問船長,「還有多久能到?」船長破口大罵,讓他們閉嘴。乘客們已經疲憊不堪。不久後他們看到一艘小一點的船,船上有10個人,小船上的人沖他們罵罵咧咧,大聲嚷嚷,沖他們扔棍子讓他們都下船,上那艘看起來很不安全的小船。父母們擔心自己的孩子,集體拒絕下船。於是,小船上的人怒氣沖沖地開船走了。半小時後,船又回來了,故意在杜婭他們的船上鑿出一個洞,正好在他們巴塞姆所在位置的下方。杜婭聽到他們嘶吼「讓你們都到海里餵魚!」船慢慢側傾和下沉,而他們在一邊大笑。船艙里的300人在劫難逃。

杜婭的未婚夫巴塞姆

船開始下沉,杜婭緊緊抓著船邊,驚恐地看著一個孩子被卷進螺旋槳。奇蹟般地,巴塞姆找到了一個救生圈,杜婭坐在救生圈上,巴塞姆扶著。他們的周圍全是屍體,最初有100人倖存下來,他們慢慢聚攏在一起,祈禱有人來營救他們。但一天過去了,救援沒有來,一些人放棄了希望。杜婭和巴塞姆看到遠處有人脫下救生衣,任自己沉入水底。一個男人向他們游過來,肩上背著一個嬰兒,九個月大的馬拉克。男人抱著一個天然氣罐保持體力,他對他們說,「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我太虛弱,我沒有勇氣再堅持下去。」他把馬拉克遞給杜婭和巴塞姆。他們把她放上救生圈。現在他們有三個人了,杜婭、巴塞姆、馬拉克。

永遠在沙灘上睡著的敘利亞小男孩

到了第二天,巴塞姆變得越來越虛弱。這次輪到杜婭來鼓勵巴塞姆了,她說,「親愛的,堅持住,想想我們的未來,我們一定能活下去。」巴塞姆回答說:「對不起,親愛的,是我害你變成這樣的。我從未像愛你一樣愛過任何人。」巴塞姆鬆手沉入了水底,杜婭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摯愛離開了人世。當天晚些時候,一位母親帶著她18個月大的女兒瑪薩,游到杜婭身邊。她懇求杜婭帶著瑪薩。然後她游開了,慢慢沉到水底。杜婭,一個十九歲的敘利亞難民,不會游泳,如今卻是兩個孩子的依靠。他們又飢又餓,又累又怕,杜婭想盡辦法逗他們笑,唱歌,念《可蘭經》。他們周圍全是腫脹的屍體並且開始發黑。白天太陽毒辣,夜晚寒氣逼人,大霧瀰漫,令人毛骨悚然。落水的第四天下午,接近黃昏的時候,她看到一艘商船,她揮舞自己的手臂,叫喊了很長時間。那時天開始變黑,但最終探照燈找到了她,他們扔下一根繩,並發現這個女人還抱著兩個孩子。

杜婭的故事,就是千百萬生活在煉獄中,一邊尋找庇護,一邊在新聞里目睹國家被戰火摧毀的難民們的寫照,也是國際力量在地區戰爭中變得無能、無意願和無所作為的寫照。

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梅麗莎·弗萊明

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梅麗莎·弗萊明看到杜婭的故事後被深深打動,基於真實事件,她寫下了《海的那一邊》。梅麗莎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完整地講述杜婭經歷的一切,並且引起那些想要了解難民現狀的各地人們的共鳴,明白是什麼讓成千上萬的難民不顧生命危險渡海去歐洲,即使有的人已經逃離戰火,也依然執著於此。

《海的那一邊》

作 者:[美]梅麗莎·弗萊明

翻 譯:小庄

類 別:紀實文學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一本為我們這個時代而寫的書,

一本令人動容的書,

是對希望,對堅韌,

對人類內心深處的優雅和慷慨的深切讚揚。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人》作者)

現在,杜婭和家人在瑞典這個安全而慷慨相助的國家開始重新生活。但還是忍不住想問,為什麼杜婭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危難之中,失去了未婚夫,目睹五百個人在面前一個接一個死去,才能最終到達這裡得到庇護和機會?

最簡單的真相就是,如果能在住地安居樂業,難民們不會搭上性命去投身如此危險的旅程。如果能夠申請到在一個安全的國家合法定居,沒人會願意把自己一生的積蓄拿給那些聲名狼藉的偷渡販。除非這些問題被有效解決,否則一直會有人繼續橫穿大海,用生命作為賭注去尋找避難所。

《海的那一邊》的末尾有一段杜婭的話,她說:「難民們踏上危險的旅途,想要安全抵達歐洲,卻往往以失蹤和死亡告終。但我們之所以把命交到兇殘冷血的偷渡販手上,只是因為別無選擇。我們僅有的願望是平平安安活著。我們不是恐怖分子,是和你們一樣的人,我們的心一樣能夠感受,能夠渴望,能夠愛,會受傷。」

杜婭希望她那條船上的乘客們不要白白死去,令她感到無比激憤的是,整整五百名難民,其中包括她愛的男人,最後找到的避難所居然只能是深深的海底。她感激瑞典政府給了自己和家人庇護,以及一個新開始,但依然還在為兩個姐姐擔心,她們和自己的家人仍然以難民身份苦苦掙扎在約旦和黎巴嫩。現在杜婭每天數小時待在瑞典的學校里上課,期望能有一天可以步入大學進修法律。她相信自己有了律師證書之後,就能夠為更大的公平而戰。

選題策劃丨這兒有好書

圖 | 網路

編輯,整理丨潘婷婷

END

轉載及合作請聯繫後台

↑點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兒有好書 的精彩文章:

別讓「我愛你」成為扼殺戀人的武器
京都貴族少女最喜愛的玩具,到底有多美?

TAG:這兒有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