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被理解的青春不叛逆

被理解的青春不叛逆

很多人認為叛逆是青春的必然,但是對有的孩子來說,叛逆也許是個偽命題。

有個初中男孩成績滑坡,情緒非常低落。爸爸安慰他說:「別難過,你不是最喜歡滑雪嗎?咱一起去。」昂貴的滑雪費用對這個家庭是奢侈的,孩子大喜過望。一段時間以後,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的孩子問爸爸:「我當時學習退步那麼大,您不但沒批評我,還帶我去做了我最喜歡的運動。為什麼呢?」爸爸說:「你成績下降,心裡比我更難受,我為什麼還要責怪你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帶你去做最喜歡的事,讓你儘快調整好心情和心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如果被家長或老師過度批評,就會讓他認為扯平了。不會有內疚感,也就少了自我改變的內在力量。這個父親堅持按他的思路教子,注重激發兒子自我改變的內在動力,孩子的青春無叛逆也就不足為怪了。

很多中國家長嘴邊常掛著一句「我是為你好」,讓多少孩子無可奈何。這樣說的家長其實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成績,常常拿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如果真的是為孩子好,家長就要更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關注生命的自然生長。當然,關注學習也是應該的。但如果只關注「有用的」學科,往往就會使孩子缺少學習的內在動力。

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歸根到底是在做兩件事,一是想不想學的問題,二是會不會學的問題。會不會學的問題研究得非常多,卻沒有完全解決好;想不想學的問題研究得還不夠,更沒有解決好。多年來國人將人生「起跑線」誤讀為要學多少知識,其實人生的起跑線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養成了好習慣,孩子的人生長跑才會更有耐力、跑得更遠。而好習慣的培養,必須學一些「無用的」東西。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卻是生命成長的必要養分。

比如有家長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迷戀上網打遊戲甚至成癮。我曾親自到遊戲廳打過一個月的遊戲,切實感受有三:遊戲能刷存在感,而學習中孩子找不到存在感;遊戲讓人有成就感,孩子只要努力,就能玩好;玩遊戲時不孤獨,是很多人一起玩。

搞清楚原因,對策自然就有了: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沒有存在感,就努力尋找其他的優點,並把這些優點放大,讓孩子找到存在感。如果孩子學習老不進步,沒有成就感,就想想他其他方面有進步嗎?得到家長賞識了嗎?如果孩子很孤獨,家長就反省一下經常和他聊天談心嗎……當孩子生活中有比打遊戲更實在的存在感、成就感、安全感,孩子就有希望走出虛擬的遊戲世界。

家長擔心的另一個青春期難題是「早戀」。青春期的生命充滿活力,充滿對外界事物的渴求,也會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與好感。20年前我在某重點高中工作時,有個學生對千名學生做過問卷調查,其中60%的學生談過戀愛,90%的學生認為談戀愛不會影響學習。20年過去,現在的孩子談戀愛有年齡段向下延伸的傾向。

有個孩子中學階段談戀愛,他爸爸就很理解,告訴孩子怎麼與異性交往,告訴他戀愛是非常美好的,結果孩子反而把戀愛問題處理得很好。萌動的愛情是人類美好的感情,是孩子長大的表現,也是孩子自我認識的新起點。愛情教育不需要遮羞布,愛情教育不同於性教育,性教育是科學,愛情教育是心理教育。中國學生太缺少愛情教育這一課了,家長需要給孩子補課,老師、學校也需要給孩子補課。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的確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我們是否能夠尊重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是不是常和孩子溝通,增進對孩子的理解?是否能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期望的是他們喜歡的嗎?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去做?大人們希望的事情都是正確的嗎……

每一個順利走過青春期的孩子,都少不了家長和老師的關愛和陪伴。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因勢利導,在尊重孩子需求的基礎上理解孩子的困惑、聆聽他們的心聲,做孩子最值得信任的朋友,引導孩子學會面對問題,逐步學會自己處理問題,當孩子理解大人的想法,並心甘情願努力去完善自己時,就不會出現所謂的叛逆現象了。

(作者單位:深圳南山區教育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一場農校對接的「番茄銷售戰」
學校應審慎處理家長投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